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式空调器,空调器的室内机包括底座、支撑于该底座上的具有进风口的壳体部件和设置于该壳体部件内的换热器及风机,室内机还包括设置于壳体部件下端与底座之间的且可绕壳体部件的中心轴线转动的第一出风部件、设置于壳体部件上端的且可绕壳体部件的中心轴线转动的第二出风部件及驱动该第一出风部件和该第二出风部件的转动机构,在第一出风部件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在第二出风部件上设置有第二出风口,风机选择性地向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送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立式空调器,实现了快速制热和快速制冷,提高了空调使用的舒适性;而且,第一出风部件和第二出风部件未使用时隐藏在空调室内机的背面,实现外观整体化。(*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器。
技术介绍
现有立式空调器的室内机包括底座、壳体部件、换热器和风机, 壳体部件安装在底座上,在壳体部件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器覆盖在壳体部件的进风口处,风机包括风叶和电机,风叶位于换热器与出风口之间。但是,现有立式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出风口均设置在壳体部件的侧壁上,制冷时,因空气较重易向下移动,导致房间上部的冷空气较少,制冷慢,而制热时,因空气较轻易向上移动,导致房间下部的热空气较少,制热慢,影响空调使用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制冷和快速制热的立式空调器,以提高空调使用的舒适性。本技术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立式空调器,该空调器的室内机包括底座、支撑于该底座上的具有进风口的壳体部件和设置于该壳体部件内的换热器及风机,所述室内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部件下端与所述底座之间的且可绕所述壳体部件的中心轴线转动的第一出风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部件上端的且可绕所述壳体部件的中心轴线转动的第二出风部件及驱动该第一出风部件和该第二出风部件的转动机构,在所述第一出风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壳体部件的内腔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在所述第二出风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壳体部件的内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所述风机选择性地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送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该第一风机和该第二风机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部件的底部和顶部,且该第一风机和该第二风机选择性地开启和关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一风叶,所述第一风叶为混流风叶、轴流风叶或贯流风叶,所述第二风机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二风叶,所述第二风叶为混流风叶、轴流风叶或贯流风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部件为圆筒状,所述第一出风部件和所述第二出风部件也为圆筒状,且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部件和所述第二出风部件的侧壁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为格栅式进风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部件还包括辅助电加热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电加热器为陶瓷PTC或者管型电加热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部件和所述第二出风部件可相对于所述壳体部件转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出风部件转动的第一转动机构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出风部件转动的第二转动机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内齿轮和第一外齿轮,所述第一内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出风部件的下端,所述第一外齿轮安装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且与所述第一内齿轮哨合;述第二转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内齿轮和第二外齿轮,所述第二内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出风部件的下端,所述第二外齿轮安装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且与所述第二内齿轮啮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部件、所述第二出风部件与所述壳体部件 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出风部件、所述第二出风部件及所述壳体部件可相对于所述壳体部件的中心轴线转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部件、所述第二出风部件与所述壳体部件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出风部件、所述第二出风部件及所述壳体部件可相对于所述壳体部件的中心轴线转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立式空调器,其具有下部的用于出热风的第一出风部件和上部的用于出冷风的第二出风部件,由于热风密度低,逐步往上移,因此热风经第一出风部件后可以迅速把整个空间温度提高起来,由于冷风密度大,逐步往下沉,因此冷风经第二出风部件后可以迅速把整个空间温度降低下来。由此可见,通过本技术所提供的立式空调器,实现快速制热和快速制冷,提高了空调使用的舒适性;而且,第一出风部件和第二出风部件均可以转动,这样可以在第一出风部件和第二出风部件未使用时隐藏在空调室内机的背面,实现外观整体化。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立式空调器的室内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所示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分解图;图3是图I中所示空调器的室内机在制热时的主视图;图4是图I中所示空调器的室内机在制热时的流程分布截面图;图5图I中所示空调器的室内机在制冷时的主视图;图6是图I中所示空调器的室内机在制冷时的流程分布截面图;图7为图I中所不空调器的室内机在关机状态时的主视图。以上各图中,I-底座,2-壳体部件,21-进风口,3-换热器,4_第一风叶,5_第二风叶,6-第一出风部件,61-第一出风口,62-第一导风板,7-第二出风部件,71-第二出风口,72-第二导风板,8-第一内齿轮,9-第一外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实施例一如图I、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立式空调器的室内机包括底座I、壳体部件2、换热器3、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第一出风部件6、第二出风部件7和转动结构,其中,底座I主要是实现支撑、接排水及电控方面放置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的壳体部件2为圆筒状,用于对内部件加以密封保护,且在该壳体部件2上设置有进风口 21,实现进风功能,进风口 21优选为格栅式进风口。换热器3覆盖于壳体部件2的进风口 21处。换热器3配合流场设计为U型弧形状,也可以设计成平面型、V型、梯形等多种形状,从而提高换热效率。第一出风部件6和第二出风部件7用于分别出热风和出冷风,第一出风部件6设置于壳体部件2的下端与底座I之间,并可绕壳体部件2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壳体部件2转动,在该第一出风部件6上设置有与所述壳体部件2的内腔连通的第一出风口 61。第二出风部件7设置于所述壳体部件2上端,并可绕所述壳体部件2的中心轴线转动,在该第二出风部件7上设置有与所述壳体部件2的内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 71。优选的,为了使外观美观,第一出风部件6和第二出风部件7均为圆筒状,且第一出风口 61和第二出风口 71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部件6和所述第二出风部件7的侧壁上。优选的,在所述第一出风口61和所述第二出风口 71内均分别设置有第一导风板62和第二导风板72,第一导风板62 和第二导风板72优选为左右上下导风板,以实现大范围送风。本实施例的转动机构包括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出风部件6和所述第二出风部件7转动的第一转动机构和第二转动机构。优选的,第一转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图上未不出)、第一内齿轮8和第一外齿轮9,所述第一内齿轮8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出风部件6的下端,所述第一外齿轮9安装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且与所述第一内齿轮8啮合。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结构与第一转动机构的结构相同,包括第二电机(图上未示出)、第二内齿轮(图上未示出)和第二外齿轮(图上未示出),所述第二内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出风部件7的下端,所述第二外齿轮安装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且与所述第二内齿轮啮合。所述风机包括用于向第一出风口 61送风的第一风机和用于向第二出风口 71送风的第二风机,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分别设置于壳体部件2的底部和顶部,且该第一风机和该第二风机选择性地开启和关闭。所述第一风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式空调器,该空调器的室内机包括底座、支撑于该底座上的具有进风口的壳体部件和设置于该壳体部件内的换热器及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部件下端与所述底座之间的且可绕所述壳体部件的中心轴线转动的第一出风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部件上端的且可绕所述壳体部件的中心轴线转动的第二出风部件及驱动该第一出风部件和该第二出风部件的转动机构,在所述第一出风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壳体部件的内腔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在所述第二出风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壳体部件的内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所述风机选择性地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送风。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豪,孟宪运,丘晓宏,张玉忠,韩义,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