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角模,该连接角模为整体呈板框形的挤塑一体件,包括前侧横板、左侧纵板、左支承脚、前支承脚、纵向肋板、横向肋板、第一斜板、第二斜板和支承板;该连接角模设有主要包括支承脚在内的与配套的卡扣连接件的夹持部位相配合的被夹持部位,前侧横板的中右部设有向后弯曲的圆弧板段;左侧纵板的中后部设有向右弯曲的圆弧板段;前侧模板和左侧纵板为连接角模使用时与其他相邻塑料建筑模板进行拼接的部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角模抗压能力强,在配套的卡扣连接件的强力锁紧下,与相邻模板间相互拼接严密牢固不漏浆。(*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具,具体涉及建筑模板的连接角模。
技术介绍
现代工程建筑中,在现场浇注混凝土而进行梁、立柱、立面墙、楼面等单元的施工时,必须要用到大量的建筑模板,建筑模板在使用时一般均为组合使用,在施工中的转角处常用到连接角模。传统的连接角模板一般采用木质模板或钢质模板。木质模板容易腐烂,重复使用次数少,且使用过程中容易与混凝土粘结,难以脱模,给施工带来不便,并且木材的大量使用会造成森林资源的浪费;钢质模板重量大,成本高,施工不方便,且容易锈蚀。木质模板间的连接一般用钉子,钢质模板之间的连接一般采用螺栓螺母,搭建和拆装均比较麻烦。近年来,出现了用塑料模板代替传统的钢质和木质模板的实际应用。这些塑料连接角模内部的筋肋设计一般采用扣板形状的小方格形式,抗压强度存在不足;在支撑腿的设计上,有一根单筋的、有小方格的,单筋的连接角模的筋由于成型工艺水平限制不能制造得很厚,因而承压明显不够,另外一个很小的侧面碰撞就会折断;小方格设计的连接角模,拼装连接比较困难,大多以钻孔然后螺栓连接或C型卡子加楔块连 接,螺栓连接现场拼接费工费时,C型卡子加楔块连接在混凝土浇注时因震动往往松动脱落,造成漏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特别是连接角模抗压能力不够、模板间连接组装不便以及模板连接部位有间隙等缺点,提供一种抗压能力强、与其他模板连接组装及拆卸快捷方便的连接角模,该连接角模与其他模板连接后用与其配套的卡扣连接件强力锁紧,模板间连接紧密不漏浆。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的连接角模,其结构特点是上述的连接角模为整体呈板框形的挤塑一体件,包括前侧横板、左侧纵板、左支承脚、前支承脚、纵向肋板、横向肋板、第一斜板、第二斜板和支承板;纵向肋板有2块,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为第一纵向肋板和第二纵向肋板;横向肋板有2块,按照从前至后的次序依次为第一横向肋板和第二横向肋板;左侧纵板和各纵向肋板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前侧横板和各横向肋板均沿左右向铅垂设置,支承板从左后至右前方向呈45度角铅垂设置;前侧横板的中右部设有向后弯曲的圆弧板段;左侧纵板的中后部设有向右弯曲的圆弧板段;前侧横板的左端与左侧纵板的前端相连;左支承脚从后方连接在左侧纵板后端上而作为左侧后部框形部位;前支承脚从右方连接在前侧横板的右端上而作为前侧右部框形部位;第一纵向肋板的前端与前侧横板的中左部相连,第一纵向肋板的后端与支承板的左后端相连;第二纵向肋板的前端与前侧横板的向后弯曲的圆弧板段相连,第二纵向肋板的后端与支承板的右前端相连;第一横向肋板的左端与左侧纵板的中前部相连,第一横向肋板的右端连接在支承板与第二纵向肋板的连接处;第一横向肋板的中左部与第一纵向肋板的中前部以连为一体的方式相互交错连接;第二横向肋板的左端与左侧纵板的向右弯曲的圆弧板段相连,第二横向肋板的右端连接在第一纵向肋板与支承板的连接处;从而由前侧横板、左侧纵板、第一纵向肋板、第二纵向肋板、第一横向肋板、第二横向肋板和支承板共同构成连接角模的模板主框架;第一斜板沿右前至左后的方向铅垂设置,且第一斜板的右前端连接在第一纵向肋板与支承板的连接处,第一斜板的左后端与左支承脚的前侧的左右向的中部相连,从而由左支承脚的前侧左部、左侧纵板的后部、第二横向肋板以及第一斜板共同构成左侧中间框形部位;左支承脚的左侧面与左侧纵板的左端面位于同一个沿前后向的铅垂面上,左支承脚的后侧面沿左右向铅垂设置,左支承脚的右侧面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与左支承脚的左侧面相互平行,左支承脚的右前部的前侧面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且与左支承脚的后侧面相互平行;左支承脚的右侧面、左支承脚的右前部的前侧面和第一斜板的左后端部的右侧面 共同构成第一被夹部位;第二斜板沿左后至右前的方向铅垂设置,且第二斜板的左后端连接在第二纵向肋板与支承板的连接处,第二斜板的右前端与前支承脚的左侧的前后向的中部相连,从而由前支承脚的左侧前部、前侧横板的右部、第二纵向肋板以及第二斜板共同构成前侧中间框形部位;前支承脚的前侧面与前侧横板的前端面位于同一个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上,前支承脚的后侧面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且与前支承脚的前侧面平行,前支承脚的右侧面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前支承脚的左后部的左侧面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与前支承脚的右侧面相互平行,从而由前支承脚的后侧面、前支承脚的左后部的左侧面和第二斜板的右前端部位的后侧面共同构成第二被夹部位。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I)用本技术的塑料连接角模代替传统钢模和木质模板,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还有利于保护环境。(2)本技术的塑料连接角模具有与其它塑料制品相同的防水和防霉性能,并且优选采用耐腐蚀、不易变形和具有阻燃性能的材质,从而适合建筑施工要求。(3)本技术的连接角模设有2个支承脚,支承脚采用框形结构,其作用是 第一、减轻了模板的重量,节省了塑料;第二、不仅增加了塑料建筑模板的整体的平稳性,还作为浇筑混凝土时的支承体系的一部分;第三、与相应的斜板共同形成被夹部位,以便通过配套的卡扣连接件与相邻的塑料建筑模板之间形成可拆式固定扣接。(4)本技术的连接角模设有2个使用时与相邻塑料建筑模板进行拼接的连接面,每个连接面上均设置内凹的圆弧板段,从而使塑料建筑模板在受力变形时,通过圆弧板段的变形以减少对模板主框架变形的影响,有利于继续保持平整的形状。由于拼接的两块塑料建筑模板的对接面均有内凹的圆弧板段,从而可继续保持卡扣连接件将相邻的2块塑料建筑模板进行可靠扣合连接的状态,使得相邻塑料建筑模板拼接严密不漏浆。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连接角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与图I所示的连接角模相配套的卡扣连接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图为卡扣连接件沿销轴的中心线左右向剖视图;图3为与图I所示的连接角模相配套的塑料建筑模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I所示的本技术的连接角模与图3所示的塑料建筑模板通过图2所示的卡扣连接件连接在一起的拼装连接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的名称如下卡扣连接件I,塑料建筑模板201,第一被夹部位201a,第二被夹部位201b,连接角模6,第一被夹部位6a,第二被夹部位6b,左侧中间框形部位6c,前侧中间框形部位6d,前侧横板61、圆弧板段61-1,左侧纵板62、圆弧板段62-1,左支承脚63_1,前支承脚63-2,纵向肋板64,第一纵向肋板64-1,第二纵向肋板64-2,横向肋板65,第一横向肋板65-1,第二横向肋板65-2,第一斜板66-1,第二斜板66-2,支承板67。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对方位进行描述时,以图I所朝向的方向为上方,以图I背后的方向为下方,图I中的左右方仍为描述中的左右方,图I中的上下方向为描述中的前后方向。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I所示的连接角模和图3所示的塑料建筑模板为实际使用时的俯视图,也即给出了相应的塑料建筑模板的上端面的形状,由于本技术的连接角模和图3所示的塑料建筑模板均为挤塑一体件,故按照图中所示端面形状沿上下方向进行延伸即得到相应的塑料建筑模板。(实施例I)见图1,本实施例的连接角模6为挤塑一体件,是由材质为聚氯乙烯的塑料粒料熔化后经过相应的模具挤塑而得到的板框形塑料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角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角模为整体呈板框形的挤塑一体件,包括前侧横板(61)、左侧纵板(62)、左支承脚(63?1)、前支承脚(63?2)、纵向肋板(64)、横向肋板(65)、第一斜板(66?1)、第二斜板(66?2)和支承板(67);纵向肋板(64)有2块,按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为第一纵向肋板(64?1)和第二纵向肋板(64?2);横向肋板(65)有2块,按照从前至后的次序依次为第一横向肋板(65?1)和第二横向肋板(65?2);左侧纵板(62)和各纵向肋板(64)均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前侧横板(61)和各横向肋板(65)均沿左右向铅垂设置,支承板(67)从左后至右前方向呈45度角铅垂设置;前侧横板(61)的中右部设有向后弯曲的圆弧板段(61?1);左侧纵板(62)的中后部设有向右弯曲的圆弧板段(62?1);前侧横板(61)的左端与左侧纵板(62)的前端相连;左支承脚(63?1)从后方连接在左侧纵板(62)后端上而作为左侧后部框形部位;前支承脚(63?2)从右方连接在前侧横板(61)的右端上而作为前侧右部框形部位;第一纵向肋板(64?1)的前端与前侧横板(61)的中左部相连,第一纵向肋板(64?1)的后端与支承板(67)的左后端相连;第二纵向肋板(64?2)的前端与前侧横板(61)的向后弯曲的圆弧板段(61?1)相连,第二纵向肋板(64?2)的后端与支承板(67)的右前端相连;第一横向肋板(65?1)的左端与左侧纵板(62)的中前部相连,第一横向肋板(65?1)的右端连接在支承板(67)与第二纵向肋板(64?2)的连接处;第一横向肋板(65?1)的中左部与第一纵向肋板(64?1)的中前部以连为一体的方式相互交错连接;第二横向肋板(65?2)的左端与左侧纵板(62)的向右弯曲的圆弧板段(62?1)相连,第二横向肋板(65?2)的右端连接在第一纵向肋板(64?1)与支承板(67)的连接处;从而由前侧横板(61)、左侧纵板(62)、第一纵向肋板(64?1)、第二纵向肋板(64?2)、第一横向肋板(65?1)、第二横向肋板(65?2)和支承板(67)共同构成连接角模(6)的模板主框架;第一斜板(66?1)沿右前至左后的方向铅垂设置,且第一斜板(66?1)的右前端连接在第一纵向肋板(64?1)与支承板(67)的连接处,第一斜板(66?1)的左后端与左支承脚(63?1)的前侧的左右向的中部相连,从而由左支承脚(63?1)的前侧左部、左侧纵板(62)的后部、第二横向肋板(65?2)以及第一斜板(66?1)共同构成左侧中间框形部位(6c);左支承脚(63?1)的左侧面与左侧纵板(62)的左端面位于同一个沿前后向的铅垂面上,左支承脚(63?1)的后侧面沿左右向铅垂设置,左支承脚(63?1)的右侧面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与左支承脚(63?1)的左侧面相互平行,左支承脚(63?1)的右前部的前侧面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且与左支承脚(63?1)的后侧面相互平行;左支承脚(63?1)的右侧面、左支承脚(63?1)的右前部的前侧面和第一斜板(66?1)的左后端部的右侧面共同构成第一被夹部位(6a);第二斜板(66?2)沿左后至右前的方向铅垂设置,且第二斜板(66?2)的左后端连接在第二纵向肋板(64?2)与支承板(67)的连接处,第二斜板(66?2)的右前端与前支承脚(63?2)的左侧的前后向的中部相连,从而由前支承脚(63?2)的左侧前部、前侧横板(61)的右部、第二纵向肋板(64?2)以及第二斜板(66?2)共同构成前侧中间框形部位(6d);前支承脚(63?2)的前侧面与前侧横板(61)的前端面位于同一个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上,前支承脚(63?2)的后侧面沿左右向铅垂设置且与前支承脚(63?2)的前侧面平行,前支承脚(63?2)的右侧面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前支承脚(63?2)的左后部的左侧面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且与前支承脚(63?2)的右侧面相互平行,从而由前支承脚(63?2)的后侧面、前支承脚(63?2)的左后部的左侧面和第二斜板(66?2)的右前端部位的后侧面共同构成第二被夹部位(6b)。...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双强,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新区宏源塑料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