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果农复合系统农作物与果树适宜间作距离的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379676 阅读:3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6 18: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确定果农复合系统农作物与果树适宜间作距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果树的地上遮荫与农作物和果树的地下竞争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进行考虑,将仅考虑地上遮荫因素下得到的果农间作适宜距离X年生果树冠幅设为L1,仅考虑地下竞争因素下得到的果农间作适宜距离设为L2,最终得到的X年生果树与农作物的适宜间作距离为L,所述的L=max{L1,L2};所述果树的地上遮荫是将果树冠幅垂直投影看作圆形,果树冠幅的垂直投影区域作为考虑地上遮荫情况下,农作物不适宜种植的区域;所述的农作物和果树的地下竞争是将果树细根水平分布和农作物根系分布看作圆形,果树的细根分布区域和农作物根系分布区域应无重叠情况发生。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果树冠幅及细根生长水平半径随树龄的变化,并结合农作物根系特征来确定果农复合系统农作物与果树适宜间作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林复合系统果农复合模式下,农作物与果树的适宜间作距离的确定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黄土地区果农复合系统农作物与果树适宜间作距离的确定方法。
技术介绍
农林复合系统是一种动态的、以生态学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系统,通过林农复合、林牧复合及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复合,为土地使用者增加了产品的多样化和产量,增进了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实现对农林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农林复合系统功能,将直接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黄土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相对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作为黄土地区主要农林复合模式之一的果农间作模式,可以在保持水土、减少土壤侵蚀的同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在黄土地区,较为常见的果农间作模式为苹果、核桃、桃等经济树种与大豆、花生、玉米、谷子、马铃薯等农作物进行的间作。果农间作模式中果树具有较高的经济收益,深受农民欢迎,并且果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在其下进行农作物的轮作,更能充分利用土地和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中耕、施肥、补水等管理,也能够改善果树的生长环境,促进果树的生长发育。同时,作物秸杆也可以供给牲畜食用,促进畜牧业发展,或是进行返田,增加果园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活性,有利于林木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但是,果树与农作物的间作必然会导致种间竞争的发生。研究表明农林间作会造成作物减产,作物减产的原因主要分为地上遮光和地下水肥竞争两方面。在果树幼龄期可能表现的并不特别突出,但随着树龄增大,果树冠幅的不断向外扩张,根系的不断延伸,果树与农作物之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这时就需要适当增大农作物与果树之间的距离。如果农作物栽植距离果树太近,会导致作物产量大幅度减少,造成投入的农业生产资料的浪费,同时对果树的正常生长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进而影响经济效益。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同时尽量减少由于农作物的复合而对果树产生的不利影响,保证果树的正常发育,果农间作适宜距离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的果农间作技术中,农作物栽植与果树之间适宜距离的选择主要靠农民的经验,即根据人的主观经验,依据上一年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减少程度来确定,缺乏一个相对客观的衡量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在目前已有果农复合系统的适宜间作距离确定方法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1)随意性强,无法科学合理的确定适宜的间作距离;(2)考虑因素不够全面,仅从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来衡量,没有考虑到农作物对果树的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综合考虑地上遮荫和地下竞争,简便、宜推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其特征在于将果树的地上遮荫与农作物和果树的地下竞争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进行考虑,将仅考虑地上遮荫因素下得到的果农间作适宜距离X年生果树冠幅设为L1,仅考虑地下竞争因素下得到的果农间作适宜距离设为L2,最终得到的X年生果树与农作物的适宜间作距离为L,所述的L — H1£Ix{Li,L2};所述果树的地上遮荫是将果树冠幅垂直投影看作圆形,果树冠幅的垂直投影区域作为考虑地上遮荫情况下,农作物不适宜种植的区域;所述的农作物和果树的地下竞争是将果树细根水平分布和农作物根系分布看作圆形,果树的细根分布区域和农作物根系分布区域应无重叠情况发生。 果树冠幅伸展半径随树龄的变化规律根据以下公式确定L1 = alnX+b①其中a、b为拟合常数,X为树龄A1为X年生果树冠幅,为仅考虑地上遮光因素下的得到的果农间作适宜距离。果树细根水平分布伸展半径随树龄的变化规律根据以下公式确定Y1 = clnX+d②其中c、d为拟合常数,X为树龄A为X年生果树细根水平分布半径。所述的L2根据以下公式确定L2 = Y^Y2③其中Y2为农作物根系水平伸展半径。为拟合上述公式所需要的不同树龄果树冠幅、果树细根水平分布半径以及农作物根系水平伸展半径通过现有技术资料或通过实地调查及仪器测量获得。所述的方法用于确定黄土区果树与农作物的间作距离。对所述的果树冠幅及细根水平分布半径随树龄的变化趋势结合具体环境条件进行调整后,应用于非黄土区域。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利用果树冠幅及细根生长水平半径随树龄的变化,并结合农作物根系特征来确定果农复合系统农作物与果树适宜间作距离。本专利技术果农复合系统农作物与果树适宜间作距离的确定方法充分考虑到了地上遮荫和地下竞争的双重影响,综合得到果树与农作物的适宜间作距离,考虑因素全面科学,测定方法简便易行,可以解决现有技术随意性强,无法科学合理的确定适宜间作距离,考虑因素不够全面的问题,可以准确的确定果树与农作物的适宜间作距离。附图说明图I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当L1 > L2时农作物与果树适宜间作距离示意2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当L1 < L2时农作物与果树适宜间作距离示意图L1-果树冠幅,L2-果树细根生长分布半径与农作物根系水平分布半径之和图中J-L1果树冠幅,2-Yi果树细根生长分布半径,3-Y2农作物根系水平分布半径,4-果树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2所示,一种,其特征在于将果树的地上遮荫与农作物和果树的地下竞争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进行考虑,将仅考虑地上遮荫因素下得到的果农间作适宜距离X年生果树冠幅设为L1,仅考虑地下竞争因素下得到的果农间作适宜距离设为L2,最终得到的X年生果树与农作物的适宜间作距离为L,所述的L = max (L1, L2I ;所述果树的地上遮荫是将果树冠幅垂直投影看作圆形,果树冠幅的垂直投影区域作为考虑地上遮荫情况下,农作物不适宜种植的区域;所述的农作物和果树的地下竞争是将果树细根水平 分布和农作物根系分布看作圆形,果树的细根分布区域和农作物根系分布区域应无重叠情况发生。果树冠幅伸展半径随树龄的变化规律根据以下公式确定L1 = alnX+b①其中a、b为拟合常数,X为树龄A1为X年生果树冠幅,为仅考虑地上遮光因素下的得到的果农间作适宜距离。果树细根水平分布伸展半径随树龄的变化规律根据以下公式确定Y1 = clnX+d②其中c、d为拟合常数,X为树龄J1为X年生果树细根水平分布半径。所述的L2根据以下公式确定L2 = YJY2③其中Y2为农作物根系水平伸展半径。为拟合上述公式所需要的不同树龄果树冠幅、果树细根水平分布半径以及农作物根系水平伸展半径通过现有技术资料或通过实地调查及仪器测量获得。所述的方法用于确定黄土区果树与农作物的间作距离。对所述的果树冠幅及细根水平分布半径随树龄的变化趋势结合具体环境条件进行调整后,应用于非黄土区域。本专利技术中,果树的冠幅及细根水平分布半径是通过对研究区域典型立地条件、不同树龄的果树实地调查获得,按照下列对数函数模型进行拟合L1 = alnX+b①Y1 = clnX+d②当间作距离小于两者中的任意一者时,都会对果树以及树下间作农作物的生长产生较大影响,结合以上公式③和公式④L = max IL1, L2I可以得出黄土区果农复合系统农作物与果树适宜间作距离的确定方法。本专利技术用于确定黄土区果农复合系统农作物与果树适宜间作距离的确定方法,但并不仅限于黄土区。在对上述的果树冠幅及细根水平分布半径的公式参数结合当地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调整后,也可推广应用到其他区域。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确定果农复合系统农作物与果树适宜间作距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果树的地上遮荫与农作物和果树的地下竞争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进行考虑,将仅考虑地上遮荫因素下得到的果农间作适宜距离X年生果树冠幅设为L1,仅考虑地下竞争因素下得到的果农间作适宜距离设为L2,最终得到的X年生果树与农作物的适宜间作距离为L,所述的L=max{L1,L2};所述果树的地上遮荫是将果树冠幅垂直投影看作圆形,果树冠幅的垂直投影区域作为考虑地上遮荫情况下,农作物不适宜种植的区域;所述的农作物和果树的地下竞争是将果树细根水平分布和农作物根系分布看作圆形,果树的细根分布区域和农作物根系分布区域应无重叠情况发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华兴高路博许华森鲍彪毕超次仁曲西潘迪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林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