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炳辉专利>正文

电子锁芯及含有该电子锁芯的电子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431755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6 2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锁芯,包括机械转芯、电子转芯和用于容置所述机械转芯、电子转芯的两端敞口的圆筒状的外壳以及卡杆;机械转芯、电子转芯之间通过电磁铁的铁芯在轴向固定,机械转芯和外壳之间通过卡杆固定,在所述铁芯缩回时,机械转芯和电子转芯能相对转动一定角度,卡杆移动以固定机械转芯和电子转芯并共同转动,此时,使用电子钥匙转动电子转芯,带动机械转芯的拨杆转动而开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包括上述电子锁芯的电子锁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电磁铁的铁芯来实现电子转芯和机械转芯之间的轴向固定,具有响应速度快,体积小、结构简单的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锁芯、含有该电子锁芯的电子锁系统。技术背景目前市场上电子锁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锁体自带电源供电的电锁,这种锁有两大缺点一、由于锁内带有电池,要定期更换电池,因此维护成本很高;二、因为电池置于锁体内,锁的体积较大,因此不能应用于如挂锁、箱锁等产品上。另一类电子锁的锁体内没有电源,由钥匙提供锁具开启所需电源,这类锁的锁芯相对上述的电子锁在体积上缩少了,但是,这种电子锁芯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I)电子锁芯的旋转由马达驱动,马达的体积较大,所以电子锁芯的体积不能进一步降低,此外马达还具有响应速度慢的缺点。(2)对电子锁芯的驱动装置(如马达)往往采用钥匙向锁芯供电并提供储存的权限数据,连续供电5至10秒钟后断电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浪费很大的电能,需要经常更换钥匙内的电池,大大降低钥匙开锁的次数。(3)钥匙或者电子锁芯所记录的开锁记录不够准确,每当钥匙插入电子锁芯,钥匙的钥匙触点和电子锁芯的电子触点接触后,不管是否打开,都会被记录为开锁一次,不能客观真实地记录开锁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技术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成度高、防撬性好、结构简单的电子锁芯。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锁芯,包括机械转芯、电子转芯和用于容置所述机械转芯、电子转芯的两端敞口的圆筒状的外壳以及卡杆;所述外壳的一端为前端,该前端的开口处设有用于轴向限位的限位卡头;所述机械转芯的一端为扁平的拨杆,所述拨杆伸出所述外壳的前端,所述机械转芯的后端为圆柱形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底部圆心之外的部位设有凹孔;所述第一空腔的空腔壁的一段沿其轴向凸出,形成弧形限位部,所述弧形限位部的中间部位开有平行于所述第一空腔轴线的贯通的机械转芯卡槽,把所述弧形限位部分成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电子转芯为多段圆柱状,所述电子转芯的一端为后端,该后端设有电子触点,所述电子转芯的前端插入第一空腔内与所述机械转芯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电子转芯内部设有电控单元和电磁铁,所述电控单元分别与所述电子触点和所述电磁铁连接并控制所述电磁铁的动作;所述电子转芯的前端与所述凹孔相适配的位置设有供所述电磁铁的铁芯伸缩的通孔,所述电子转芯内部设有供所述铁芯抵靠使其伸出的弹簧;所述电子转芯的前端沿圆周方向开设有一段弧形的用于与所述弧形限位部相配合的边槽,所述边槽在轴向上与所述弧形限位部相配合,所述边槽上沿所述电子转芯的轴向开设有电子转芯卡槽,把所述边槽分为与第一限位部相对的第一边槽和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对的第二边槽,所述第一边槽的弧长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弧长并且所述第二边槽的弧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弧长与所述机械转芯卡槽的宽度之和;所述外壳的内壁沿轴向开设有外壳卡槽;锁紧时,所述铁芯伸入所述凹孔内,所述外壳卡槽与所述机械转芯卡槽对准并与所述电子转芯卡槽错开,所述卡杆同时位于所述外壳卡槽与所述机械转芯卡槽内;开锁时,所述铁芯缩回所述电子转芯内,所述电子转芯转动一定角度使所述电子转芯卡槽与所述机械转芯卡槽对准,所述卡杆向所述电子转芯卡槽移动并同时位于所述电子转芯卡槽与所述机械转芯卡槽内,使所述电子转芯与所述机械转芯同步转动。作为优选,所述电子转芯内还设有霍尔传感器,所述霍尔传感器位于所述电子转芯的前端面圆心之外的部位;所述第一空腔的底部与所述霍尔传感器相对的位置设有磁铁。作为优选,所述外壳的所述前端开口处设有三角形的用于限制所述拨杆转动角度的卡块。作为优选,还包括尾封和环形的压盘,所述尾封的前端开有环形的滑槽,所述尾封·位于所述外壳的后端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压盘固定连接在所述电子转芯的后端并且所述压盘位于所述滑槽内。作为优选,所述电子转芯卡槽和/或所述外壳卡槽的槽壁为斜坡。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弧长相等。本技术同时还提供了一种电子锁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电子锁芯以及电子钥匙、锁体和U形的主卡杆;所述电子钥匙包括钥匙杆和钥匙壳;所述钥匙杆的中上部沿径向设置旋转导槽,所述钥匙杆的头部外壁轴向设置导槽,所述导槽开至与旋转导槽连通;所述钥匙杆的插入端设有钥匙触点;开锁时,所述电子钥匙插入到所述电子锁芯内,所述电子钥匙的钥匙触点与所述电子锁芯内的电子触点连通;所述钥匙壳内设有钥匙芯片,钥匙芯片与钥匙触点通过导线连接;钥匙壳内设置有为钥匙芯片供电的电池;所述主卡杆的内侧分别设有斜面凹槽;所述锁体开有锁芯安装孔和两个主卡杆孔,锁芯安装孔内壁与主卡杆孔之间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斜面凹槽即电子锁芯的拨杆的位置相匹配;所述通孔内设有卡珠;所述电子锁芯设置于锁体的锁芯安装孔内,所述电子锁芯的拨杆与所述卡珠的位置相对应以拨动所述卡珠卡紧或松开所述主卡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I)采用电磁铁的铁芯来实现电子转芯和机械转芯之间的轴向固定,与马达相比,电磁铁的响应速度快,采用手动的方式转动电子转芯,取消了马达,简化了结构,大大降低了电子锁芯的体积。(2)采用霍尔传感器监测电子锁芯是否转动,转动后立即断电,节省电能,提高电池使用寿命。(3)开锁记录准确,采用霍尔传感器监测电子锁芯是否转动,只有转动电子锁芯时才对开锁情况进行记录并存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电子锁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的电子锁芯的另一个方向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I所示的电子锁芯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5的另一个方向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图I所不的电子锁芯的去掉外壳时的结构不意图;图6为图5的另一个 方向的示意图;图7为图I所示的电子锁芯从尾封方向看的示意图;图8为图7沿A-A向的示意图(电磁铁的铁芯伸出到凹孔内,处于已关锁状态);图9为图7沿B-B向的示意图(电磁铁的铁芯伸出到凹孔内,处于已关锁状态);图10为图7沿B-B向的示意图(电磁铁带电,铁芯缩回电子锁芯内,开始转动电子转芯开锁时);图11为图I所示的电子锁芯沿垂直于电子锁芯轴向的平面方向从电子转芯和机芯转芯的结合部位剖切的示意图(关锁状态);图12为图11开锁过程中转动电子转芯时的示意图;图13为图11在电子转芯带动机械转芯旋转后,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电子钥匙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的主视图;图16为图14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4所示的电子钥匙的内部电路的组成框图;图18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电子锁芯的内部电路的组成框图;图19为应用本技术的电子锁芯(不带外壳)的挂锁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0为应用本技术的电子锁芯的挂锁的剖视示意图(关锁状态);图21为应用本技术的电子锁芯的挂锁的剖视示意图(开锁状态);图22为本技术的电子锁系统的开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I-图13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锁芯,包括机械转芯2、电子转芯3和用于容置机械转芯2和电子转芯3的两端敞口的圆筒状的外壳I以及卡杆32(为图面简洁考虑,图3和图4中未显示卡杆32,卡杆32详见图5和图6);如图2所示,外壳I的一端为前端,该前端开口设有用于轴向限位的限位卡头307,本实施例中,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锁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械转芯、电子转芯和用于容置所述机械转芯、电子转芯的两端敞口的圆筒状的外壳以及卡杆;所述外壳的一端为前端,该前端的开口处设有用于轴向限位的限位卡头;所述机械转芯的一端为扁平的拨杆,所述拨杆伸出所述外壳的前端,所述机械转芯的后端为圆柱形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底部圆心之外的部位设有凹孔;所述第一空腔的空腔壁的一段沿其轴向凸出,形成弧形限位部,所述弧形限位部的中间部位开有平行于所述第一空腔轴线的贯通的机械转芯卡槽,把所述弧形限位部分成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电子转芯为多段圆柱状,所述电子转芯的一端为后端,该后端设有电子触点,所述电子转芯的前端插入第一空腔内与所述机械转芯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电子转芯内部设有电控单元和电磁铁,所述电控单元分别与所述电子触点和所述电磁铁连接并控制所述电磁铁的动作;所述电子转芯的前端与所述凹孔相适配的位置设有供所述电磁铁的铁芯伸缩的通孔,所述电子转芯内部设有供所述铁芯抵靠使其伸出的弹簧;所述电子转芯的前端沿圆周方向开设有一段弧形的用于与所述弧形限位部相配合的边槽,所述边槽在轴向上与所述弧形限位部相配合,所述边槽上沿所述电子转芯的轴向开设有电子转芯卡槽,把所述边槽分为与第一限位部相对的第一边槽和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对的第二边槽,所述第一边槽的弧长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弧长并且所述第二边槽的弧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弧长与所述机械转芯卡槽的宽度之和;所述外壳的内壁沿轴向开设有外壳卡槽;锁紧时,所述铁芯伸入所述凹孔内,所述外壳卡槽与所述机械转芯卡槽对准并与所述电子转芯卡槽错开,所述卡杆同时位于所述外壳卡槽与所述机械转芯卡槽内;开锁时,所述铁芯缩回所述电子转芯内,所述电子转芯转动一定角度使所述电子转芯卡槽与所述机械转芯卡槽对准,所述卡杆向所述电子转芯卡槽移动并同时位于所述电子转芯卡槽与所述机械转芯卡槽内,使所述电子转芯与所述机械转芯同步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炳辉
申请(专利权)人:陈炳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