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包括塑胶本体及设于所述塑胶本体内并与所述塑胶本体套装配合的金属环,所述塑胶本体的内侧壁设有环形凸台,所述金属环的端部设有凸棱;其中,所述凸棱与所述环形凸台的底部相抵,用于防止所述金属环从所述塑胶本体的前端脱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连接强度好、产能高且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智能终端,该智能终端配备有上述的连接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
,特别涉及一种音频连接器。本技术还涉及一种配备有该音频连接器的智能终端。
技术介绍
音频连接器能够提供音频信号的传输,在视听音响设 备中已经被广泛使用,近年来,随着各种小型化的数码电子产品的问世,如手机、数码相机、MP3、MP4以及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迅猛发展,音频连接器的应用更趋广泛。目前市场上的音频连接器塑胶本体的前端插入口位置均设计有一金属环,在制造过程中,厂商一般采用铆合方式或者热熔工艺将金属环嵌入已成型的连接器塑胶本体中,但这两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缺陷。前者主要是以金属环的外径与本体相互干涉,在制造过程中容易出现金属环脱落的现象,另外此种方法对金属环为车件,制造成本较高。后者采用热熔工艺使金属环与音频连接器塑胶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但存在着厂商对金属环的来料尺寸要求严格,还有热熔工艺的稳定性难以控制的问题,从而导致制造过程中产能较低、产品整体成本较高以及连接器塑胶本体在热熔工艺中容易破裂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因连接强度不佳而导致金属环容易从连接器塑胶本体中脱落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一种连接器,包括塑胶本体及设于所述塑胶本体内并与所述塑胶本体套装配合的金属环,所述塑胶本体的内侧壁设有环形凸台,所述金属环的端部设有凸棱;其中,所述凸棱与所述环形凸台的底部相抵,用于防止所述金属环从所述塑胶本体的前端脱出。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所述金属环包括外环部和导扣部,所述导扣部为圆柱体,所述外环部与所述导扣部一体成型。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导扣部的侧壁设有多个方形开口。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凸棱与所述方形开口间隔对称分布在所述导扣部的侧壁上。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凸棱设于所述导扣部的端部,所述环形凸台的顶部设有倒角,所述凸棱设有与所述倒角相对应的斜面。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环形凸台的内径小于所述凸棱的外缘直径。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塑胶本体包括前端部,所述前端部为环形圆柱体,所述前端部的内径大于所述凸棱的外缘直径。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外环部的外径与所述前端部的外径相等,所述外环部抵压于所述前端部的自由端,用于防止所述金属环从所述塑胶本体的后端脱出。根据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塑胶本体进一步包括后端部,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后端部为注塑一体成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智能终端, 该智能终端配备有上述的连接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公开的连接器在金属环的端部设置凸棱,在塑胶本体的内侧壁设置环形凸台,凸棱与环形凸台以导扣方式相互配合将金属环嵌入塑胶本体之中,连接强度大大增强,避免了因连接强度不佳金属环从塑胶本体上脱落的现象。本技术具有连接强度好、产能高且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图I是本技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塑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I中金属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连接器的组装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连接器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一并参阅图I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塑胶本体I及设于塑胶本体I内并与塑胶本体I套装配合的金属环2。塑胶本体I包括与与金属环2相配合的前端部101和后端部102,前端部101为环形圆柱体,后端部102为方形体,前端部101 与后端部102为注塑一体成型。塑胶本体I的内侧壁设有环形凸台10102,其中,前端部101 设有一通孔10101,环形凸台10102设于通孔10101的内侧面,环形凸台10102的顶部设有倒角1010201,倒角1010201具有沿前端部101的内侧壁朝向塑胶本体I的后端部102渐缩的圆锥面。请参阅图3,金属环2采用冲压方式成型,包括外环部201和导扣部202,外环部 201为圆环状结构,导扣部202为圆柱体,外环部201的内径与导扣部202的直径相等,外环部201与导扣部202 —体成型。其中,金属环2的端部设有凸棱20201。导扣部202的侧壁设有多个方形开口 20202,凸棱20201设于导扣部202的端部,凸棱20201与方形开口 20202间隔对称分布在导扣部202的侧壁上。凸棱20201设有与倒角1010201相对应的斜面2020101,斜面2020101由凸棱20201的棱边缘朝向导扣部202的端部渐缩,斜面2020101 的倾斜度与环形凸台10102的倒角1010201的倾斜度相对应。其中,金属环2的外环部201的外径与前端部101的外径相等,前端部101的内径略大于凸棱20201的外缘直径,环形凸台10102的内径小于凸棱20201的外缘直径,金属环 2处于自然状态时,导扣部202的端部的斜面2020101可以容置于塑胶本体I的前端部101 的通孔10101内。环形凸台10102的底部到前端部101的自由端的轴向深度小于金属环2 的轴向高度,使金属环2在压力作用下完全嵌入环形凸台10102中,即金属环2与环形凸台 10102形成过盈配合。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组装过程如下请参阅图4及图5,安装时,先将金属环2的导扣部202的端部对准塑胶本体I的前端部101的通孔10101中,用手或专用工具轻按金属环2的外环部201,使其滑入通孔 10101,直到导扣部202的端部的凸棱20201接触到环形凸台10102的倒角1010201,如图4 所示;再沿塑胶本体I的后端部102的方向施加合适的力按压金属环2的外环部201,金属环2的凸棱20201逐渐滑向环形凸台10102的底端,其中,观察者面向纸面时,图5中所示的环形凸台10102朝向后端部102的一端定义为底端。此时,环形凸台10102的倒角1010201 起导向作用,金属环2的凸棱20201的斜面2020101与环形凸台10102的倒角1010201相互配合滑动,使得金属环2的嵌入更加顺利和省力。由于环形凸台10102的内径小于凸棱 20201的外缘直径,且金属环2的导扣部202的侧壁设有多个方形开口 20202,使得金属环2 的导扣部202在滑入的过程中与环形凸台10102相互作用而向内收缩,金属环2与环形凸台10102形成过盈配合。如图5所示,当金属环2的导扣部202的端部滑出环形凸台10102 后,凸棱20201与环形凸台10102的底端相抵,形成导扣作用,防止金属环2从塑胶本体I 的前端脱出。而此时金属环2的外环部201抵压于前端部101的自由端,防止金属环2从塑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塑胶本体及设于所述塑胶本体内并与所述塑胶本体套装配合的金属环,所述塑胶本体的内侧壁设有环形凸台,所述金属环的端部设有凸棱;其中,所述凸棱与所述环形凸台的底部相抵,用于防止所述金属环从所述塑胶本体的前端脱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塑胶本体及设于所述塑胶本体内并与所述塑胶本体套装配合的金属环,所述塑胶本体的内侧壁设有环形凸台,所述金属环的端部设有凸棱; 其中,所述凸棱与所述环形凸台的底部相抵,用于防止所述金属环从所述塑胶本体的前端脱出。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环包括外环部和导扣部,所述导扣部为圆柱体,所述外环部与所述导扣部一体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扣部的侧壁设有多个方形开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棱与所述方形开口间隔对称分布在所述导扣部的侧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棱设于所述导扣部的端部,所述环形凸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怀权,
申请(专利权)人:强竣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贸电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