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内机、具有其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01367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具有其的空调器。其中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第一导流结构,其第一端向进风口方向延伸,其第二端连接至第一出风口,第一导流结构内设置有第一贯流风叶;第二导流结构,其第一端向进风口方向延伸,其第二端连接至第二出风口,第二导流结构内设置有第二贯流风叶;导风结构,可转动地分别设置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处;第一风门,铰接于第一导流结构的内壁面上;以及第二风门,铰接于第二导流结构的内壁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具有其的空调器,可以调节空调器室内机内部空气流向,降低噪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双贯流风叶的空调器室内机中,为了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度,研究出通过控制单贯流风叶旋转使单边出风口出风的方式,这样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而选择在空调器室内机的不同侧出风,例如在制冷模式下,上部的贯流风叶转动带动冷风从上侧出风口出风,使冷风从室内空间的上方向下运动,在制热模式下,下部的贯流风叶转动带动热风·从下侧出风口出风,使热风从室内空间的下方向上运动,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气流迅速均匀分布到室内空间的整个区域,保证空间热量垂直分布均匀。然而,当空调器室内机工作时,由于受到转动的贯流风叶的影响,没有启动的贯流风叶所对应的进风口处仍旧会有部分空气进入,并通过对应侧的导流结构排出,这部分空气会造成空调器室内机内部风场紊乱,使空调器室内机的噪音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具有其的空调器,可以调节空调器室内机内部空气流向、降低噪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 ;第一导流结构,其第一端向进风口方向延伸,其第二端连接至第一出风口,第一导流结构内设置有第一贯流风叶;第二导流结构,其第一端向进风口方向延伸,其第二端连接至第二出风口,第二导流结构内设置有第二贯流风叶;导风结构,可转动地分别设置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处;第一风门,铰接于第一导流结构的内壁面上;以及第二风门,铰接于第二导流结构的内壁面上。进一步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导向机构,导向机构位于第一导流结构与第二导流结构之间并将壳体内部分成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导向机构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内的导向门,导向门具有打开以将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引导至第一工作腔或第二工作腔的第一工作状态,以及关闭以隔离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的第二工作状态。进一步地,导向机构还包括具有导向口的隔板,隔板位于第一贯流风叶与第二贯流风叶之间并将壳体内部分成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导向门在导向口处可转动地设置。进一步地,导向口和导向门均有多个,多个导向门与多个导向口——对应设置。进一步地,当导向门位于第一工作状态时,一个导向门所在平面与第一导流结构的第一端或第二导流结构的第一端相切,其余导向门与切线方向平行。进一步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位于进风口处的热交换器,隔板连接在热交换器和与热交换器相对的壳体的侧壁之间。进一步地,导向机构沿第一贯流风叶的中心与第二贯流风叶的中心的连线可移动地设置。进一步地,当导向门将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引导至第一工作腔时,第一风门打开,第二风门关闭;当导向门将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引导至第二工作腔时,第二风门打开,第一风门关闭;当导向门关闭时,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均处于打开状态。进一步地,导风结构包括绕固定于壳体内的水平轴可转动地设置的导风板和/或绕固定于壳体内的竖直轴可转动地设置的扫风叶片。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室内机为前述任一种的空调器室内机。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两个导流结构中分别铰接有风门,使两个风门分别可开闭地设置在两个导流结构中,当一侧导流结构内的贯流风叶工作,另一侧导流结构中的贯流风叶静止时,工作侧的导流结构中的风门打开,静止侧的导流结构中的风门·关闭,使空气全部经过工作侧的导流结构排出,从而确保空调器室内机内部气流流动的顺畅和稳定,并降低空调器室内机内部的噪音。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门第一种工作状态的一个不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图I的A处放大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门第一种工作状态的另一个示意图;以及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门第二种工作状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I至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为壁挂式室内机,包括壳体10、位于壳体10内的热交换器20、导向机构70、两个贯流风叶以及与两个贯流风叶一一对应的两个导流结构。两个贯流风叶分别被两个电机驱动旋转,可以根据需要分别对贯流风叶进行控制,实现单贯流风叶旋转或双贯流风叶旋转,以实现需要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壳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前面板、后面板,以及连接在前面板与后面板之间的相对设置的顶面板和底面板。前面板、后面板、顶面板和底面板之间形成了换热腔。前面板具有进风口 11,顶面板具有靠近前面板设置的第一出风口 12,底面板具有靠近前面板设置的第二出风口 13。这里将进风口 11设置在前面板上是为了增加进风量,因为后面板一般需要靠近墙壁设置,会对空气的流动造成影响。第一出风口 12设置在顶面板上且靠近前面板,制冷时可以使冷气流向室内空间的上方排出,而第二出风口 13设置在底面板且靠近前面板,制热时可以使热气流向室内空间的下方排出,且由于前面板前方一般没有障碍物阻挡,可以使气流更好地流通,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气流迅速在室内空间扩散,以提高换热效率。这里也可以将进风口 11设置于壳体10的前面板上,将第一出风口 12设置于壳体10的顶面板且靠近前面板处,将第二出风口 13位于壳体10的底面板且靠近前面板处,也可以起到与前一设置方式相同的技术效果。当然,进风口 11、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 13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而是可以设置在壳体10的任何一侧面板上,只要能够与壳体10内部的换热腔相连通即可。热交换器20设置在进风口 11处,用于使进风口 11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达到 制冷或制热的目的。两个贯流风叶包括由第一驱动电机41驱动的第一贯流风叶31和由第二驱动电机42驱动的第二贯流风叶32,其中第一贯流风叶31横置于换热腔的上部,第二贯流风叶32横置于换热腔的下部,使第一贯流风叶31位于第二贯流风叶32上方,且两个贯流风叶的中心连线沿竖直方向延伸。两个贯流风叶分别由对应的驱动电机驱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以达到更好的出风效果。优选地,制冷模式下,第一贯流风叶31启动,第二贯流风叶32静止,使冷空气被第一贯流风叶31排出第一出风口 12,并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迅速下降,快速制冷。制热模式下,第一贯流风叶31静止,第二贯流风叶32启动,使热空气被第二贯流风叶32排出第二出风口 13,并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迅速上升,快速制热。热交换器20的顶端高于第一贯流风叶31的最高点,热交换器20的底端低于第二贯流风叶32的最低点,使两个贯流风叶吸入的气流全部是进行过热交换的空气,以确保换热效果。为了使空气流动更加顺畅,第一贯流风叶31和第二贯流风叶32均靠近壳体10的后面板设置。两个导流结构包括与第一贯流风叶31对应的第一导流结构51,以及与第二贯流风叶32对应的第二导流结构52,且第一导流结构51和第二导流结构52相对于空调器室内机的中间横截面对称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具有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以及第二出风口(13);第一导流结构(51),其第一端向所述进风口(11)方向延伸,其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出风口(12),所述第一导流结构(51)内设置有第一贯流风叶(31);第二导流结构(52),其第一端向所述进风口(11)方向延伸,其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出风口(13),所述第二导流结构(52)内设置有第二贯流风叶(32);导风结构,可转动地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2)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3)处;第一风门(81),铰接于所述第一导流结构(51)的内壁面上;以及第二风门(82),铰接于所述第二导流结构(52)的内壁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绍林杨检群杨杰刘秋华安智罗镇雄吴霞李松吴俊鸿王平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