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滑坡的群桩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319952 阅读:3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3 1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治滑坡的群桩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群桩结构包括主抗滑桩和设置在主抗滑桩之间的次抗滑桩,主抗滑桩之间浇筑连接有主冠梁,主抗滑桩与次抗滑桩之间浇筑连接有次冠梁,其中主抗滑桩中部的直径大于上部和下部的直径,主抗滑桩和次抗滑桩中部的箍筋加密。施工方法是确定主抗滑桩、次抗滑桩的位置;进行主抗滑桩、次抗滑桩的挖孔工作;分别预制主抗滑桩和次抗滑桩的钢筋笼并分别放入对应的孔中,浇筑混凝土,其中浇筑到主抗滑桩上部时,进行上部缩径处理;最后浇筑主冠梁和次冠梁。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减小桩间距离的前提下,有效避免桩间土的挤出破坏,同时增强抗滑桩的整体抗力性能和抗滑能力,从而节约工程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下基础结构中的桩基础结构,具体的说,是涉及,适用于房屋建筑边坡、道路边坡及各种天然边坡。
技术介绍
受自然动力如地震、强降雨的影响以及因实际工程需要人为开挖边坡坡脚等因素,会造成边坡失稳而发生滑坡。目前防治滑坡的抗滑桩主要采用单根大直径的钢筋混凝土桩,该钢筋混凝土桩的的直径上下一致,而抗滑桩桩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受的应力呈中间大、顶部和底部小的类抛物线分布,两者不相符造成了部分材料的浪费。另外由于目前抗滑桩的桩距较大,虽整体稳定性可以满足,但桩间土的挤出破坏时有发生,而减少桩距又会大大增加工程造价和施·工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是抗滑桩桩间土易发生挤出破坏的技术问题,提供了,能够在不减小桩间距离的前提下,有效避免桩间土的挤出破坏,从而节约工程成本。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防治滑坡的群桩结构,包括至少一排间隔设置于坡体的主抗滑桩,同排的相邻两个所述主抗滑桩之间浇筑连接有主冠梁;每排所述主抗滑桩下部坡体上设置有直径小于所述主抗滑桩的次抗滑桩,所述次抗滑桩对应于相邻两个所述主抗滑桩之间的中间位置,所述次抗滑桩与相邻两个所述主抗滑桩之间浇筑连接有次冠梁;所述主抗滑桩中部的直径大于上部和下部的直径,所述主抗滑桩设置有纵筋和箍筋,所述主抗滑桩中部的所述箍筋加密;所述次抗滑桩设置有纵筋和箍筋,所述次抗滑桩中部的所述箍筋加密。所述主冠梁和其下部对应的两个所述次冠梁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设置有绿化带。所述主抗滑桩的最小直径为其最大直径的1/2 2/3。所述次抗滑桩的直径为所述主抗滑桩最大直径的1/3,所述次抗滑桩的长度为所述主抗滑桩长度的1/3 1/2。所述次抗滑桩中纵筋的直径小于所述主抗滑桩中纵筋的直径4 6mm,所述次抗滑桩中箍筋的直径小于所述主抗滑桩中箍筋的直径2 4mm。所述主抗滑桩和所述次抗滑桩中部加密的所述箍筋间距为其他部分所述箍筋间距的1/2。所述次冠梁的截面边长为所述主冠梁截面边长的40% 60%。一种利用上述防治滑坡的群桩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I)精确确定主抗滑桩、次抗滑桩的位置;(2)人工或钻机进行主抗滑桩的挖孔工作,上部与中部的最粗直径相等,下部进行缩孔挖孔;(3)进行次抗滑桩的钻孔;(4)分别预制主抗滑桩和次抗滑桩的钢筋笼;(5)将预制好的主抗滑桩的钢筋笼和次抗滑桩的钢筋笼,分别放入已经钻好的主抗滑桩、次抗滑桩的孔中,浇筑混凝土;其中浇筑到主抗滑桩上部时,进行上部缩径处理,用与主抗滑桩上部形状相同的钢套管将主抗滑桩的钢筋笼套住,钢套管外侧与孔壁之间的间隙用边坡自然土回填,接着继续进行混凝土浇筑,直至完成主抗滑桩的成型;(6)浇筑主冠梁和次冠梁,浇筑完成后主冠梁和次冠梁上部进行浇水养护。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一)本专利技术的主抗滑桩能够确保滑坡的整体稳定性,次抗滑桩能够避免滑坡桩间土的挤出破坏,采用主、次抗滑桩结构体系,可以在保证滑坡稳定的前提下,有效增大主抗滑桩的间距,节约工程成本,避免主抗滑桩之间的土体发生挤出破坏;(二)本专利技术根据桩身的受力大小和受力规律,改变了传统桩身上下直径相同的设计方案,采用中间粗两边细的桩体结构,符合桩身的受力规律,能够抵抗相对较大的外力,增强了桩的抗力性能,还可以大大节约工程造价;(三)本专利技术的主抗滑桩之间通过主冠梁相互连接、主抗滑桩和次抗滑桩之间通过次冠梁相互连接,有利于主抗滑桩和次抗滑桩形成整体受力的优势,从而增强抗滑桩的整体抗滑能力;(四)本专利技术的主抗滑桩和次抗滑桩中部的箍筋加密,能够增强抗滑桩的抗剪切能力和抗弯能力,防止抗滑桩发生破坏;(五)本专利技术采用绿化带可以起到美观作用。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群桩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主抗滑桩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次抗滑桩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抗滑桩;2,主冠梁;3,次冠梁;4,次抗滑桩;5,绿化带;6,箍筋;7,纵筋。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特点及效果,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治滑坡的群桩结构,由主抗滑桩I、次抗滑桩4、主冠梁2、次冠梁3和绿化带构成。主抗滑桩I根据滑坡规模和下滑力在坡体上设置一排或多排。如图2所示,主抗滑桩I的形状为中间粗两边细,粗细部分可以是圆滑过渡或阶梯式过渡,即主抗滑桩I中部的直径大于上部和下部的直径,其最小直径为其最大直径的1/2 2/3。主抗滑桩I设置有纵筋7和箍筋6,纵筋7沿主抗滑桩I周向均匀布置,箍筋6通过弯钩与纵筋7相连接。其中,位于主抗滑桩I中部的箍筋6间距小于其上部和下部的箍筋6间距,即中部箍筋6加密;而中部加密的箍筋6间距为其他部分箍筋6间距的一半。次抗滑桩4设置于主抗滑桩I下部一定距离的坡体上,该距离一般在I 2m范围内,每个次抗滑桩4对应于相邻两个主抗滑桩I之间的中间位置。如图3所示,次抗滑桩4为普通的圆柱形结构,其直径和长度分别小于主抗滑桩I的直径和长度,次抗滑桩4的直径为主抗滑桩I最大直径的1/3,次抗滑桩4的长度为主抗滑桩I长度的1/3 1/2。次抗滑桩4设置有纵筋7和箍筋6,纵筋7沿次抗滑桩4周向均匀布置,箍筋6通过弯钩与纵筋7相连接。次抗滑桩4中纵筋的直径小于主抗滑桩I中纵筋的直径4 6mm,次抗滑桩4中箍筋的直径小于主·抗滑桩I中箍筋的直径2 4mm。其中,位于次抗滑桩4中部的箍筋6间距小于其上部和下部的箍筋6间距,即中部箍筋6加密;而中部加密的箍筋6间距为其他部分箍筋6间距的一半。同排的相邻两个主抗滑桩I之间浇筑连接有主冠梁2 ;每个次抗滑桩4与相邻两个主抗滑桩I之间分别浇筑连接有次冠梁3。主冠梁2和次冠梁3通过混凝土浇筑而成,可以是素混凝土梁,也可以是钢筋混凝土梁。每个主冠梁2和其下部对应的两个次冠梁3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设置有绿化带,能够起到美观作用。上述防治滑坡的群桩结构施工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用经纬仪精确确定主抗滑桩I、次抗滑桩4的位置,精确度需控制在Imm范围内。人工进行主抗滑桩I的挖孔工作,开始时上部和中部的直径同样大,与中部的最粗直径相等,下部进行缩孔挖孔。主抗滑桩I挖孔方式也可以由人工挖孔替换为钻机钻孔后再进行缩径处理。用回转钻机进行次抗滑桩4的钻孔。分别预制主抗滑桩I和次抗滑桩4的钢筋笼。将预制好的主抗滑桩I和次抗滑桩4的钢筋笼,分别放入已经钻好的主抗滑桩I、次抗滑桩4的孔中,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的强度不低于C15。其中浇筑到主抗滑桩I上部时,应用进行上部缩径处理,具体是用与主抗滑桩I上部形状相同的钢套管将主抗滑桩I的钢筋笼套住,钢套管外侧与孔壁之间的间隙用边坡自然土回填,接着继续进行混凝土浇筑,直至完成主抗滑桩I的成型。浇筑主冠梁2和次冠梁3,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20,浇筑完成后,主冠梁2和次冠梁3上部盖上草席进行浇水养护7天。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很多形式的具体变换,这些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治滑坡的群桩结构,包括至少一排间隔设置于坡体的主抗滑桩,其特征在于,同排的相邻两个所述主抗滑桩之间浇筑连接有主冠梁;每排所述主抗滑桩下部坡体上设置有直径小于所述主抗滑桩的次抗滑桩,所述次抗滑桩对应于相邻两个所述主抗滑桩之间的中间位置,所述次抗滑桩与相邻两个所述主抗滑桩之间浇筑连接有次冠梁;所述主抗滑桩中部的直径大于上部和下部的直径,所述主抗滑桩设置有纵筋和箍筋,所述主抗滑桩中部的所述箍筋加密;所述次抗滑桩设置有纵筋和箍筋,所述次抗滑桩中部的所述箍筋加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滑坡的群桩结构,包括至少一排间隔设置于坡体的主抗滑桩,其特征在于,同排的相邻两个所述主抗滑桩之间浇筑连接有主冠梁;每排所述主抗滑桩下部坡体上设置有直径小于所述主抗滑桩的次抗滑桩,所述次抗滑桩对应于相邻两个所述主抗滑桩之间的中间位置,所述次抗滑桩与相邻两个所述主抗滑桩之间浇筑连接有次冠梁; 所述主抗滑桩中部的直径大于上部和下部的直径,所述主抗滑桩设置有纵筋和箍筋,所述主抗滑桩中部的所述箍筋加密;所述次抗滑桩设置有纵筋和箍筋,所述次抗滑桩中部的所述箍筋加密。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防治滑坡的群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冠梁和其下部对应的两个所述次冠梁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设置有绿化带。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防治滑坡的群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抗滑桩的最小直径为其最大直径的1/2 2/3。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防治滑坡的群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次抗滑桩的直径为所述主抗滑桩最大直径的1/3,所述次抗滑桩的长度为所述主抗滑桩长度的1/3 1/2。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防治滑坡的群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次抗滑桩中纵筋的直径小于所述主抗滑桩中纵筋的直径4 6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艳飞王存贵张云富陆海英黄克起方杰高璞朱芳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