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式触摸并联式开关,它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它的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开关变压器的4脚连接,开关变压器的3脚接地,开关变压器的1脚分别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二极管正极连接,第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第七二极管的负极、热敏电阻的一端、接线端子的L端连接且接电源的火线,第七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且接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热敏电阻的另一端、第一指示灯的一端、第二指示灯的一端、第三指示灯的一端、接线端子的N端连接且接电源的零线;它稳定性高,0.5W~260W能正常使用,不受小负载限制,不会对其它电器有影响,使用方便,节能环保。(*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容式触摸并联式开关
本技术涉及开关
,具体涉及一种电容式触摸并联式开关。
技术介绍
随经济不断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楼房、建筑物不断的增加,各种各样的照明灯随之出现,照明灯中又分两种类型,有电阻性负载的照明灯,有电容性负载的照明灯,但是对于单火线控制的照明灯线路,七对对容性负载,电子开关式控制开关,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使用不方便,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容式触摸并联式开关,它稳定性高,不会对其它电器有影响,使用方便,节能环保。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第一电阻-第十九电阻R1-R19、第一电容-第八电容C1-C8、开关变压器TR1、集成电路IC1、单片机U5、第一三极管Ql、第二三极管02、光稱111、第一光通管-第三光通管U2-U4、第一双向可控硅-第三双向可控硅DR1-DR3、第一二极管-第七二极管D1-D7、精密稳压二极管D8、第一双向二极管-第三双向二极管D9-D11、热敏电阻VR1、接线端子J5、第一接插器-第四接插器J1-J4、第一指示灯-第三指示灯L1-L3,电源VCC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七电容C7的一端、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集成电路ICl的I脚、第一光通管U2的I脚、第二光通管U3的I脚、第三光通管U4的I脚连接,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开关变压器TRl的4脚连接,开关变压器TRl的3脚接地,开关变压器TRl的I脚分别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二极管Dl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 Dl的负极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一电容Cl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开关变压器TRl的2脚、第一电容Cl的另一端、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第四二极管 D4的负极连接,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C4的一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分别与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热敏电阻VRl的一端、接线端子J5 的L端连接且接电源的火线,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与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且接地,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热敏电阻VRl的另一端、第一指示灯LI的一端、第二指示灯L2的一端、第三指示灯L3的一端、接线端子J5的N端连接且接电源的零线,接线端子J5的L端分别与第一双向二极管D9的一端、第二双向二极管DlO的一端、第三双向二极管Dll的一端连接,第一双向二极管D9的另一端与接线端子J5的3脚连接,接线端子J5的3脚与指示灯L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双向二极管DlO的另一端与接线端子J5的 2脚连接,接线端子J5的2脚与第二指示灯L2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双向二极管Dll的另一端与接线端子J5的I脚连接,接线端子J5的I脚与第一指示灯LI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Q2的基极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第五电容C5的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开关变压器TRl的5脚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与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ll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 Rll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光耦Ul的3脚连接,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与第十电阻RlO的一端连接,第十电阻RlO的另一端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接地,光耦Ul的I脚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光耦Ul的4脚分别与第八电容C8的一端连接,开关变压器TRl的6脚连接,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光耦Ul的2脚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精密稳压二极管D8的I脚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精密稳压二极管D8的3脚、 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精密稳压二极管D8的3脚连接且接地,集成电路ICl的2脚分别与第六电容C6的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连接,集成电路ICl的3脚接地,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容 C3的一端、第四电容C4的一端、单片机U5的4脚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单片机U5的11脚连接且接地,第一光通管U2的4脚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双向可控硅DRl的Tl脚、第一接插器Jl连接,第一双向可控硅DRl的T2脚分别与第二双向可控硅DR2的T2脚、第三双向可控硅DR3的T2 脚、第四接插器J4连接,第一双向可控硅DRl的G脚与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与第一光通管U2的6脚连接,第二光通管U3的4脚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双向可控硅DR2的Tl脚、第三接插器J3连接,第二双向可控硅DR2的G脚与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连接,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与第二光通管U3的6脚连接,第三光通管U4的4脚与第一电阻Rl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双向可控硅DR3的Tl脚、第二接插器J2连接,第三双向可控硅DR3的G脚与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第三光通管U4的6脚连接。所述的第四电容C4是滤波电容。本技术将交流电通过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四二极管D4整流后,输出直流电源,再过第七电阻R7、第九电阻R9限流分压,经第四电容C4滤波后,直接进入开关变压器TR1,由第二三极管Q2、第一三极管Ql及外围电阻电容组成开关管电路,第三二极管D3输出直流电压,经精密稳压二极管D8及光耦Ul和外围元件组成取样稳压电路,使第三二极管D3输出5V后,经第七电容C7电容滤波后得到稳定的5V电源分两组电路使用,一组供给第一光通管-第三光通管U2-U4使用,另一组直接到集成电路ICl, 3. 3V稳压进集成电路ICl的I脚输入端,2脚输出端,输出3. 3V直流电源供给单片机U5使用。本技术将零线及火线同接入等效电路接线图,经开关电源,将高压220V转变成稳定的低压DC5V、DC3. 3V,使电路处于稳定的供电状态,从而使电容式触摸并联式开关, 不受于负载的大小限制,在O. 5W 260W的照明灯范围中,不管是容性负载或感性负载及电阻性负载,都可以直接使用。本技术稳定性高,不会对其它电器有影响,使用方便,节能环保。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第一电阻-第十九电阻 R1-R19、第一电容-第八电容C1-C8、开关变压器TR1、集成电路IC1、单片机U5、第一三极管 Q1、第二三极管Q2、光耦U1、第一光通管-第三光通管U2-U4、第一双向可控硅-第三双向可控硅DR1-DR3、第一二极管-第七二极管D1-D7、精密稳压二极管D8、第一双向二极管-第三双向二极管D9-D11、热敏电阻VR1、接线端子J5、第一接插器-第四接插器J1-J4、第一指示灯-第三指示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容式触摸并联式开关,其特征在于它包含第一电阻?第十九电阻(R1?R19)、第一电容?第八电容(C1?C8)、开关变压器(TR1)、集成电路(IC1)、单片机(U5)、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光耦(U1)、第一光通管?第三光通管(U2?U4)、第一双向可控硅?第三双向可控硅(DR1?DR3)、第一二极管?第七二极管(D1?D7)、精密稳压二极管(D8)、第一双向二极管?第三双向二极管(D9?D11)、热敏电阻(VR1)、接线端子(J5)、第一接插器?第四接插器(J1?J4)、第一指示灯?第三指示灯(L1?L3),电源VCC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七电容(C7)的一端、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集成电路(IC1)的1脚、第一光通管(U2)的1脚、第二光通管(U3)的1脚、第三光通管(U4)的1脚连接,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开关变压器(TR1)的4脚连接,开关变压器(TR1)的3脚接地,开关变压器(TR1)的1脚分别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二极管(D1)正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开关变压器(TR1)的2脚、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C4)的一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分别与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热敏电阻(VR1)的一端、接线端子(J5)的L端连接且接电源的火线,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与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且接地,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热敏电 阻(VR1)的另一端、第一指示灯(L1)的一端、第二指示灯(L2)的一端、第三指示灯(L3)的一端、接线端子(J5)的N端连接且接电源的零线,接线端子(J5)的L端分别与第一双向二极管(D9)的一端、第二双向二极管(D10)的一端、第三双向二极管(D11)的一端连接,第一双向二极管(D9)的另一端与接线端子(J5)的3脚连接,接线端子(J5)的3脚与指示灯(L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双向二极管(D10)的另一端与接线端子(J5)的2脚连接,接线端子(J5)的2脚与第二指示灯(L2)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双向二极管(D11)的另一端与接线端子(J5)的1脚连接,接线端子(J5)的1脚与第一指示灯(L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Q2)的基极分别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第五电容(C5)的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开关变压器(TR1)的5脚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与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光耦(U1)的3脚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光耦(U1)的1脚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光耦(U1)的4脚分别与第八电容(C8)的一端连接,开关变压器(TR1)的6脚连接,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光耦(U1)的2脚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精密稳压二极管(D8)的1脚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精密稳压二极管(D8)的3脚、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精密稳压二极 管(D8)的3脚连接且接地,集成电路(IC1)的2脚分别与第六电容(C6)的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连接,集成电路(IC1)的3脚接地,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四电容(C4)的一端、单片机(U5)的4脚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单片机(U5)的11脚连接且接地,第一光通管(U2)的4脚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双向可控硅(DR1)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益华,涂添田,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天阳精密部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