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蓄电池放电管理电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43619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6 2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用蓄电池放电管理电路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可自动切断用电设备供电回路,其中包括控制器自身电源回路的一种电路结构来防止蓄电池的过放。该种车用蓄电池放电管理电路结构,包括蓄电池、开关和车用电器,开关控制蓄电池对车用电器供电,该车用蓄电池放电管理电路结构的特征在于还包括:车身控制器、控制开关、电容、PNP型三极管、NPN型三极管、第一开关二极管、第二开关二极管和上拉电阻;所述开关为双刀双掷开关。优选地,所述车身控制器为单片机,所述控制开关为继电器开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放电管理电路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应该在车用蓄电池电源上的放电管理电路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在发动机停机时,用电设备的供电源来自蓄电池,而汽车上的用电器开关主要还是机械开关控制,当开关一直处于开启状态时,用电设备会一直消耗蓄电池上的电量,直至蓄电池中的电量全部被耗尽,这样不仅影响用户对车辆的使用而且会缩短蓄电池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可自动切断用电设备供电回路,其中包括控制器自身电源回路的一种电路结构来防止蓄电池的过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一种车用蓄电池放电管理电路结构,包括蓄电池、开关和车用电器,开关控制蓄电池对车用电器供电,该车用蓄电池放电管理电路结构的特征在于还包括车身控制器、控制开关、电容、PNP型三极管、NPN型三极管、第一开关二极管、第二开关二极管和上拉电阻;所述开关为双刀双掷开关;蓄电池的正极与车用电器的正极之间串联所述控制开关,蓄电池和车用电器的负极分别接地,所述双刀双掷开关的第一公共触点与蓄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二公共触点通过电容与蓄电池的负极连接;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双刀双掷开关的第一常开触点连接,集电极与所述车身控制器的Vcc端连接,基极与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该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并接有所述上拉电阻;NPN型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一开关二极管与双刀双掷开关的第二常开触点连接,发射极接地,该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还通过所述第二开关二极管与所述车身控制器的电平输出端连接,该第一开关二极管和第二开关二极管的负极分别与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车身控制器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开关的控制端连接,Vss端接地;车身控制器通过电平输出端的输出的高/低电平,控制控制开关的开合,从而控制蓄电池为车用电器供电。 优选地,所述车身控制器为单片机,所述控制开关为继电器开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控制器可根据蓄电池状态不仅能切断用电设备供电回路,而且能切断自身供电回路。结构简单,元器件少,在切断用电回路时使漏电流极小,安全可靠,可最大程度的对蓄电池进行过放保护。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主要符号说明K1、双刀双掷开关Cl、电容Q1、PNP型三极管Q2、NPN型三极管D1、第一开关二极管D2、第二开关二极管R1、上拉电阻BI、蓄电池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I所示,本技术的一种车用蓄电池放电管理电路结构,其包括蓄电池BI、双刀双掷开关K1、车用电器、车身控制器、控制开关、电容Cl、PNP型三极管Ql、NPN型三极管Q2、第一开关二极管D1、第二开关二极管D2和上拉电阻R1。该双刀双掷开关Kl为两个单刀双掷开关并列而成,每个单刀双掷开关均具有三个触点,包括一个常开触点,一个常闭触点以及一个公共触点,第一单刀双掷开关具有第一常开触点,第一常闭触点和第一公共触点,相应的,第二单刀双掷开关具有第二常开触点,第二常闭触点和第二公共触点。所述车身控制器(MCU)优选为单片机,所述控制开关为继电器开关。各个器件的连接方式为蓄电池BI的正极与车用电器的正极之间串联所述控制开关,蓄电池BI和车用电器的负极分别接地,所述双刀双掷开关Kl的第一公共触点与蓄电池BI的正极连接,第二公共触点通过电容Cl与蓄电池BI的负极连接。PNP型三极管Ql的发射极与双刀双掷开关Kl的第一常开触点连接,集电极与所述车身控制器的Vcc端连接,基极与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该PNP型三极管Ql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并接有所述上拉电阻R1。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一开关二极管Dl与双刀双掷开关Kl的第二常开触点连接,发射极接地,该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还通过所述第二开关二极管D2与所述车身控制器的电平输出端Pl连接,该第一开关二极管Dl和第二开关二极管D2的负极(负向)分别与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车身控制器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开关的控制端连接,Vss端接地。车身控制器通过电平输出端Pl输出高电平时,通过控制端控制控制开关开启,蓄电池BI为车用电器供电,当车身控制器通过电平输出端Pl输出低电平时,通过控制端控制控制开关闭合,蓄电池BI停止为车用电器供电。该电路具体的工作原理为当双刀双掷开关Kl打到OFF位置时蓄电池BI给电容Cl充电,当双刀双掷开关被开启打到ON位置时,电容Cl通过第一开关二极管Dl再通过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放电,使NPN型三极管Q2导通后PNP型三极管Ql导通,此时控制器上电,在电容Cl放完电之前,控制器通过电平输出端Pl输出高电平通过第二开关二极管D2来接管NPN型三极管Q2所需的基极电流使NPN型三极管Q2持续导通,因此控制器可持续上电,同时控制端打开继电器控制开关,使车用电器上电。自动关断过程为,当蓄电池控制器检测到蓄电池电量不足,即蓄电池控制器判断继续放电对蓄电池有害时,会给所述车身控制器发送信号,车身控制器通过电平输出端Pl输出低电平就可关断NPN型三极管Q2,致使PNP型三极管Ql关断,使车身控制器断电,同时继电器控制开关也关断,使蓄电池BI停止为用 电设备供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蓄电池放电管理电路结构,包括蓄电池(B1)、开关(K1)和车用电器,开关控制蓄电池对车用电器供电,该车用蓄电池放电管理电路结构的特征在于还包括:车身控制器、控制开关、电容(C1)、PNP型三极管(Q1)、NPN型三极管(Q2)、第一开关二极管(D1)、第二开关二极管(D2)和上拉电阻(R1);所述开关(K1)为双刀双掷开关;蓄电池(B1)的正极与车用电器的正极之间串联所述控制开关,蓄电池(B1)和车用电器的负极分别接地,所述双刀双掷开关(K1)的第一公共触点与蓄电池(B1)的正极连接,第二公共触点通过电容(C1)与蓄电池(B1)的负极连接;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双刀双掷开关(K1)的第一常开触点连接,集电极与所述车身控制器的Vcc端连接,基极与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该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并接有所述上拉电阻(R1);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一开关二极管(D1)与双刀双掷开关(K1)的第二常开触点连接,发射极接地,该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还通过所述第二开关二极管(D2)与所述车身控制器的电平输出端(P1)连接,该第一开关二极管(D1)和第二开关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与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车身控制器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开关的控制端连接,Vss端接地;车身控制器通过电平输出端(P1)的输出的高/低电平,控制控制开关的开合,从而控制蓄电池为车用电器供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蓄电池放电管理电路结构,包括蓄电池(BI)、开关(Kl)和车用电器,开关控制蓄电池对车用电器供电,该车用蓄电池放电管理电路结构的特征在于还包括 车身控制器、控制开关、电容(Cl)、PNP型三极管(Ql)、NPN型三极管(Q2)、第一开关二极管(D1)、第二开关二极管(D2)和上拉电阻(Rl);所述开关(Kl)为双刀双掷开关; 蓄电池(BI)的正极与车用电器的正极之间串联所述控制开关,蓄电池(BI)和车用电器的负极分别接地,所述双刀双掷开关(Kl)的第一公共触点与蓄电池(BI)的正极连接,第二公共触点通过电容(Cl)与蓄电池(BI)的负极连接; PNP型三极管(Ql)的发射极与双刀双掷开关(Kl)的第一常开触点连接,集电极与所述车身控制器的Vcc端连接,基极与所述NPN型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鹏涛苏涛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