一种智能护理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86242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5: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护理房,包括主体支架,主体支架设置有隔离板,隔离板的一侧为生活区,另一侧为休息区,休息区从前向后依次分为头部区、背部区、臀部区、腿部区和脚部区,头部区设置有头枕板,背部区设置有背部托板组件,臀部区设置有中板,腿部区设置有第一抬腿板,脚部区设置有抬脚板等,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各部分之间通过程序协调动作,能实现人体的坐立、卧倒、平躺、曲腿、半躺、翻身、按摩、自动睡眠和厕所板置换等动作,也可以将人带入生活区和工作区,在生活区完成上厕所、洗澡、清洗烘干等工作,自动化程度高,功能齐全,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甚至替代护理人员,实现对卧床病人或老人人性化的照料,可广泛适用于医院、疗养院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起居不能自理及卧床的病人或老人使用的智能护理房
技术介绍
在医院,护理病人是一项及其繁重的工作,卫生部年初提出要求,要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要求护士全面负责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取消陪护,解决“一人住院,全家上阵”的问题,此举改变了以往“一人住院全家忙”的尴尬局面,给诸多患者家属带来了切实的方便,许多试点病房甚至出现“一床难求”的火爆局面。但随着无陪护试点的深入开展,护士人手紧缺、护理价格昂贵等矛盾也凸显出来。随着人口的加速老龄化,各类残疾人和长期卧位护理产品老年人大量存在并持续增长,使得医疗和护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助老助残问题正日益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护理事业更是起步较晚,经济实力有限,先进理念缺乏,导致医疗机构尤其是公立医院一直“重医轻护”。虽然大量高新医疗设备的引进正在直接带动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医疗康复护理观念和水平却仍处于低水平状态,目前无论是产能还是技术应用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很显然,目前尚未有一款产品能真正实现智能护理,满足无陪护病房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功能丰富,能满足无陪护病房要求的智能护理房。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护理房,包括主体支架,所述主体支架设置有隔离板,隔离板的一侧为生活区,另一侧为休息区;所述休息区从前向后依次分为头部区、背部区、臀部区、腿部区和脚部区;所述头部区设置有头枕板,所述头枕板连接有第一动力装置;所述背部区设置有背部托板组件,所述背部托板组件包括背部支撑架,所述背部支撑架靠近臀部区的一端铰接主体支架上,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动力装置;所述背部支撑架上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左外侧翻身板、左内侧翻身板、右内侧翻身板和右外侧翻身板;所述左外侧翻身板的右侧铰接在背部支撑架上,左侧连接有第三动力装置;所述左内侧翻身板的右侧铰接在背部支撑架上,左侧连接有第四动力装置;所述右内侧翻身板的左侧铰接在背部支撑架上,右侧连接有第五动力装置;所述右外侧翻身板的左侧铰接在背部支撑架上,右侧连接有第六动力装置;所述臀部区设置有第一轨道和安装在所述第一轨道上的中板支架,所述中板支架上设置有中板,所述中板支架连接有带动其沿第一轨道滑轨运动的第七动力装置;所述腿部区设置有第一抬腿板,所述第一抬腿板靠近臀部区的一侧铰接在主体支架上,另一侧连接有第九动力装置;所述脚部区设置有抬脚板,抬脚板连接有第十动力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护理房主体支架设置有隔离板,隔离板的一侧为生活区,另一侧为休息区,休息区从前向后依次分为头部区、背部区、臀部区、腿部区和脚部区,头部区设置有头枕板,背部区设置有背部托板组件,臀部区设置有中板,腿部区设置有第一抬腿板,脚部区设置有抬脚板等,本专利技术的各部分之间通过程序协调动作,能实现人体的坐立、卧倒、平躺、曲腿、半躺、翻身、按摩、自动睡眠和厕所板置换等动作,也可以将人带入生活区和工作区,在生活区完成上厕所、洗澡、清洗烘干等工作,自动化程度高,功能齐全,能最大化地减轻家庭与社会的护理强度,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能有效地帮助各级政府减轻老龄化社会加速来临的压力,极大地缓解社会“恐老”的不良情绪,较大地降低社会养老机构与家庭养老的必要护理成本,优化护理环境,提高老人、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护理房布局 图2是专利技术发的护理房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至图2,一种智能护理房,包括主体支架1,所述主体支架设置有隔离板,隔离板的一侧为生活区A,另一侧为休息区B ;病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区度过,洗澡、上厕所等在生活区完成,在生活区,设置有门体,人可以从门体进入,清理里面的卫生等。所述休息区从前向后依次分为头部区C、背部区D、臀部区E、腿部区F和脚部区G。所述头部区C设置有头枕板2,所述头枕板2连接有第一动力装置3,第一动力装置动作,可带动头枕板做上下、左右及前后移动,实现头部部位的姿态调整。所述背部区D设置有背部托板组件,所述背部托板组件包括背部支撑架8,所述背部支撑架8靠近臀部区E的一端铰接主体支架I上,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动力装置,在第二动力装置动作,可带动背部支撑架8沿绞轴在水平到竖直方向内做翻转动作,实现人体的坐立、平躺及保持任意的倾斜位置,实现人体的半躺。所述背部支撑架8上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左外侧翻身板4、左内侧翻身板5、右内侧翻身板6和右外侧翻身板7,左外侧翻身板4的右侧铰接在背部支撑架8上,左侧连接有第三动力装置,左内侧翻身板5的右侧铰接在背部支撑架8上,左侧连接有第四动力装置,右内侧翻身板6的左侧铰接在背部支撑架8上,右侧连接有第五动力装置,右外侧翻身板7的左侧铰接在背部支撑架8上,右侧连接有第六动力装置。左外侧翻身板4、左内侧翻身板5、右内侧翻身板6和右外侧翻身板7分别在第三动力装置、第四动力装置、第五动力装置和第六动力装置的带动下沿各自的绞轴翻转一定角度,在向左翻身时,左外侧翻身板4、左内侧翻身板5首先倾斜一定角度并保持住,然后右内侧翻身板6、右外侧翻身板7翻转倾斜,推动人体向左倾斜,同时左外侧翻身板4、左内侧翻身板5慢慢下降,倾斜到一定角度时右外侧翻身板7保持倾斜,接着右内侧翻身板6继续翻转,推动人体翻身,向右侧翻身的原理与向左侧的相同。左外侧翻身板4、左内侧翻身板5、右内侧翻身板6和右外侧翻身板7小幅度的动作,也能起到活动身体的作用。所述臀部区E设置有第一轨道9和安装在第一轨道9上的中板支架11,所述中板支架11上设置有中板10,所述中板支架9连接有带动其沿第一轨道9滑轨运动的第七动力装置,中板10主要是运输功能,在第七动力装置的带动下在横跨工作区和生活区,在人体坐立后,带动人体进入生活区或休息区。所述中板10靠近背部区D的一端铰接在所述中板支架11上,另一侧连接有第八动力装置,第八动力装置动作,带动中板10沿绞轴做水平到竖直的翻转,该功能与人体坐立与躺倒配合使用,如人体在坐立时,首先中板10首先翻转,挡住人体臀部,然后背部支撑架8中板10同时翻转倾斜,使人体慢慢、平稳坐立或倾倒。所述腿部区F设置有第一抬腿板12,第一抬腿板12靠近臀部区E的一侧铰接在主体支架I上,另一侧连接有第九动力装置,在第九动力装置的带动下,第一抬腿板12在水平到竖直范围内做翻转动作,第一抬腿板12与其他部件配合,主要实现人体的坐立及躺倒,小幅度的运动也能实现活动人体的目的。脚部区G设置有抬脚板13,抬脚板13连接有第十动力装置25,在第十动力装置的带动下,抬脚板13做上下移动,抬脚板13与其他部件配合,主要是在人体坐立后托住人体的脚部。所述脚部区G的上方设置有第二轨道14,第二轨道连接有第十一动力装置24,在第十一动力装置的带动下,第二轨道14可做上下移动,所述第二轨道14上安装有台面板,所述台面板连接有第十二动力装置26,所述台面板在第十二动力装置的带动下,可沿第二轨道14移动,横跨生活区和工作区。在人体休息时,台面板位于生活区,在人体坐立后,台面板移动到休息区,人手可以扶在台面板上,然后随着中板一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护理房,包括主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支架设置有隔离板,隔离板的一侧为生活区,另一侧为休息区;所述休息区从前向后依次分为头部区、背部区、臀部区、腿部区和脚部区;所述头部区设置有头枕板,所述头枕板连接有第一动力装置;所述背部区设置有背部托板组件,所述背部托板组件包括背部支撑架,所述背部支撑架靠近臀部区的一端铰接主体支架上,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动力装置;所述背部支撑架上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左外侧翻身板、左内侧翻身板、右内侧翻身板和右外侧翻身板;所述左外侧翻身板的右侧铰接在背部支撑架上,左侧连接有第三动力装置;所述左内侧翻身板的右侧铰接在背部支撑架上,左侧连接有第四动力装置;所述右内侧翻身板的左侧铰接在背部支撑架上,右侧连接有第五动力装置;所述右外侧翻身板的左侧铰接在背部支撑架上,右侧连接有第六动力装置;所述臀部区设置有第一轨道和安装在所述第一轨道上的中板支架,所述中板支架上设置有中板,所述中板支架连接有带动其沿第一轨道滑轨运动的第七动力装置;所述腿部区设置有第一抬腿板,所述第一抬腿板靠近臀部区的一侧铰接在主体支架上,另一侧连接有第九动力装置;所述脚部区设置有抬脚板,抬脚板连接有第十动力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中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海淦五金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