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获得能够抑制在正面吹风时发生的左右风向板的振动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和具有该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左右风向板具备:基座部分,其是与转动轴的转动中心垂直的平面;板部分;连结用突起,其设置于基座部分,所述连结棒具备:棒体伸出部,其形成在棒体部的与连结用孔的位置相对应的一侧缘;抵接凸部,其沿棒体伸出部的缘形成,高度较高,在正面吹风时,连结棒的靠近连结用孔的部分被连结用突起以不能脱出的方式保持,并且抵接凸部的顶部和靠近另一侧缘的部分分别与基座部分抵接,从而连结棒承受弯曲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左右风向调整装置和具有该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特别是涉及ー种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所具有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和具有该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技术介绍
装设在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与室内単元相同)中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包括多个左右风向板,它们转动自由地设置于形成吹出口的构件(以下称作“吹出口形成构件”);连结棒(与连结构件相同),其使左右风向板转动;驱动部件,其使连结棒平行移动。左右风向板包括板部分、形成于板部分的作为转动中心的转动轴、和在与转动轴分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上形成于板部分的连结轴,在连结棒上形成有供连结轴转动自由地插入的连结用孔。因而,在将连结轴插入到连结用孔中的状态下,连结棒形成连杆机构,通过使连结棒沿长度方向移动而使左右风向板转动。并且,在连结棒上空开规定的间隔地形成有一对止挡部(与延伸部相同),板部分的一部分进入ー对止挡部彼此之间。因而,在板部分不与止挡部抵接的范围内,使左右风向板转动(连结棒平行移动),并且能够使左右风向板转动(能使连结棒移动)直到板部分与一止挡部抵接,从而决定最大转动范围(最大平行移动范围)(例如參照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8 - 313043号公报(第2 第3页、图2)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专利技术在板部分朝向不是吹出口的正面的方向(左右方向)时,正压作用于板部分的一面,负压作用于另一面,所以虽然沿恒定的方向推动板部分,但在板部分朝向正面(不是左右方向的方向)时(以下称作“正面吹风”),沿板部分的两面形成大致同样的气流,所以存在因该气流的乱流(不均匀性)而使板部分振动,产生振动声音的问题。即,在吹出风的风量、风速的变动的影响下,作用于板部分的各个面的压カ不相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做成的,获得能够抑制在正面吹风时产生的左右风向板的振动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和具有该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本专利技术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设置在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风路内,包括多个左右风向板,它们转动自由地设置于形成上述风路的风路形成构件上;连结棒,其与上述左右风向板相连结而形成连杆机构,该连结棒自由平行移动;驱动部件,其设置于上述室内机,使上述连结棒平行移动,该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左右风向板包括转动轴;基座部分,其与该转动轴形成为一体,是与该转动轴的转动中心垂直的平面;板部分,其与该基座部分形成为一体,包含上述转动轴的转动中心;连结用突起,其设置于上述基座部分,与上述转动轴平行,上述连结棒包括棒体部,其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设有用干与上述驱动部件相连结的卡定部件;连结用孔,其形成于该棒体部,供上述左右风向板的连结用突起不能脱出地进入;棒体伸出部,其在长度方向的与该连结用孔相同的位置形成在棒体部的一侧缘,自该侧缘伸出;抵接凸部,其沿该棒体伸出部的缘形成,比上述棒体部的高度高,在上述左右风向板的板部分的方向与上述连结棒的长度方向构成的角度是大致直角的正面吹风的状态下,上述连结棒的抵接凸部的顶部与上述基座部分的比上述连结用突起靠近上述转动中心的位置抵接,上述连结棒的另ー侧缘与上述基座部分的远离上述转动中心的位置抵接,从而在上述抵接位置摩擦力作用于上述左右风向板与上述连结棒之间。 本专利技术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只在左右风向板的板部分的方向与连结棒的长度方向构成的角度是大致直角的状态下、即“正面吹风”时,使形成于连结棒的抵接凸部与左右风向板的基座板抵接,连结棒的另ー缘(未形成抵接凸部的缘)与左右风向板的基座板抵接,在该抵接位置之间,利用连结用突起以不能自基座部分脱出的方式保持连结棒,所以连结棒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面内承受“3支点弯曲”。因此,由该弯曲变形产生的反作用力作用于抵接位置,由此产生的摩擦力使左右风向板与连结棒大致连结(保持)成一体。因此,即使有使左右风向板振动的那样的力作用的情况下,也能抑制左右风向板发生振动。因而,设置有本专利技术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能够进行静音的运转。另外,只在沿接近于正面吹风的状态的方向吹风时,抵接凸部与基座板抵接,而在右侧吹风或左侧吹风时,即,左右风向板自吹出空气承受使左右风向板进ー步转动的那样的カ时,抵接凸部不与基座板抵接,消除摩擦力,所以能够使左右风向板容易地转动,能够减小用于形成使连结棒平行移动的驱动部件的驱动电动机的容量。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接近直角的规定值”并非指特定的值,而是指调节空气的吹出方向为大致“正面方向”的范围。另外,“平行移动”是指例如将在形成连杆机构的左右风向板与连结棒之间,左右风向板的转动中心、与左右风向板和连结棒相连结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L”,当使连结棒沿长度方向(例如“Y方向”)移动“ Ay”时,沿与连结棒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X 方向,,)移动 “A X= (L2-A y2 )”。附图说明图I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将说明图I所示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局部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I所示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构成构件(左右风向板)的侧视图及俯视图。图4是表示图I所示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构成构件(连结棒)的立体图。图5是将图I所示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构成构件(连结棒)的局部放大表示的立体图、主视图、俯视图及侧剖图。图6是说明图I所示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作用的主视图。图7是说明图I所示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作用的俯视图。图8是说明图I所示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作用的局部剖侧视图。图9是表示图I所示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中的构成构件(连结棒)的变形例的局部剖立体图。图10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Ca)是表示结构的侧剖图,(b)是局部放大侧剖图。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构成构件(第2连结棒)的立体图。图12是说明图10所示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构成构件彼此(第I风向板和第2风向板)的转动情况的俯视图。图13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主视图。图14是说明图13所示的室内机的侧剖图。 图15是表示说明图13所示的室内机的局部(吹出口的周边)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I :左右风向调整装置图I至图5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图I是表示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局部放大立体图,图3的(a)是表示构成构件(左右风向板)的侧视图,图3的(b)是表示构成构件(左右风向板)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构成构件(连结棒)的立体图,图5的(a)是构成构件(连结棒)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5的(b)是构成构件(连结棒)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5的(c)是构成构件(连结棒)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5的(d)是构成构件(连结棒)的局部放大侧剖图。另外,各图只是示意性地描画,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形态。在图I中,左右风向调整装置100包括左右风向板10 (图示板部分12n、12m......12j和转动轴IlnUlm……llj)、与左右风向板10相连结且形成连杆机构的连结棒20 (图示连结棒20b)、和使连结棒20平行移动的驱动部件30。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对于各构件的设置在实施方式3所示的室内机300中时的姿势,规定方向“X、Y、Z”,而且对于共用的内容,省略标注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左右风向调整装置,其设置在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风路内,该左右风向调整装置包括:多个左右风向板,它们转动自由地设置于形成所述风路的风路形成构件上;连结棒,其与所述左右风向板相连结而形成连杆机构,该连结棒自由平行移动;驱动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室内机,使所述连结棒平行移动,该左右风向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风向板包括:转动轴;基座部分,其与该转动轴形成为一体,是与该转动轴的转动中心垂直的平面;板部分,其与该基座部分形成为一体,包含所述转动轴的转动中心;连结用突起,其设置于所述基座部分,与所述转动轴平行,所述连结棒包括:棒体部,其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设有用于与所述驱动部件相连结的卡定部件;连结用孔,其形成于该棒体部,供所述左右风向板的连结用突起不能脱出地进入;棒体伸出部,其在长度方向的与该连结用孔相同的位置形成在棒体部的一侧缘,自该侧缘伸出;抵接凸部,其沿该棒体伸出部的缘形成,比所述棒体部高度高,在所述左右风向板的板部分的方向与所述连结棒的长度方向构成的角度是大致直角的正面吹风的状态下,所述连结棒的抵接凸部的顶部与所述基座部分的比所述连结用突起靠近所述转动中心的位置抵接,所述连结棒的另一侧缘与所述基座部分的远离所述转动中心的位置抵接,从而使摩擦力在所述抵接位置作用于所述左右风向板与所述连结棒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章元,横田周平,石川正人,木南雅英,池田久典,小柳洋平,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