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对多尺寸手机电池充电器,充电时,电池的充电电极与充电器的充电触针准确对位。其包括位于面壳上的凸出部,设于凸出部上的螺母滑槽和触针窗孔及设置在螺母滑槽、触针窗孔间的可调节与充电电极相触的两根充电触针之间距离的调距紧固机构,面壳上还设有将电池紧固在面壳上的夹持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调距紧固机构灵活、方便地将充电器上的充电触针调至与充电电极准确对位并相触的状态,并可锁定两充电触针之间的距离,还可通过调整电池倾斜度,确保充电电极与充电触针紧密相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充电触针内阻低,能通过至少1000mA的电流,大大提高充电效率。其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且特别适于对大容量手机电池充电。(*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手机平板电池的充电器。
技术介绍
目前,大部分手机多使用电压为3.6V的板式电池,板式电池为扁状矩形形状,虽然手机的款式各异,所使用的工作电压相同,但其配用的电池外形尺寸几乎不尽相同,而且其电源接口触点设置部位也不相同。因此,不同款式手机所用的电池是不能互换使用的。现有技术中,在对不同外形尺寸的手机电池充电时,通常使用与之相配的充电器对其充电,最近,市场上出现了可对不同外形尺寸的板式电池充电的兼容性充电器。但是,其存在以下不足I)该类充电器上与手机电池充电电极相触的两根活动金属触片,与电池相触的一端为自由端,另一端通常采用螺钉固定在夹板上,该结构对安放手机电池不简便,而且调整两根活动金属触片之间距离不畅。2)充电时,放置在充电器机壳上的手机电池,不牢靠、容易松脱继而导致金属触片与手机电池充电电极的接触而影响充电效果。3)现有技术手机电池充电器中所用的金属触片,多采用铜皮包裹弹簧制成铜触针,该类铜触针内阻较大,充电电流衰减大,充电电流小,充电效率低,充电时间长,通常充电电流在600MA以下,因而不能适应智能手机大容量电池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对不同外形尺寸的手机电池进行充电,且在充电时,电池上的充电电极与充电器上的充电触针能够准确对位并可使电池稳定保持在机壳上的手机电池充电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手机电池充电器,包括由面壳、底壳和置于其间的装饰边框构成的机壳,位于面壳的中部在机壳厚度方向上,设有向外的凸出部,该凸出部顶面上设有沿面壳短边方向延伸的与机壳内相通的螺母滑槽,在该凸出部内侧壁上开有与机壳内相通且与螺母滑槽平面相垂直的触针窗孔,在螺母滑槽和触针窗孔之间设有可调节与电池充电电极相接触的两根充电触针之间的距离的调距紧固机构,所述充电触针的外端以与面壳外表面平行的方式由所述触针窗孔伸出,其内端与设置于机壳内的变压整流器的输出端电连接,在与所述触针窗孔相对的面壳部分设有将所述电池主体平放并紧固在面壳外表面上的夹持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壳上的插脚的内端与所述变压整流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调距紧固机构由一对结构相同的拨动件、可使拨动件在其上滑动的拨件导轨和固定在每个拨动件上的充电触针组件构成,所述充电触针组件由所述的充电触针、套置于充电触针上的弹簧和将充电触针、弹簧紧固于拨动件上的扣件构成,所述拨件导轨携同拨动件、充电触针组件置于面壳内面位于所述螺母滑槽的下方并与面壳固定连接,所述拨动件的上部伸出螺母滑槽与可将其固定在螺母滑槽上的螺母旋接,所述拨动件可在螺母滑槽两端之间滑动,所述充电触针组件中的充电触针的外端由所述触针窗孔伸出并可随拨动件的滑动在所述触针窗孔的两端之间移动。所述拨动件的下部设有与拨件导轨适配的滑槽,其中部设有可供所述充电触针穿置的导入孔,其上部为螺杆。 所述充电触针完全由铜材所制。所述夹持机构由与面壳连为一体设置于面壳长边侧并垂直于面壳外表面的固定板、与该固定板相对设置并可沿导槽移动的与固定板相平行的活动夹板和可使活动夹板移动的滑动组件构成,所述导槽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与活动夹板之间的面壳上。在所述导槽与固定板之间的面壳外表面上还设有硅胶贴位。所述导槽为与机壳内相通的长条槽孔,在面壳的内表面所述长条槽孔的两侧,设·有带有直齿条的齿形槽轨,所述滑动组件由与活动夹板相连接并可携带活动夹板沿所述导槽移动的带齿滑板和可将带齿滑板紧贴齿形槽轨的托板构成,所述托板固定在面壳上,在所述带齿滑板上设有与齿形槽轨的直齿条相适配的直齿槽。在所述凸出部与夹持机构之间还设有一块可使电池前端向下倾斜O — 8度的斜板。在背对所述触针窗孔的所述凸出部与面壳端面之间,设有LED指示灯。所述插脚可旋转90度收于设置在底壳上的隐槽中,在机壳的侧面还设有与所述变压整流器电连接的USB接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面壳上采用调距紧固机构,使得在对不同外形尺寸的手机电池充电时,通过调节拨动件可以灵活、方便地将充电器上的充电触针调至与所述电池充电电极准确对位并相触的状态,旋紧拨动件上的螺母即可锁定两充电触针之间的距离。在夹持机构的固定夹板、活动夹板和硅胶贴位的共同作用下,可使电池充电时,稳定牢靠始终处于预先设置的充电位置。当电池厚度不同时,可通过调节位于斜板处的电池部分的角度,确保电池上的充电电极与充电触针紧密相触。本技术的充电触针内阻低,能通过至少1000MA的电流,可大大提高充电效率。本技术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且特别适于对大容量手机电池的充电。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图I的右视图。图3是图I的仰视图。图4是图I分解示意图。图5是图4的后视示意图。说明书附图标记为面壳I、面壳外表面11、LED显示窗口 12、保护镜片13、底壳2、调距紧固机构3、凸出部31、螺母滑槽32、触针窗孔33、螺母34、拨动件35、拨件导轨36、充电触针37、弹簧38、扣件39、夹持机构4、固定板41、活动夹板42、滑动组件43、带齿滑板431、托板432、导槽44、齿形槽轨441、硅胶贴位45、斜板5、插脚6、KV五金弹片61、KV塑胶压片62、USB接口 7、装饰边框8、机壳9。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电池充电器,适用对不同外形尺寸的手机平板电池(下称电池)进行充电,如图1、2、3所示,其包括机壳9及设置于机壳9内的主要由变压整流器构成的控制电路,机壳9由面壳I、底壳2和置于面壳I、底壳2之间的装饰边框8构成,插入外接电源插座中的插脚6设置于底壳2上,插脚6的内端通过KV五金弹片61 (如图4所不,KV五金弹片61是由KV塑胶压片62固定在底壳2的内表面上与插脚6内端相触的位置)与所述的变压整流器电连接,其外端可在不使用本技术时,向底壳2表面旋转90度收置并隐藏于设于底壳2上的隐槽中,既防止灰尘、湿气对插脚6金属片的污染,又可方便使用者外出携带。在机壳9的侧边还设有与所述变压整流器电连接的USB接口 7(请参见图4、5),该USB插口通过相应的数据连接线能够很方便地对诸如平板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设备进行充电。如图4、5所不,在位于面壳I的中部机壳9厚度的方向上,设有向面壳I外突出的凸出部31,该凸出部31为长方体,在其顶面上设有与机壳9内相通的螺母滑槽32,该螺母滑槽32形状为长方形,其长边与面壳I短边平行(即螺母滑槽32为沿面壳I短边方向延伸的一个长方形孔),在该凸出部31内侧壁上(即与所述顶面相垂直的朝向面壳I长边中线的侦_)开有与机壳9内相通(也与螺母滑槽32相通)且与螺母滑槽32平面相垂直的触针窗孔33,该触针窗孔33也为长方形,其长度与螺母滑槽32的长度相同,在螺母滑槽32和触针窗孔33之间的空间内设有调距紧固机构3,该调距紧固机构3主要用来调节充电器上用以输出电流的两根充电触针37之间的距离,以便所述的两根充电触针37可与各种不同尺寸的待充电电池上的两个充电电极准确对位接触。所述调距紧固机构3由一个拨件导轨36、一对结构相同相互分离的拨动件35和两组相同结构的充电触针组件构成,两组充电触针组件一一对应安装在两个拨动件35上。所述拨件导轨36为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机电池充电器,包括由面壳(1)、底壳(2)和置于其间的装饰边框(8)构成的机壳(9),其特征在于:位于面壳(1)的中部在机壳(9)厚度方向上,设有向外的凸出部(31),该凸出部(31)顶面上设有沿面壳(1)短边方向延伸的与机壳(9)内相通的螺母滑槽(32),在该凸出部(31)内侧壁上开有与机壳(9)内相通且与螺母滑槽(32)平面相垂直的触针窗孔(33),在螺母滑槽(32)和触针窗孔(33)之间设有可调节与电池充电电极相接触的两根充电触针(37)之间的距离的调距紧固机构(3),所述充电触针(37)的外端以与面壳外表面(11)平行的方式由所述触针窗孔(33)伸出,其内端与设置于机壳(9)内的变压整流器的输出端电连接,在与所述触针窗孔(33)相对的面壳(1)部分设有将所述电池主体平放并紧固在面壳外表面(11)上的夹持机构(4),设置于所述底壳(2)上的插脚(6)的内端与所述变压整流器的输入端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少民,
申请(专利权)人:郑少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