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变频技术来驱动荧光灯的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包括连接电源的整流电路、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高频振荡电路、连接所述高频振荡电路与荧光灯的LC谐振电路、及连接所述高频振荡电路的振荡回路中所包含的开关管的饱和深度控制电路;其中,所述饱和深度控制电路用于在所述荧光灯未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前控制开关管的饱和深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包括:无需热敏电阻可实现灯丝的预热;还能使刚被点亮的荧光灯在超功率状态下实现光通量快速爬升并进入稳定工作状态等。(*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变频技术来驱动荧光灯的驱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变频技术来驱动荧光灯的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传统荧光灯驱动电路绝大部分都采用磁环自激技术。如果不经预热冷启动,灯丝会发生严重的溅射损耗,导致灯管很快发黑报废;为了满足使用寿命的要求,常在荧光灯被点亮前先对灯丝进行预热。传统的预热方式是使用PTC电阻,即在灯管两端并联PTC电阻, 当高频震荡回路刚接通时,由于PTC电阻处于冷态(即低阻状态),则与PTC电阻连接的LC 谐振网络的Q值很低,灯管电压小于启动所需的电压,故荧光灯不亮;而电路电流通过谐振电容和PTC电阻形成回路预热灯丝。与此同时,PTC电阻也被加热,当PTC电阻发热温度超过开关温度后跃入高阻状态,使得LC谐振网络的Q值升高,进而LC谐振网络发生谐振从而产生高压点亮灯管。例如,如图1所示,其为现有包含单脉冲触发电路的荧光灯驱动电路的示意图。上电后,交流电压经过DfDl I构成的桥堆在输入电容C9上形成直流高电压,该直流高电压通过启动电阻R19向启动电容CO充电,启动电容CO上的电压达到触发二极管DO的触发阈值后,触发二极管DO导通,进而三极管QO获得启动电流开始导通;在三极管QO导通后,启动电容CO经过二极管DO、Dl三极管QO快速放电,防止在正常状态下再次触发三极管QO导通。随后,包含三极管Q0、Q1的半桥高频振荡电路开始高频振荡,连接有热敏电阻RT的LC 谐振电路预热灯丝,再基于谐振而点亮灯管U0。现有采用PTC电阻来预热灯丝的方式简单实用,但却会增加系统功耗;而且PTC本身寿命较短;再者,由于PTC电阻本身的不一致性和不可靠性,会造成荧光灯启动时间和预热程度离散性也比较大;此外,在上述包含单脉冲触发电路的驱动电路中,由于二极管DO 两端的电压变化等于母线电压,频率为系统工作频率(约40KHz),导致二极管DO功耗较大, 而且也对二极管DO的耐压性提出了较为严苛的要求。因而,迫切需要对现有荧光灯的驱动电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变频技术来驱动荧光灯的驱动电路,以实现灯丝的预热及点亮。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变频技术来驱动荧光灯的驱动电路,其包括连接电源的整流电路、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高频振荡电路、连接所述闻频振荡电路与突光灯的LC谐振电路、及连接闻频振荡电路的振荡回路中所包含的开关管的饱和深度控制电路;其中,所述饱和深度控制电路用于在所述荧光灯未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前控制开关管的饱和深度。优选地,所述饱和深度控制电路包括连接在开关管基极和/或发射极的受控可调3电阻及控制所述受控可调电阻阻值的阻值调节单元;更为优选地,所述阻值调节单元包括 用于计量时间的计时器、及调节器,该调节器基于计时器的计时在所述荧光灯灯丝的预热时间段内调节所述受控可调电阻的阻值或者在荧光灯灯丝的预热时间段内和所述荧光灯刚被点亮至进入正常工作状态的时间段内均调节所述受控可调电阻的阻值;此外,该调节器还可用于在所述荧光灯正常工作状态后调节所述受控可调电阻的阻值。如上所述,本技术的基于变频技术来驱动荧光灯的驱动电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在无需热敏电阻的情形下实现灯丝的预热;还能使刚被点亮的荧光灯在超功率状态下实现光通量快速爬升并进入正常工作状态;还能对进入正常工作状态的荧光灯进行调节等。附图说明图I显示为现有技术中的荧光灯驱动电路示意图。图2a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基于变频技术来驱动荧光灯的驱动电路示意图。图2b显示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基于变频技术来驱动荧光灯的驱动电路示意图。图2c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基于变频技术来驱动荧光灯的驱动电路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I、I,、I”1112131415、15,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2a至图2c。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 “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变频技术来驱动荧光灯的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I至少包括整流电路11、高频振荡电路12、LC谐振电路13及饱和深度控制电路驱动电路整流电路闻频振荡电路 LC谐振电路饱和深度控制电路启动电路14。其中,所述整流电路11连接电源,用于将接入的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高电压;所述高频振荡电路12用于将所述整形电路11输出的直流信号转换为高频信号后提供给所述 LC谐振电路13 ;所述LC谐振电路13连接荧光灯U0,其基于所述高频振荡电路12提供的高频信号来产生谐振以使所述荧光灯UO发光;所述饱和深度控制电路14连接所述高频振荡电路12的振荡回路中的开关管,用于在所述荧光灯UO未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前控制开关管的饱和深度,以便调节所述高频振荡电路12的振荡频率。优选地,所述饱和深度控制电路14包括连接在开关管基极和/或发射极的受控可调电阻及控制所述受控可调电阻阻值的阻值调节单元。其中,所述受控可调电阻可包括数位电阻、或具有阻值的受控开关,例如场效应管、二极管等;所述阻值调节单元可包括用于计量时间的计时器;以及连接所述计时器的调节器。该调节器基于计时器的计时在所述荧光灯灯丝的预热时间段内调节所述受控可调电阻的阻值;更为优选地,该调节器基于计时器的计时在所述荧光灯灯丝的预热时间段内和所述荧光灯刚被点亮至进入正常工作状态的时间段内均调节所述受控可调电阻的阻值; 更进一步优选地,该调节器还基于计时器的计时在所述荧光灯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后调节所述受控可调电阻的阻值。其中,所述预热时间的长度及荧光灯刚被点亮至进入正常工作状态的时间长度均为预先设定。例如,如图2a所示,在该驱动电路I中,整流电路11包括由二极管D8、D9、D10、 D11、及电容C9构成的全桥式整流电路,该电路通过电容C9输出直流电压;半桥式高频振荡电路12包括由开关管Q0、电阻R1、R2、磁环线圈及二极管D3构成的下桥臂及由开关管Q1、 电阻R0、R3、磁环线圈及二极管D2构成的上桥臂;LC谐振电路13包括电阻R4、电容Cl、 C2、电感LO及磁环线圈;饱和深度控制电路14包括连接在下桥臂的振荡回路中的开关管 QO发射极的可调电阻Ral、Rbl、连接可调电阻Ral、Rbl的调节器及连接调节器的计时器。 其中,磁环的各线圈的同名端及各元件的连接方式如图所示,在此不再详述。又例如,如图2b所示,该驱动电路I’与图2a所示的驱动电路I的不同在于饱和深度控制电路14包含的可调电阻Ra2、Rb2连接在下桥臂的振荡回路中的开关管QO的基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变频技术来驱动荧光灯的驱动电路,其包括连接电源的整流电路、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的高频振荡电路、及连接所述高频振荡电路与荧光灯的LC谐振电路,其中,所述高频振荡电路的振荡回路中包含开关管,所述基于变频技术来驱动荧光灯的驱动电路的特征在于至少还包括:连接开关管、且用于在所述荧光灯未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前控制开关管的饱和深度的饱和深度控制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国进,顾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恒芯语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