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农用地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43278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0 1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农用地膜,包括上层膜和下层膜双层,上层膜的硬度高于下层膜的硬度,上层膜和下层膜双层的边缘密封连接;在上层膜上叠压龙骨,或者,使上层膜的厚度大于下层膜的厚度;在下层膜表面的中间位置打通气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拱形土垄与自身拱形架棚结构,避免双层膜粘连。在旱地使用时,通过起垄覆膜种植,可以起到集水灌溉,减少土壤蒸发的作用;在盐碱地使用时,起垄和种植方式虽完全相同,但可以形成盐分淡化区和盐分汇集区,营造植物生长小环境,在盐分淡化区种植作物,可以保证作物生长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农用地膜,尤其涉及可用在旱作农业和盐碱地的农用地膜。
技术介绍
目前广泛使用的农用地膜,均属于单层结构,其厚度较薄,重复利用率较低,并且膜下容易积水,形成反复干湿层,易造成土壤盐碱化。再有,垄间土壤水分只能通过植物根系主动吸收利用,故土壤水分的利用率偏低,而且薄膜上的蒸发冷凝水无法利用。因此,需要一种具有结构改善的农用地膜,能够汇集蒸发冷凝水分,以用于灌溉或淋洗盐分,来显著提高地膜的使用功效;而且要求薄膜能够汇集蒸发冷凝水分并实现引流, 不但可以对作物进行有效灌溉,而且可以洗水排盐,改善作物种植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农用地膜,能够通过汇集蒸发冷凝水分,来显著提高使用功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双层结构农用地膜,包括上层膜和下层膜双层,上层膜的硬度高于下层膜的硬度,上层膜和下层膜双层的边缘密封连接;在上层膜上叠压龙骨,或者,使上层膜的厚度大于下层膜的厚度;在下层膜表面的中间位置打通气孔。优选地,在上层膜和下层膜双层的边缘打有种植孔。优选地,在农田铺膜时根据需要的播种位置在上层膜和下层膜的交汇处打种植孔。优选地,下层膜的宽度小于或等于上层膜的宽度。优选地,上层膜上配有导水线。优选地,在上层膜上每隔30 40CM处叠压片状或条状龙骨。优选地,上层膜的厚度为O. 6 O. 01cm,下层膜的厚度为O. 005 O. Olcm0本专利技术通过拱形土垄与自身拱形架棚结构,避免双层膜粘连。在旱地使用时,通过起垄覆膜种植,可以起到集水灌溉,减少土壤蒸发的作用;在盐碱地使用时,起垄和种植方式虽完全相同,但可以形成盐分淡化区和盐分汇集区,营造植物生长小环境,在盐分淡化区种植作物,可以保证作物生长良好。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农用地膜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2为图I所示的农用地膜实施例膜覆盖、集水灌溉和排盐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阐述。应该理解,以下列举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如图I所示,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农用地膜实施例的机构,该地膜具有上层膜I和下层膜2膜双层结构,上层膜I的硬度强于下层膜2的硬度,上层膜I上配有导水线4,上层膜I和下层膜2膜之间通过边缘密封连接;下层膜2表面打通气孔5用于通气,便于土壤水蒸气的上渗及通过,并通过上层膜I内冷凝、汇集,顺着导水线4下流回土壤中。加工制造时,吹膜至指定宽度和厚度,在双层膜中的下层膜2表面中间打通气孔, 并使下层膜2的宽度小于或等于上层膜I的宽度,在上层膜I上每隔30 40cm处叠压片状或条状龙骨,在双层膜的边缘打种植孔3,然后卷膜;或者在农田铺膜时根据需要的播种位置在双层膜交汇处打孔。吹膜成上层膜和下层膜,上层膜的硬度高于所述下层膜的硬度,上层膜I的厚度为O. 6 O. 01cm,下层膜2的厚度为O. 005 O. 008cm ;下层膜2表面中间打通气孔;采用热粘合工艺,使得上层膜I在高温作用下与下层膜2的边缘热粘合,并打种植孔3,然后卷膜。为了防止两层薄膜在水分蒸汽的作用下粘结,影响水汽运动,在成膜材料中可以加入一定量的疏水制剂。在膜的边缘打种植孔3时,圆孔直径设定,孔与孔之间的间距根据种植作物类型确定。当作物种植时,一边打孔,一边种植。本专利技术通过拱形土垄与自身拱形架棚结构,避免双层膜粘连。在旱地使用时,通过起垄覆膜种植,可以起到集水灌溉,减少土壤蒸发的作用;盐碱地使用时,起垄和种植方式完全相同,但是可以形成盐分淡化区和盐分汇集区,营造植物生长小环境,在盐分淡化区种植作物,可以保证作物生长。本专利技术在图I所提及的农用地膜实施例,通过如下的安装方法起到集水灌溉和淋洗排盐作用(I)起垄,垄高控制在10 20cm,宽度在30 60cm,宽度可以根据作物需水量适当调整,当作物需水量大时加大宽度;(2)灌溉提墒,根据土壤含水量状况,决定是否灌溉,保持良好墒情,持续为作物提供蒸发冷凝水;(3)覆膜,覆膜时应使相邻两垄的地膜相互连接,如地膜已经打孔,应使地种植孔重合,如果没有打孔,地膜交叉即可,以防止低洼处盐分淡化区产生强烈蒸发,导致盐分向表层运移。如图2所示,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垄顶处8接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膜内温度较高,加上双层薄膜的保温作用,垄顶处8 土壤表层9水分蒸发10强烈,并在塑料薄膜上凝结形成淡水6 (请参见图2的局部放大图示),由于拱形的缘故,凝结水汇流至薄膜边缘,形成膜内淡水汇集区7,而且随着表层土壤含水量的不断降低,土壤水分由底层向表层移动,并不断蒸发、凝结,最终从作物种植孔3流出,从而起到汇流灌溉的目的。在盐碱地应用时,随着流出水分的不断淋溶,在垄沟内形成盐分淡化区3。由于垄沟内太阳辐射较少,而且凝结水分的不断淋溶,垄沟内土壤环境较好,非常适合作物种植。(4)种植,垄间薄膜连接覆盖,垄沟种植;将作物定植在种植孔内或按照一定的距离一边打孔,一边种植。本专利技术的这种双层地膜及覆盖方法,在旱季可以有效利用土壤中的水分,作物可利用的水分范围远远超过根系分布范围,增强了作物应对干旱的能力;在雨季水分通过垄沟渗入地下,淋洗盐分作用更加明显,水分储藏在土体中,同时覆盖薄膜阻断了水分直接蒸发,有利于有效蓄积降雨资源。根据太阳辐射和作物需水的关系,太阳辐射越强,作物需水越多。同时,太阳辐射越高,膜下水分蒸发越多,产生的凝结水越多,提供给作物的水分也越多。覆膜前蓄足土壤水分,可以为作物提供更多的土壤水分。当作物种植株距为20cm,垄宽为30cm,日土面蒸发强度为O. 5mm/d时,每天可以为每株作物提供30cm3的淡水。在地下水位较低的盐碱地地区,当地下水位较浅时,地下水也能为土面蒸发提供水分,因此,这种覆膜种植方式可以不断向作物提供有效淡水资源。权利要求1.ー种具有双层结构的农用地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膜和下层膜双层,所述上层膜的硬度高于所述下层膜的硬度,所述上层膜和所述下层膜双层的边缘密封连接;在所述上层膜上叠压龙骨,或者,使所述上层膜的厚度大于所述下层膜的厚度;在所述下层膜表面的中间位置打通气孔。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农用地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层膜和所述下层膜双层的边缘打有种植孔。3.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农用地膜,其特征在于,在农田铺膜时根据需要的播种位置在所述上层膜和所述下层膜的交汇处打种植孔。4.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农用地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膜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上层膜的宽度。5.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农用地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膜上配有导水线。6.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农用地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层膜上每隔30 40CM处叠压片状或条状龙骨。7.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农用地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膜的厚度为O.6 O. Olcm,所述下层膜的厚度为O. 005 O. Olcm08.—种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农用地膜的加工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吹膜成上层膜和下层膜,所述上层膜的硬度高于所述下层膜的硬度;在所述下层膜表面中间打通气孔,在该上层膜上每隔30 40CM处叠压膨起塑片,在所述上层膜和所述下层膜的双层边缘打种植孔,然后卷膜。9.一种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农用地膜的加工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农用地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膜和下层膜双层,所述上层膜的硬度高于所述下层膜的硬度,所述上层膜和所述下层膜双层的边缘密封连接;在所述上层膜上叠压龙骨,或者,使所述上层膜的厚度大于所述下层膜的厚度;在所述下层膜表面的中间位置打通气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国华宋吉青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