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双区气流控制牵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30054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6 1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双区气流控制牵伸装置,将负压气流施力方式引入牵伸装置,其在中皮辊处采用含有负压气流的上销,同时采用带有通孔的皮圈,一方面实现后区牵伸过程中的负压气流对纤维的集聚控制,有效提高后区牵伸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前区牵伸过程中对纤维的有效控制,以使得变速点位置集中,有效提高牵伸效果;可以通过调节负压吸风口所提供的负压大小,优化工艺配置,提高牵伸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区气流控制牵伸装置
技术介绍
牵伸系统是细纱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成纱质量。对传统细纱机牵伸机构的改进也是目前纺纱领域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而如何有效提高后区牵伸倍数继而提高总牵伸倍数是目前较为关注的研究问题。后区牵伸能力较低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便于实际操作,后区一般结构较为简单,对纤维的控制力弱,二是喂入的粗纱本身带有一定的捻度,因而若是对其直接进行较大的牵伸,容易产生牵伸不匀,严重影响成纱质量。因此,为在保证成纱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后区牵伸能力,一方面要增加后区对纤维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应使变速点尽量保持在后区中部,保持牵伸均匀。而目前提高后区牵伸能力的措施主要以改善第一个方面为主,也即采取一定措施增加后区对纤维的控制能·力,而对第二个方面考虑的较少。因此,需要对牵伸装置后区进行改造增添施力装置,以有效提高后区牵伸倍数,进而提高牵伸系统总牵伸倍数。另一方面,前区由于采用双胶圈牵伸,控制纤维能力强,因而总牵伸倍数主要靠前区来承担,其牵伸能力一般为2(Γ30倍,由于采用较大牵伸倍数,因此,容易导致变速点不集中,以致牵伸不匀,影响牵伸效果,因此,也需要对牵伸装置前区进行改造增添施力装置,以使变速点位置集中。众所周知,环锭纺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纺纱技术,但是该项技术由于加捻三角区的存在而增加了毛羽的产生量。因此,对于环锭纺纱技术尤其是其加捻过程的改进一直是纺纱研究比较热门的课题,并在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气流是环锭纺技术改进中最主要的一项措施,利用负压气流实现纤维加捻之前有效集聚进而减小三角区提高成纱质量的负压式集聚紧密纺技术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其对通过控制区的纤维束进行横向凝聚,使纤维束的宽度大大缩小,几乎接近加捻三角区的宽度,纤维束经过紧密然后再被加捻卷绕,几乎纤维束的每根纤维都能紧密到纱体中,从而形成高性能的紧密纺纱线,也能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相比于机械施力方式,气流方式更便于控制,因此,气流影响着纺纱的各个环节,是纺纱过程中最主要的作用方式。因此,目前若能将气流方式引入牵伸系统实现对牵伸装置进行改造,以使得变速点位置集中,有效提高牵伸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区气流控制牵伸装置。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区气流控制牵伸装置,采用三罗拉牵伸结构,包括前、中、后三对牵伸罗拉对,每对牵伸罗拉对包括一罗拉和一皮辊,中牵伸罗拉对的中皮辊上设有上皮圈结构,所述上皮圈结构包括上销和两根上皮圈,所述上销沿所述中皮辊轴向设置并且跨设在所述中皮辊的两侧,所述两根皮圈分别张紧缠绕在所述上销的两端以及所述中皮辊上,所述两根上皮圈带有通孔,所述上销为内部贯通的中空结构,包括前侧、后侧和连通前侧、后侧的中间部,前侧、后侧的底面上有出气孔,且后侧上含有负压吸风口,后侧位于后牵伸区,前侧位于前牵伸区,实现牵伸过程中对纤维的有效控制。进一步地,所述上销中间部为弧形结构镶嵌在所述中皮辊的转轴上。所述出气孔的形状为方形、圆形或椭圆形。本技术所述前侧为弧形结构,弧度在90°到100°之间。本技术所述后侧为侧棱为圆弧的长方体结构。本技术所述中牵伸罗拉对的中罗拉上设有下皮圈结构,所述下皮圈结构还包括下销和一根带有通孔的下皮圈,所述下销包括位于中罗拉两侧的前下销和后下销,所述下皮圈张紧缠绕在所述前下销、中罗拉以及后下销上,并且所述下皮圈在所述前下销处与所述上皮圈形成前钳口结构。该前钳口结构实现前区牵伸过程中的纤维控制,实现对纤维 的有效握持,继而通过上销前侧的负压实现前区牵伸过程的纤维集聚控制,增强前区对纤维须条的有效控制,一方面可加强对浮游区纤维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可使得变速点位置集中,实现均匀牵伸。本技术所述下皮圈在所述后下销处与所述上皮圈形成后钳口结构。该后钳口结构实现后区牵伸过程中的纤维控制,实现对纤维的有效握持,继而通过上销后侧的负压实现后区牵伸过程的纤维集聚控制,增强后区对粗纱须条的有效控制,同时,粗纱须条在该力的作用下,控制变速点由原来的牵伸罗拉对附近向右前方移动,实现对具有一定捻度的粗纱的均匀有效的大牵伸,有效提高后区牵伸能力。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一种双区气流控制牵伸装置,将负压气流施力方式引入牵伸装置,其在中皮辊处采用含有负压气流的上销,同时采用带有通孔的皮圈,一方面实现后区牵伸过程中的负压气流对纤维的集聚控制,有效提高后区牵伸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前区牵伸过程中对纤维的有效控制,以使得变速点位置集中,有效提高牵伸效果;可以通过调节负压吸风口所提供的负压大小,优化工艺配置,提高牵伸效果。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双区气流控制牵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双区气流控制牵伸装置的中皮辊上皮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双区气流控制牵伸装置的中皮辊上皮圈结构的上销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为后皮棍,2为上皮圈,3为中皮棍,4为前罗拉,5为前皮棍,6为粗纱,7为后罗拉,8为后下销,9为外接口,10为中罗拉,11为下皮圈,12为前下销,13为后侧,14为前侦牝15为转轴,16为中间部,17为负压吸风风道,18为负压吸风口,19为出气孔,20为通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所示,一种双区气流控制牵伸装置,包括后罗拉7和后皮辊I组成的后牵伸罗拉对,前罗拉4和前皮辊5组成的前牵伸罗拉对,具有皮圈结构的中皮辊3与中罗拉10组成的中牵伸罗拉对,中皮辊3上设有上皮圈结构,上皮圈结构包括上销和两根带有通孔20的上皮圈2,上销沿中皮辊轴向设置并且跨设在中皮辊3的两侧,两根皮圈2分别张紧缠绕在上销的两端以及中皮辊3上,上皮圈2在中皮辊3的带动下随中皮辊转动,上销为内部贯通的中空结构,上销包括前侧14、后侧13以及连通前侧14、后侧13的中间部16,中间部16为弧形结构镶嵌在中皮辊3的转轴15上,出气孔19位于前侧14、后侧13的底面上,出气孔19的形状可为方形、圆形或椭圆形。且后侧13上设有带有负压吸风口 18的负压吸风风道17,后侧13位于后牵伸区,前侧14位于前牵伸区,实现对牵伸装置前、后牵伸区纤维控制。 上述中牵伸罗拉对的中罗拉10上设有下皮圈结构,下皮圈结构还包括下销和一根带有通孔的下皮圈11,下销包括位于中罗拉两侧的前下销12和后下销8,下皮圈11张紧缠绕在前下销12、中罗拉10以及后下销8上,并且下皮圈11在前下销12处与上皮圈2形成前钳口结构,实现对前区牵伸区纤维的有效握持。该前钳口结构实现前区牵伸过程中的纤维控制,实现对纤维的有效握持,继而通过上销前侧的负压实现前区牵伸过程的纤维集聚控制,增强前区对纤维须条的有效控制,一方面可加强对浮游区纤维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可使得变速点位置集中,实现均匀牵伸。上述下皮圈11在后下销8处与上皮圈2形成后钳口结构,实现对后区牵伸区纤维的有效握持。该后钳口结构实现后区牵伸过程中的纤维控制,实现对纤维的有效握持,继而通过上销后侧的负压实现后区牵伸过程的纤维集聚控制,增强后区对粗纱须条的有效控制,同时,粗纱须条在该力的作用下,控制变速点由原来的牵伸罗拉对附近向右前方移动,实现对具有一定捻度的粗纱的均匀有效的大牵伸,有效提高后区牵伸能力。如图2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区气流控制牵伸装置,采用三罗拉牵伸结构,中牵伸罗拉对的中皮辊上设有上皮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皮圈结构的上销为内部贯通的中空结构,包括前侧、后侧和连通所述前侧、后侧的中间部,所述前侧、后侧的底面上有出气孔,且所述后侧上含有负压吸风口,所述后侧位于后牵伸区,所述前侧位于前牵伸区,上皮圈分别张紧缠绕在所述上销的前后侧的两端以及所述中皮辊上,所述上皮圈有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卫东谢春萍徐伯俊苏旭中刘新金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