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帐篷及其骨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31649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6 2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帐篷的骨架,包括:顶部连接件;多个工作时呈外凸折线状的支撑杆,支撑杆包括铰接于顶部连接件的顶部支撑杆,以及通过三通连接件铰接于顶部支撑杆的底部支撑杆,且三通连接件上具有能够限制顶部支撑杆和底部支撑杆的转动角度的限位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帐篷的骨架,将顶部支撑杆和底部支撑杆通过三通连接件铰接,并借助于三通连接件上的限位部,构成工作时呈外凸折线状的支撑杆,多个这样的支撑杆铰接于顶部连接件,即可形成帐篷的主体框架。该骨架简化了帐篷的安装过程,能够实现帐篷的快速撑收,尤其方便了初次使用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了该骨架的帐篷,其骨架和篷布通过织带连接,骨架和篷布无需分离。(*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户外休闲用品
,特别涉及一种帐篷及其骨架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踏青作为一种流行的休闲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在户外远行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用品就是帐篷。目前市场上的帐篷主要由篷布和骨架组合而成,篷布通常采用防水材料,骨架包括多根帐杆,携带时篷布和帐杆是分开的。帐篷常见的安装方式是十字穿法,即先将多根帐杆组合成两根长杆,然后分别将上面的长杆穿进篷布上面的帐杆套里,待两根长杆都穿好后,需要把长杆的每一头插进篷布角上的小孔里来进行固定,这时就需要两个人同时拿住活动的两个头,把长杆往里顶,让帐篷拱起来,一直到能把长杆的两头都插进小孔里,之后还要对长杆的交叉处用绳子栓一下,用地钉钩住四角的环插进地里,才能撑起帐篷。在收起帐篷的时候,需要将上述步骤反向操作。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到,这样的帐篷撑收过程较为繁琐,尤其对于初次使用者来说,很不方便。因此,如何实现帐篷的快速撑收,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帐篷的骨架,能够实现帐篷的快速撑收。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骨架的帐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帐篷的骨架,包括顶部连接件;多个工作时呈外凸折线状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包括铰接于所述顶部连接件的顶部支撑杆,以及通过三通连接件铰接于所述顶部支撑杆的底部支撑杆,且所述三通连接件上具有能够限制所述顶部支撑杆和所述底部支撑杆的转动角度的限位部。优选地,所述顶部连接件包括两端均能够与所述顶部支撑杆连接的第一铰接件和第二铰接件,所述第一铰接件与所述第二铰接件相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铰接件可在水平面内相对于所述第二铰接件转动。优选地,所述底部支撑杆包括第一底部支撑杆和第二底部支撑杆,所述三通连接件包括分别与所述顶部支撑杆铰接的第一安装座,与所述第一底部支撑杆铰接的第二安装座以及与所述第二底部支撑杆铰接的第三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第二安装座和所述第三安装座的底壁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以形成用于限制所述顶部支撑杆和所述第一底部支撑杆和所述第二底部支撑杆的转动角度的所述限位部。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和所述第三安装座具有共同的顶壁,所述顶部支撑杆与所述第一底部支撑杆和所述第二底部支撑杆均能够沿相反方向转动,并分别抵靠在所述顶壁的两侧。优选地,所述第一底部支撑杆包括通过第一下部连接件可伸缩连接的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所述第二底部支撑杆包括通过第二下部连接件可伸缩连接的第五支撑杆和第六支撑杆。优选地,所述顶部支撑杆包括通过上部连接件可伸缩连接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优选地,所述上部连接件、所述第一下部连接件和所述第二下部连接件均为具有卡簧结构的连接件。优选地,所述第四支撑杆和所述第六支撑杆的底部均设置有具有球头结构的底脚连接件,用于同底角固定件上的安装槽滑动配合,以固定在地面上。一种帐篷,包括篷布及连接于所述篷布的骨架,所述骨架为上述的帐篷的骨架,且所述骨架和所述篷布通过织带连接。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帐篷的骨架,将顶部支撑杆和底部支撑杆通过三通连接件铰接,并借助于三通连接件上的限位部,构成工作时呈外凸折线状的支撑杆,多个这样的支撑杆铰接于顶部连接件,即可形成帐篷的主体框架,与现有技术相比,简化了帐篷的安装过程,能够实现帐篷的快速撑收,尤其方便了初次使用者。在上述骨架的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了该骨架的帐篷,这种帐篷的骨架和篷布通过织带连接,由于骨架具有上述的特殊结构,骨架和篷布无需分离,撑收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骨架在撑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铰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铰接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铰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铰接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三通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部连接件的弹销定位壳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部连接件的弹销按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下部连接件的弹销定位壳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骨架的底脚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骨架的底角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帐篷及其骨架,能够实现帐篷的快速撑收。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帐篷的骨架,其核心改进点在于,包括顶部连接件I,位于整个骨架的顶部;多个工作时呈外凸折线状的支撑杆,支撑杆包括铰接于顶部连接件I的顶部支撑杆,以及通过三通连接件3铰接于顶部支撑杆的底部支撑杆,且三通连接件3上设置有能够 限制顶部支撑杆和底部支撑杆的转动角度的限位部。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帐篷的骨架,将顶部支撑杆和底部支撑杆通过三通连接件3铰接,并借助于三通连接件3上的限位部,构成工作时呈外凸折线状的支撑杆,多个这样的支撑杆铰接于顶部连接件1,即可形成帐篷的主体框架,与现有技术相比,简化了帐篷的安装过程,能够实现帐篷的快速撑收,尤其方便了初次使用者。如图2-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顶部连接件I包括两端均能够与顶部支撑杆连接的第一铰接件11和第二铰接件12,第一铰接件11与第二铰接件12相连接。根据实际需要,可将第一铰接件11和第二铰接件12与顶部支撑杆的连接部位设置为多个,以连接不同数量的支撑杆。当然,顶部连接件I的结构还可为其他形式,本文不做限制。上述第一铰接件11可在水平面内相对于第二铰接件12转动,以调整多个支撑杆之间的角度,使得该骨架的撑收更加简单、方便、快速。上述底部支撑杆包括第一底部支撑杆和第二底部支撑杆,三通连接件3包括分别与顶部支撑杆铰接的第一安装座,与第一底部支撑杆铰接的第二安装座以及与第二底部支撑杆铰接的第三安装座,如图6所示。第一安装座与第二安装座和第三安装座的底壁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以形成用于限制顶部支撑杆与第一底部支撑杆和第二底部支撑杆的转动角度的限位部,以此限制顶部支撑杆和底部支撑杆之间相对转动的最大角度。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和第三安装座具有共同的顶壁,顶部支撑杆与第一底部支撑杆和第二底部支撑杆均能够沿相反方向转动,并分别抵靠在顶壁的两侧,以此在帐篷不使用时保持平行收纳状态。当顶部支撑杆与第一底部支撑杆和第二底部支撑杆分别沿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转动到一定的角度时,会分别抵靠在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帐篷的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连接件(1);多个工作时呈外凸折线状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包括铰接于所述顶部连接件(1)的顶部支撑杆,以及通过三通连接件(3)铰接于所述顶部支撑杆的底部支撑杆,且所述三通连接件上具有能够限制所述顶部支撑杆和所述底部支撑杆的转动角度的限位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志华曾剑新邵光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泰普森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