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钛渣电极把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86054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7 05: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钛渣电极把持器,它至少包括下把持筒,以及固定在下把持筒上方的上把持筒,石墨电极套接在下把持筒及上把持筒中,其特征是:石墨电极底部压接在固定于下把持筒底部的压力环内,石墨电极上部压接在固定于上把持筒顶部的活动气囊抱闸内,上把持筒侧壁处还通过电极升降缸大法兰与电极升降缸固定连接,石墨电极的顶部压接在固定气囊抱闸内。它是一种具备强重高速反应能力,在冶炼工作中能够实现电炉电极的带电压放及连续压放的新型把持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钛渣电炉领域,特别是高钛渣电炉中的高钛渣电极把持器
技术介绍
高钛渣电炉由于起步较晚,采用的电极把持器多为铁合金矿热炉把持器,把持器是电炉中的核心大型部件,普通的矿热炉所使用的电极多为自焙烧电极,电极的重量较轻,而钛渣炉的电极是实心的石墨电极,电极的重量很大,在工作中自焙烧电极的工作速度为0. 5-0. 75米/分钟,而钛渣炉石墨电极的工作速度为0. 5—2. 5米/分钟。钛渣炉电极所产生的冲击加速度力矩是自焙烧电极的5倍。在实际的冶炼工作中,由于钛渣炉的电极是直接与钢水引弧工作,靠电极与铁水之间的电弧工作,电极的电流变化频繁,电极上下的动作频繁。而普通自焙烧电极矿热炉在实际的冶炼过程中,电极是埋在炉料中的,它靠物料的 电阻热熔化物料,电极靠电流工作,电极的电流变化稳定,电极上下的动作很少。在适应连续冶炼方面,电炉的电极由于不断地烧损逐渐变短,需要不断下放电极,才能满足电极正常的长度使用要求。自焙烧电极的电极把持器在压放工作中,由于无固定气囊,往往在压放电极时电极相对炉中冶炼物料产生相对位置变化,造成电流突然变大无法操控。这样就造成不能带电压放,电炉必须停电压放电极,造成冶炼时间上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备强重高速反应能力,在冶炼工作中能够实现电炉电极的带电压放及连续压放的新型高钛渣电极把持器。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高钛渣电极把持器,它至少包括下把持筒,以及固定在下把持筒上方的上把持筒,石墨电极套接在下把持筒及上把持筒中,其特征是石墨电极底部压接在固定于下把持筒底部的压力环内,石墨电极上部压接在固定于上把持筒顶部的活动气囊抱闸内,上把持筒侧壁处还通过电极升降缸大法兰与电极升降缸固定连接,石墨电极的顶部压接在固定气囊抱闸内。所述的压力环上方的下把持筒侧壁处还分别固定有炉内导电铜管及电极保护套。所述的炉内导电铜管及电极保护套内均接有水冷却循环系统。所述的电极升降缸大法兰固定于活动气囊抱闸下方的上把持筒侧壁处,电极升降缸大法兰还与电极升降缸的活塞端固定,电极升降缸的缸体部分则通过电极升降缸固定座与炉体上一层厂房固定。所述的固定气囊抱闸本体固定在炉体上一层厂房中。所述的上把持筒顶部通过电极压放缸固定活动气囊抱闸,电极压放缸的缸体部分固定在上把持筒顶部,电极压放缸的活塞端上部内侧连接有活动气囊抱闸,通过活动气囊抱闸将石墨电极上部压接固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高钛渣电极把持器改变了传统把持器的不足,实现了电极的带电压放与连续压放两种功能。其中带电压放只需要对压力环减压、打开活动气囊抱闸,倒抽电极升降缸,此时石墨电极通过顶部的固定气囊抱闸固定在一定高度位置,下端的压力环及上端的活动气囊抱闸与石墨电极失去连接关系,电极升降缸倒抽过程中,把持器整体向上移动,石墨电极底部相对于本把持器底部的长度变长,达到预定石墨电极所需长度时,对压力环升压、关闭活动气囊抱闸达到正常的压力,通过压力环及活动气囊抱闸即可实现对石墨电极的固定,此时打开固定气囊抱闸,即可完成石墨电极的续借任务。续借电极是首先用电极升降缸抬升石墨电极到规定位置后,关闭固定气囊抱闸,打开活动气囊抱闸,使电极压放缸带动活动气囊抱闸上升到位,此时关闭活动气囊抱闸,打开固定气囊抱闸,对压力环进行减压,电极压放缸带动活动气囊抱闸向下进行压放,通过活动气囊抱闸带动石墨电极向下压放。电极压放缸压放到位后,压力环升压到工作压力后,完成一次压放,以后类推此过程即可实现电极连续的自动压放功能。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电极把持器的结构示意 图中1、石墨电极;2、压力环;3、电极保护套;4、炉内导电铜管;5、下把持筒;6、上把持筒;7、电极升降缸大法兰;8、电极压放缸;9、活动气囊抱闸;10、电极升降缸;11、固定气囊抱闸;12、电极升降缸固定座。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 如图I的本电极把持器的结构示意图所示,它至少包括下把持筒5,以及固定在下把持筒5上方的上把持筒6,石墨电极I套接在下把持筒5及上把持筒6中。下把持筒5底部固定有压力环2,压力环2将石墨电极I底部压接固定,压力环2上方的下把持筒5侧壁处还分别固定有炉内导电铜管4及电极保护套3。炉内导电铜管4及电极保护套3内均接有水冷却循环系统,与现有把持器中结构相同,在此不详细说明。上把持筒6顶部固定有活动气囊抱闸9,活动气囊抱闸9将石墨电极I上部压接固定,活动气囊抱闸9下方的上把持筒6侧壁处与电极升降缸大法兰7固定连接,电极升降缸大法兰7还与电极升降缸10的活塞端固定,电极升降缸10的缸体部分则通过电极升降缸固定座12与炉体上一层厂房固定。石墨电极I的顶部连接有固定气囊抱闸11,通过固定气囊抱闸11将石墨电极I固定在炉体上一层厂房中的一定高度位置。在电炉正常的冶炼工作时,压放电极只需要对压力环2减压、打开活动气囊抱闸9,倒抽电极升降缸10,此时石墨电极I通过顶部的固定气囊抱闸11固定在一定高度位置,下端的压力环2及上端的活动气囊抱闸9与石墨电极I失去连接关系,电极升降缸10倒抽过程中,把持器整体向上移动,石墨电极I底部相对于本把持器底部的长度变长,达到预定石墨电极I所需长度时,对压力环2升压、关闭活动气囊抱闸9达到正常的压力,通过压力环2及活动气囊抱闸9即可实现对石墨电极I的固定,此时打开固定气囊抱闸11,即可完成石墨电极I的续借任务。本电极把持器在进行压放电极时,石墨电极I本体不进行任何移动,电炉不需要停电就实现了电极的自动带电压放。实施例2 除了自动带电压放功能外,本新型高钛渣电极把持器还可以实现电极连续的自动压放功能。上把持筒6顶部通过电极压放缸8固定活动气囊抱闸9,电极压放缸8的缸体部分固定在上把持筒6顶部,电极压放缸8的活塞端上部内侧连接有活动气囊抱闸9,通过活动气囊抱闸9将石墨电极I顶部压接固定。电炉在工作中需要续借电极时,实际的操作顺序为首先用电极升降缸10抬升石墨电极I到规定位置后,关闭固定气囊抱闸11,打开活动气囊抱闸9,使电极压放缸8带动·活动气囊抱闸9上升到位,此时关闭活动气囊抱闸9,打开固定气囊抱闸11,对压力环2进行减压,电极压放缸8带动活动气囊抱闸9向下进行压放,通过活动气囊抱闸9带动石墨电极I向下压放。电极压放缸8压放到位后,压力环2升压到工作压力后,完成一次压放,以后类推此过程即可实现电极连续的自动压放功能。本高钛渣电极把持器改变了传统把持器的不足,实现了电极的带电压放与连续压放两种功能,并且它的电极升降缸、压放缸、固定气囊抱闸、活动气囊抱闸等怕高温工作部件全部布置在厂房的炉体上一层厂房中,设备的工作环境及检修条件都很好。所以该种新型高钛渣电极把持器是一种非常优秀的电极把持设备。本实施例没有详细叙述的部件和结构属本行业的公知部件和常用结构或常用手段,这里不一一叙述。权利要求1.高钛渣电极把持器,它至少包括下把持筒,以及固定在下把持筒上方的上把持筒,石墨电极套接在下把持筒及上把持筒中,其特征是石墨电极底部压接在固定于下把持筒底部的压力环内,石墨电极上部压接在固定于上把持筒顶部的活动气囊抱闸内,上把持筒侧壁处还通过电极升降缸大法兰与电极升降缸固定连接,石墨电极的顶部压接在固定气囊抱闸内。2.根据权利要求I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高钛渣电极把持器,它至少包括下把持筒,以及固定在下把持筒上方的上把持筒,石墨电极套接在下把持筒及上把持筒中,其特征是:石墨电极底部压接在固定于下把持筒底部的压力环内,石墨电极上部压接在固定于上把持筒顶部的活动气囊抱闸内,上把持筒侧壁处还通过电极升降缸大法兰与电极升降缸固定连接,石墨电极的顶部压接在固定气囊抱闸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刚张树琢王松林司立峰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合元冶金设备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