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黎高雄专利>正文

训练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78109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1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训练桩,包括悬挂机构、桩身、桩手、桩脚及固定机构;所述桩身的一端连接有所述悬挂机构,所述桩身的另一端设有所述固定机构;所述桩身为圆筒形结构;所述桩脚固定在所述桩身上;所述桩手包括第一桩手、第二桩手及第三桩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手、第二桩手、第三桩手分别穿过所述桩身上的孔,并分别通过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三弹簧固定在所述桩身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二桩手与所述第三桩手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桩手位于第二桩手与第三桩手形成的夹角的角平分线的正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训练桩可以模拟人体的手部关节摆动、腰身运动及它们的对抗作用力。(*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训练桩,具体涉及一种可以模拟人体的手部关节摆动、腰身运动及它们的对抗作用力的训练桩。
技术介绍
咏春拳木人桩法是咏春拳拳法当中的最高级套路,亦是训练提高实战能力的良好途径,其手法融合了小念头、寻桥、标指等的攻防特点。把手法、脚法、身法精选提炼组合成木人桩法。并通过木人桩模拟人形的结构,形成对抗训练达到手脚腰协调。木人桩亦是个人研究手法、脚法、身法协调运用和个人可独自练习必须的训练器械。学习木人桩的主要目的是使咏春拳练习者能有一个黏手对抗的对象,人体在面对对手时如何变化,在移动变化过程中如何保持正确有效的攻击姿势,从中寻找最佳打击方位。经过不断练习桩法,使习者技击技术标准、协调和娴熟。遂步促使练习者在实践中形成·由此可见,木人桩对于咏春拳来说是相当重要的独特练习训练器械,而木人桩可模拟人的变化亦是至关重要的。而传统木人桩只是模拟人的外型,没有模拟人的对抗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以模拟人体的手部关节摆动及其对抗作用力的训练桩。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模拟人体腰身运动及其对抗作用力的训练桩。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种训练桩,包括悬挂机构、桩身、桩手、桩脚及固定机构;所述桩身的一端连接有所述悬挂机构,所述桩身的另一端设有所述固定机构;所述桩身为圆筒形结构;所述桩脚固定在所述桩身上,并位于靠近固定机构90的一端;所述桩手包括第一桩手、第二桩手及第三桩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手、第二桩手、第三桩手分别穿过所述桩身上的孔,并分别通过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三弹簧固定在所述桩身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二桩手与所述第三桩手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桩手位于第二桩手与第三桩手形成的夹角的角平分线的正下方。优选地,所述第二桩手与所述第三桩手之间形成的夹角的角度为15°、20°、30°、40°、50° 或者 60°。优选地,所述第一桩手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为920mm ;所述第二桩手和所述第三桩手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为1200mm。优选地,所述桩脚形状类似于L型的结构。优选地,所述孔的尺寸比所述第一桩手、第二桩手及第三桩手的尺寸略大。优选地,所述悬挂机构通过第四弹簧与所述桩身连接;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底座、第五弹簧及多边形柱体;所述底座上依次安装有所述第五弹簧及所述多边形柱体;所述桩身的内表面上固定有圆片;所述圆片上设有多边形孔;所述圆片上的多边形孔的形状与所述多边形柱体横截面的形状对应;所述圆片上的多边形孔刚好容许所述多边形柱体穿过;所述固定机构的所述第五弹簧及所述多边形柱体置于所述桩身内;且所述多边形柱体穿过所述圆片的所述多边形孔。优选地,所述圆片的个数为一个以上的整数。优选地,所述圆片的个数为2个、3个或4个。优选地,所述多边形孔及所述多边形柱体横截面的形状为正多边形。优选地,所述多边形孔及所述多边形柱体横截面的形状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或六边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的训练桩可以模拟人体手部的关节摆动腰身运动及它们的对抗作用力。当训练者对桩手或桩身施加推、拉等作用力时,桩手或桩身受力发生移动,同时,由于弹簧的弹力,使得桩手或桩身产生对抗训练者·的反作用力,并最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的正视图,图中斜线阴影部分为透视区域。图2是图I中透视区域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的右视图,图中斜线阴影部分为透视区域。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训练桩100包括悬挂机构10、桩身30、桩手50、桩脚70及固定机构90。所述桩身30为圆筒形结构。桩身30的一端连接有悬挂机构10,该悬挂机构10用于将桩身30悬挂的墙壁或者屋顶等位置。桩身30的另一端设有固定机构90,固定机构90用于将桩身30固定在地面。桩脚70固定在桩身30上,并位于靠近固定机构90的一端,其形状类似于L型的结构。所述桩手50包括第一桩手51、第二桩手53及第三桩手55。所述第一桩手51、第二桩手53、第三桩手55分别穿过桩身30上的孔31、33、35,并分别通过第一弹簧61、第二弹簧63及第三弹簧65固定在桩身30的内表面上。孔31、33、35的尺寸分别比第一桩手51、第二桩手53及第三桩手55的尺寸大,使得桩手50受力时可以在各个方向上移动。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桩手53与所述第三桩手55位于同一平面,第二桩手53与第三桩手55形成的夹角的角度为15°、20°、30°、40°、50°或者60°,所述第一桩手51位于第二桩手53与第三桩手55形成的夹角的角平分线的正下方。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桩手51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为920mm ;所述第二桩手53和所述第三桩手55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为1200mm。所述桩手50用于模拟人体手部的关节摆动,当训练者对桩手50施加推、拉等作用力时,桩手50受力发生移动,同时,由于弹簧的弹力,使得桩手50产生对抗训练者的反作用力,并最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图1-3所示,在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悬挂机构10通过第四弹簧20与桩身30连接。所述固定机构90包括底座91、第五弹簧93及多边形柱体95。所述底座91用于固定在地面上,其上依次安装有第五弹簧93和多边形柱体95。所述桩身30的内表面上固定有圆片37。所述圆片37上设有多边形孔。所述圆片37上的多边形孔的形状与多边形柱体95横截面的形状对应,圆片37上的多边形孔刚好容许多边形柱体95穿过。所述固定机构90的所述第五弹簧93及所述多边形柱体95置于所述桩身30内;且所述多边形柱体95穿过所述圆片37的边形孔。该多边形孔及多边形柱体95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可能的多边形,更优选的为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可能的正多边形。固定在桩身30内表面上的圆片37的个数可以是一个以上的整数,优选2个、3个或4个。安装时,固定机构90固定在地面上,桩身30直接套住所述固定机构90,此时所述固定机构90的多边形柱体95正好穿过所述圆片37上的孔,并置于其中。当训练者对桩身30施加作用力时,桩身30受力发生移动,从而将力传递到第四弹簧20及第五弹簧93上,使其受力拉伸。同时,由于弹簧的回弹力,使得桩身30自动回复到原始状态,并产生对抗训练者的反作用力。此时,桩身30用于模拟人体腰部运动,即可左右旋转运动,也可以前后左右移动。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技术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 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权利要求1.一种训练桩(100),包括悬挂机构(10)、桩身(30)、桩手(50),桩脚(70)及固定机构(90);所述桩身(30)的一端连接有所述悬挂机构(10),所述桩身(30)的另一端设有所述固定机构(90);所述桩身(30)为圆筒形结构;所述桩脚(70)固定在所述桩身(30)上,并位于靠近固定机构(90)的一端;所述桩手(50)包括第一桩手(51)、第二桩手(53)及第三桩手(5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手(51)、第二桩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训练桩(100),包括悬挂机构(10)、桩身(30)、桩手(50)、桩脚(70)及固定机构(90);所述桩身(30)的一端连接有所述悬挂机构(10),所述桩身(30)的另一端设有所述固定机构(90);所述桩身(30)为圆筒形结构;所述桩脚(70)固定在所述桩身(30)上,并位于靠近固定机构(90)的一端;所述桩手(50)包括第一桩手(51)、第二桩手(53)及第三桩手(5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手(51)、第二桩手(53)、第三桩手(55)分别穿过所述桩身(30)上的孔(31、33、35),并分别通过第一弹簧(61)、第二弹簧(63)、第三弹簧(65)固定在所述桩身(30)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二桩手(53)与所述第三桩手(55)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桩手(51)位于第二桩手(53)与第三桩手(55)形成的夹角的角平分线的正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高雄胡旭奇
申请(专利权)人:黎高雄胡旭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