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平行对称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77869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1 06:26
一种高速平行对称电缆,属于信号传输电缆技术领域。包括由一个或复数个线对平行绕包组构成的缆芯、设置在缆芯外的屏蔽层和挤覆在屏蔽层外的外护套,线对平行绕包组包括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第一绕包层和绕包在第一绕包层外的第二绕包层,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第二信号线既彼此间隔又相互平行直放并且被挤覆于同一公共绝缘层内,所述的第一绕包层绕包在所述公共绝缘层外。优点:可有效地避免回路损失、信号衰减和影响特性阻抗,最终得以保障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满足高速传输要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信号传输电缆
,具体涉及一种高速平行对称电缆
技术介绍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太网的传输速度从当初的IOMbps达到了目前的1000Mbps,IEEE于2002年提出了 802 · 3ac标准,网络的传输速度提高到了 lGbps。随后,于2007年又提出了 803 · 3ba标准,网络传输速度进而提高至40 GbpsUOO Gbps。随着传输速度的加快,信号传输电缆也频频升级换代,目前应对10MU00M的普遍为Cat5和Cat5e,但是随着传输频率的上升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鉴此,若要适应不断提高的网络传输速度,那么无疑需对信号传输电缆更新升级,否则会成为制约网络传输速度的瓶颈。光缆能够满足对信号的高速传输要求,但是由于光缆成本高、维护要求严苛等等,·因而制约了普通用户的使用。或许出于这一原因,市场并未因光缆的应用而致使信号传输电缆(业界习惯称“铜缆”)萎缩,相反,信号传输电缆因其具有光缆无可比拟的诸如使用方便(接插即用)、易于维护、无需光电转换、耐弯曲、使用寿命长以及成本低(仅为光缆的10-20%)等优势而在市场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关于信号传输电缆的技术信息可在已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略以例举的如CN201327733Y (高速平行对称数据电缆)、CN201820498U (一种网络电缆)、CN201707965U(高阻燃型超5类数字通信电缆)、CN201910289U (网络电缆)、CN202205508U (高速电缆)和CN202171980U (高速电缆)。并不限于上面例举的信号传输电缆具有各自的技术效果,尤其是CN202205508U对保障传输性能、提高抗串音干扰和改善自封闭性能具有建树,具体的措施是通过对两个线对实施平行绕包并且在平行线对外设置金属丝网套以增进蔽屏效果;又,CN202171980U由至少一对信号线、一地线和包覆在外部的保护层组成,对确保在信号传输时芯线之间无电容产生以增进信号传输性能稳定具有益处;及,CN201327733Y是通过每一线对在长度方向保持平行,并且在外部设置两层屏蔽层、一层金属网套和包覆在最外层的外护套构成,对消除对绞产生的间隙不均匀以获得理想的特性阻抗并且使信号衰减和回路损失有效降低具有建树。由此可知,平行线对的技术贡献在于使一对线对在长度方向始终保持彼此之间的平行而藉以尽可能地控制相互之间的间隙不均匀现象。因为,一旦平行线对之间的间隙有失均匀,则会导致诸如回路损失、信号衰减和特性阻抗不稳定之类的问题,最终影响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即无法满足前述的高速度传输要求。并不限于上述专利公开的信号传输电缆由于缆芯的结构趋于相同,因而存在相同的欠缺。就结构而言,由图3所示,包括缆芯I、位于缆芯I外的屏蔽层2和位于屏蔽层2外的外护套3,缆芯I包括一个或复数个线对平行绕包组11,线对平行绕包组11包括第一信号线111、第二信号线112、第一绕包层113和第二绕包层114,第一、第二信号线111、112彼此平行直放,第一绕包层113绕包在第一、第二信号线111、112外,第二绕包层114绕包在第一绕包层113外,屏蔽层2位于第二绕包层114外,护套层3位于屏蔽层2外,其中在第一信号线111外被覆有第一被覆层1111,而在第二信号线112外被覆有第二被覆层1121。就共同的欠缺而言,由图3所示,因第一、第二信号线111、112是彼此独立的,并且共同地由第一绕包层113绕包在一起,也就是说第一、第二信号线111、112各自构成独立的单元后由同一个第一绕包层113绕包,因此,在第一、第二信号线111、112之间存在空间4,于是在后继即后续工序如设置屏蔽层2和挤覆外护套3的过程中不免会打破空间4的均匀分配,这里所述的打破空间4的均匀分配是指一对线对即第一、第二信号线111、112之间的间隙会发生变化,使第一、第二信号线111、112之间的平行距改变。因为在设置屏蔽层2和挤覆护套层3的过程中,第一、第二信号线111、112会出现无法避免的扭动情形,甚至在敷设信号传输电缆时也会使第一、第二信号线111、112之间的空间4发生改变,而空间4的变化会导致回路损失、增大信号衰减和影响特性阻抗,最终导致信号传输的稳定性难以保障。目前业界对这些不利因素虽有改进之心,但始终无应对之良策,并且在迄今为止已公开的专利和非专利文献中均未见诸有可借鉴的技术启示。针对上述已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人作了持久的探索和设计,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在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下经测试证明是切实有效的,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能可靠地使第一、第二信号线之间的平行距始终保持一致而藉以避免回路损失、信号衰减和影响特性阻抗并且最终保障信号传输的稳定效果的高速平行对称电缆。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高速平行对称电缆,包括由一个或复数个线对平行绕包组构成的缆芯、设置在缆芯外的屏蔽层和挤覆在屏蔽层外的外护套,线对平行绕包组包括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第一绕包层和绕包在第一绕包层外的第二绕包层,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第二信号线既彼此间隔又相互平行直放并且被挤覆于同一公共绝缘层内,所述的第一绕包层绕包在所述公共绝缘层外。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各由直径为O. 18-0. 511 mm的单支镀锡或镀银细铜丝构成。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公共绝缘层内还设置有一接地导体,该接地导体与所述的第一信号线以及第二信号线三者之间构成为等腰三角形的位置关系。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接地导体由直径为O. 18-0. 404IM单支镀锡铜丝构成。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公共绝缘层为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或发泡聚乙烯。在本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绕包层以叠包方式绕包在所述的公共绝缘层外,而所述的第二绕包层以叠包方式绕包在第一绕包层外,并且第一、第二绕包层的叠包率是相同的。在本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叠包率为85-90%。在本技术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绕包层和第二绕包层均为聚酯薄膜带,聚酯薄膜带的宽度为8-30 mm,厚度为O. 008-0. 025 mm。在本实用 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屏蔽层为金属丝编织网套,所述的金属丝为镀锡铜丝。在本技术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外护套为聚氯乙烯、聚乙烯或低烟无卤聚烯烃。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将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共同地被挤覆于同一公共绝缘层内,彼此之间构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消除了已有技术中存在于第一、第二信号线之间的空间,使第一、第二信号线始终得以保持在初始的平行直放状态,不会因后续工艺中的设置屏蔽层和外护套以及在安装敷设过程中的因素而改变,从而可有效地避免回路损失、信号衰减和影响特性阻抗,最终得以保障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满足高速传输要求。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图I的剖视图。图3为已有技术中的信号传输电缆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I :请参见图I和图2,给出了一缆芯1,在缆芯I外设置有屏蔽层2,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速平行对称电缆,包括由一个或复数个线对平行绕包组(11)构成的缆芯(1)、设置在缆芯(1)外的屏蔽层(2)和挤覆在屏蔽层(2)外的外护套(3),线对平行绕包组(11)包括第一信号线(111)、第二信号线(112)、第一绕包层(113)和绕包在第一绕包层(113)外的第二绕包层(11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第二信号线(111、112)既彼此间隔又相互平行直放并且被挤覆于同一公共绝缘层(115)内,所述的第一绕包层(113)绕包在所述公共绝缘层(115)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彦伟颜君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泓淋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