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磁阀式日夜切换器,包括切换部件和镜头座,切换部件与镜头座固定连接。切换部件的安装厚度为1.70mm~1.90mm,工作厚度为6.20mm~6.60mm,切换部件包括底座、红外滤光片、全透光片、电磁阀、端子线、带玻片和铁壳。红外滤光片和全透光片均固定在带玻片上。电磁阀固定在铁壳内。带玻片与电磁阀活动连接,电磁阀通过端子线与驱动板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厚度小,而且具有良好的抗磁干扰能力和稳定性,结构简单,提高了整体的耐温性能,延长切换器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监控摄像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磁阀式日夜切换器。
技术介绍
监控摄像机在白天工作的时候,由于红外光的影响,导致画面的色彩模糊。如果在监控摄像机前加入一块红外滤光片,即可解决上述问题。而在晚上,如果不去除红外滤光片,画面将一片漆黑。因此,在晚上需要去除红外滤光片,并且在监控摄像机前加入一块全透光片,即可看到黑白的监控画面,从而实现夜间监控。由此,出现了一种日夜切换器,通过安装在监控摄像机上,使之能实现日夜监控。市面上常见的日夜切换器大多为电磁阀式日夜切换器,这种切换器通过电磁阀控制一块红外滤光片和一块全透光片的交替切换,从而使监控摄像机实现日夜切换的功能。这种切换器厚度较大,在实际使用中不方便。市面上 出现了超薄式磁动式日夜切换器,这种切换器虽然解决了厚度问题,但存在磁干扰和稳定性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电磁阀式日夜切换器。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阀式日夜切换器(Infrared Cut,简称IR-CUT),包括切换部件和镜头座,切换部件与镜头座固定连接。切换部件的安装厚度为I. 70mm I. 90mm,工作厚度为6. 20mm 6. 60mm。切换部件包括底座、红外滤光片、全透光片、电磁阀、端子线、带玻片和铁壳。红外滤光片和全透光片均固定在带玻片上。电磁阀固定在铁壳内。带玻片与电磁阀活连接以便玻璃切换,电磁阀通过端子线与驱动板电连接。切换部件的安装厚度为I. 70mm I. 90mm,工作厚度为6. 20mm 6. 60mm,符合本行业对切换器厚度要求;电磁阀固定在铁壳内,铁壳起到一个磁场屏蔽作用,从而削弱外界对电磁阀的磁干扰,提高切换器的工作稳定性。由此,本技术不仅厚度小,而且具有良好的抗磁干扰能力和稳定性,结构简单,提高了整体的耐温性能,延长切换器的使用寿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磁阀包括上盖、摇柄、磁石、线圈和下座。上盖和下座均设有轴承孔。摇柄通过轴承孔分别与上盖和下座连接。摇柄一端设有拨杆。拨杆末端设有棘爪。磁石与摇柄紧固一体成为转子固定在上盖与下座之间。线圈缠绕在上盖和下座四周。由此,这种电磁阀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体积较小,符合本技术的设计理念。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带玻片上设有传动杆,传动杆的末端设有与棘爪相匹配的连接孔。由此,棘爪与连接孔相扣后,电磁阀便可以带动带玻片前后移动,进而实现红外滤光片和全透光片的位置替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镜头座两侧设有凹槽,切换部件的一侧设有与镜头座的凹槽相匹配的U字形凸块。一方面,通过凹槽与U字形凸块相扣,可以将镜头座和切换部件固定连接;另一方面,U字形凸块能用于锁螺丝,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锁入一个螺丝。因此,切换部件的拆卸和安装都很方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镜头座包括镜头接口和板接口,板接口和镜头接口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市面上部分的切换器的板接口和镜头接口均与切换部件一体成型,不能根据实际需要组装。而直插式的CS镜头座在使用时需要通过两个座子六颗螺丝才将切换器和镜头固定在监控摄像机上,安装繁琐,安装后存在镜头座处漏光等问题。本技术的镜头接口和板接口均为独立部件,并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同时将切换部件的底座夹在镜头接口和板接口之间。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匹配不同的镜头接口和板接口,而且通过两颗螺丝便可将切换器安装在监控摄像机上,安装和拆卸都很方便,同时解决了 CS镜头座中间漏光的问题。使用本技术时,通过螺丝将电磁阀式日夜切换器安装在监控摄像机的镜头后,然后根据日夜对电磁阀通电方向改变即可实现日夜自动切换。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电磁阀式日夜切换器的正面不意图。图2为图I电磁阀式日夜切换器的背面不意图。图3为图I电磁阀式日夜切换器的切换部件的整体示意图。图4为图3切换部件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图4电磁阀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I至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电磁阀式日夜切换器。如图I和图2所示,电磁阀式日夜切换器包括切换部件I和镜头座2,镜头座2两侧设有凹槽201,切换部件I的一侧设有与镜头座2的凹槽201相匹配的U字形凸块102,U字形凸块102与切换部件I 一体成型。通过U字形凸块102与凹槽201相扣,使切换部件I固定在镜头座2上。镜头座2包括CS镜头接口 202和板接口 203,而且CS镜头接口 202和板接口 203通过螺丝固定,同时将切换部件I的底座101夹CS镜头接口 202和板接口 203之间。如图3和图4所示,切换部件I的安装厚度D2为I. 80mm,工作厚度Dl为6. 40mm。切换部件I包括底座101、底盖110、盖板111、红外滤光片104、全透光片105、电磁阀106、I. 25端子线107、带玻片103、小块的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简称PCB) 109和铁壳108。红外滤光片104和全透光片105均固定在带玻片103上。带玻片103上设有与带玻片103 —体成型的传动杆112,传动杆112的末端设有连接孔114。带玻片103上还设有一个与红外滤光片104和全透光片105相匹配的镜框113。电磁阀106先通过小块的PCB109与端子线107的一端连接,然后端子线107的另一端连接到驱动板上。底盖110和盖板111均通过胶水固定在底座101上。盖板111设有一个与镜框113相匹配的方孔115。电磁阀106固定在铁壳108内,铁壳108卡设在底座101内。如图4和图5所示,电磁阀106包括上盖1063、摇柄1061、圆环形磁石1068、线圈1064和下座1062。上盖1063和下座1062均设有与摇柄1061相匹配的轴承孔1067。磁石1068套设在摇柄1061的轴部位置,并通过胶水加固。磁石1068与摇柄1061紧固成一体成为转子后通过轴承孔1067分别与上盖1063和下座1062连接。摇柄1061 —端设有拨杆1065。拨杆1065末端设有与连接孔114相匹配的棘爪1066。当棘爪1066与连接孔114相扣后,电磁阀106与带玻片103便活动连接起来,从而可以通过电磁阀106的拨杆1065来控制带玻片103左右移动。线圈1064缠绕在上盖1063和下座1062四周。电磁阀106固定在铁壳108内,铁壳108起到屏蔽磁场的作用,从而削弱外界对电磁阀106的磁影响,提高切换器的工作稳定性。当电磁阀106正向通电时,电磁阀106的摇柄1061受到向左的作用力,使得拨杆1065打在电磁阀106的左端,同时带动带玻片103左移,此时红外滤光片104的位置与镜框113的位置重合,切换器处于白天模式;当电磁阀106反向通电时,电磁阀106的摇柄1061受到向右的作用力,使得拨杆1065打在电磁阀106的右端,同时带动带玻片103右移,此时全透光片105的位置与镜框113的位置重合,切换器处于晚间模式。切换部件I的安装厚度D2为I. 80mm,工作厚度Dl为6. 40mm,满足了本行业对切换器厚度要求。CS镜头接口 202和板接口 203均为独立部件,并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同时将切换部件I的底座101夹在CS镜头接口 202和板接口 203之间。使用者可以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磁阀式日夜切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切换部件和镜头座,所述切换部件与所述镜头座固定连接,所述切换部件的安装厚度为1.70mm~1.90mm,工作厚度为6.20mm~6.60mm,所述切换部件包括底座、红外滤光片、全透光片、电磁阀、端子线、带玻片和铁壳,所述红外滤光片和全透光片均固定在所述带玻片上,所述电磁阀固定在所述铁壳内,所述带玻片与电磁阀活动连接,所述电磁阀通过端子线与驱动板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少,
申请(专利权)人:刘新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