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面打磨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84898 阅读:2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7 0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顶面打磨工具,它包括砂纸(1)、磨面(2)、固定基层、固定螺栓(5)、接地支杆(7)、操作支杆(8)、转轴螺栓(9),所述砂纸(1)覆于磨头(2)上,磨头(2)设置于固定基层上,固定基层安装在固定螺栓(5)的上端,固定螺栓(5)的下端可转动的安装到操作支杆(8)上,接地支杆(7)通过转轴螺栓(9)可转动的安装到操作支杆(8)上,所述接地支杆(7)支撑接地。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顶面打磨工具,能减少顶面打磨施工带来的人工、时间的损耗,避免伤害施工人员健康,降低施工成本,从而提高施工效率,推进整体施工的进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顶面打磨工具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的建筑装饰工程中,约有70%的吊顶仍为石膏板乳胶漆饰面造型,但目前国内外装饰工程大面积顶面完成后打磨工序上比较单一化,顶面打磨仍普遍是施工人员上梯进行手工操作,不仅耗时耗工,同时施工人员上梯操作存在严重的坠梯安全隐患。电动打磨工具解决了部分粉尘污染控制,但成本偏高且机具使用维护不方便。为此,急需一种新型的打磨器具,不仅能够减少安全隐患,同时使操作作业人员远离粉尘,体现现代化建设的人文精神。 常规顶面人工打磨存在以下弊端 1、由于常规的大面积乳胶漆顶面打磨是施工人员通过站立在人字梯或脚手架上手持砂纸进行顶面打磨作业,作业时要来回移动人字梯或脚手架,这就导致了这种操作方法耗费人工,耗费时间,直接增加了施工的成本; 2、由于常规的大面积乳胶漆顶面打磨是施工人员站在人字梯或脚手架上进行打磨施工,作业时来回的移动人字梯或脚手架,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存在隐患,而且在打磨时产生的灰尘,直接被施工人员吸入,危害施工人员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顶面打磨工具,可减少顶面打磨施工带来的人工、时间的损耗,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且能避免伤害施工人员健康,推进整体施工的进程。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顶面打磨工具,它包括砂纸、磨面、固定基层、固定螺栓、接地支杆、操作支杆、转轴螺栓,所述砂纸覆于磨头上,磨头设置于固定基层上,固定基层安装在固定螺栓的上端,固定螺栓的下端可转动的安装到操作支杆上,接地支杆通过转轴螺栓可转动的安装到操作支杆上,所述接地支杆支撑接地。下面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解释 所述固定基层依次包括基层一、基层二,基层一与磨头连接固定,基层二安装在固定螺栓的上端,基层一和基层二连接固定。所述基层一包含有两块并行排列的长条形板,基层二包含有两块并行排列的长条形板,基层一的长条形板和基层二的长条形板纵横交错固定。所述固定螺栓包含有两个连接端,分别位于操作支杆的两侧;基层二的两块长条形板分别与固定螺栓的两个连接端配合连接。所述操作支杆与磨面之间设置有软性连接以便控制作业角度的软连接件。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的顶面打磨工具,改进传统的施工模式,可减少顶面打磨施工带来的人工、时间的损耗,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且能避免伤害施工人员健康,推进整体施工的进程。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仰视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打磨作业示意 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 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固定螺栓的结构示意 其中1砂纸;2磨面;3基层一 ;4基层二 ;5固定螺栓;6软连接件;7接地支杆;8·操作支杆;9转轴螺栓;10顶面。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如图I、图2、图3、图4、图5所示,一种顶面打磨工具,它包括砂纸I、磨面2、固定基层、固定螺栓5、接地支杆7、操作支杆8、转轴螺栓9,所述砂纸I覆于磨头2上,磨头2设置于固定基层上,固定基层安装在固定螺栓5的上端,固定螺栓5的下端可转动的安装到操作支杆8上,接地支杆7通过转轴螺栓9可转动的安装到操作支杆8上,所述接地支杆7支撑接地。固定基层依次包括基层一 3、基层二 4,基层一 3与磨头2连接固定,基层二 4安装在固定螺栓5的上端,基层一 3和基层二 4连接固定。基层一 3包含有两块并行排列的长条形板,基层二 4包含有两块并行排列的长条形板,基层一 3的长条形板和基层二 4的长条形板纵横交错固定。如图4、图5所示,固定螺栓5包含有两个连接端,分别位于操作支杆8的两侧;基层二 4的两块长条形板分别与固定螺栓5的两个连接端配合连接。操作支杆8与磨面2之间设置有软性连接以便控制作业角度的软连接件6。本实施例的实施包含以下要点 I、对于操作支杆8与接地支杆7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通过不锈钢定加工支架制作的方式,解决一般支架式打磨在其打磨高度方面的局限性。打磨作业时,通过接地支杆7支撑接地,操作支杆8与接地支杆7经转轴螺栓9固定,转轴螺栓9在此充当转轴功能,调节操作支杆8与接地支杆7的角度。2、砂纸I覆于磨面2上,四周要做磨边处理,磨面2的见方尺寸一般为200 300mmo3、软连接件6可以采用6平方的软线制作,通过软连接件6采取软连接的方式将操作支杆8与磨面2相连接,便于调节磨面2的作业角度,通过自制的固定螺栓5固定角度,保证打磨作业时的磨面2与顶面的贴面接触需求。4、操作支杆8打磨时,手握操作支杆8的端部,使装好砂纸I的磨面2与顶面10接触并来回循环移动,接地支杆7的回转角度控制在60°以内。应当指出,对于经充分说明的本专利技术来说,还可具有多种变换及改型的实施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仅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说明,而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总之,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 包括那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以及改型。权利要求1.一种顶面打磨工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砂纸(I)、磨面(2)、固定基层、固定螺栓(5)、接地支杆(7)、操作支杆(8)、转轴螺栓(9),所述砂纸(I)覆于磨头(2)上,磨头(2)设置于固定基层上,固定基层安装在固定螺栓(5)的上端,固定螺栓(5)的下端可转动的安装到操作支杆(8)上,接地支杆(7)通过转轴螺栓(9)可转动的安装到操作支杆(8)上,所述接地支杆(7)支撑接地。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顶面打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基层依次包括基层ー(3)、基层ニ(4),基层ー(3)与磨头(2)连接固定,基层ニ(4)安装在固定螺栓(5)的上端,基层ー(3)和基层ニ(4)连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面打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一(3)包含有两块并行排列的长条形板,基层ニ(4)包含有两块并行排列的长条形板,基层ー(3)的长条形板和基层ニ(4)的长条形板纵横交错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面打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螺栓(5)包含有两个连接端,分别位于操作支杆(8)的两侧;基层ニ(4)的两块长条形板分别与固定螺栓(5)的两个连接端配合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顶面打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支杆(8)与磨面(2)之间设置有软性连接以便控制作业角度的软连接件(6)。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顶面打磨工具,它包括砂纸(1)、磨面(2)、固定基层、固定螺栓(5)、接地支杆(7)、操作支杆(8)、转轴螺栓(9),所述砂纸(1)覆于磨头(2)上,磨头(2)设置于固定基层上,固定基层安装在固定螺栓(5)的上端,固定螺栓(5)的下端可转动的安装到操作支杆(8)上,接地支杆(7)通过转轴螺栓(9)可转动的安装到操作支杆(8)上,所述接地支杆(7)支撑接地。本专利技术的顶面打磨工具,能减少顶面打磨施工带来的人工、时间的损耗,避免伤害施工人员健康,降低施工成本,从而提高施工效率,推进整体施工的进程。文档编号E04F21/16GK102953542SQ20121045886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5日专利技术者郑哲, 马超, 柯德俭, 朱辉, 朱伟刚, 包岳良, 童向东, 唐潇俊, 毛可, 胡元刚, 陈天熙, 贺恒禹, 韩蔚冬, 董健波, 张丽娟, 陈琦 申请人: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顶面打磨工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砂纸(1)、磨面(2)、固定基层、固定螺栓(5)、接地支杆(7)、操作支杆(8)、转轴螺栓(9),所述砂纸(1)覆于磨头(2)上,磨头(2)设置于固定基层上,固定基层安装在固定螺栓(5)的上端,固定螺栓(5)的下端可转动的安装到操作支杆(8)上,接地支杆(7)通过转轴螺栓(9)可转动的安装到操作支杆(8)上,所述接地支杆(7)支撑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哲马超柯德俭朱辉朱伟刚包岳良童向东唐潇俊毛可胡元刚陈天熙贺恒禹韩蔚冬董健波张丽娟陈琦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