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垫及应用该减振垫的单相电机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69523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0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主要通过隔离电机切向振动来减弱机组噪声的减振垫及应用该减振垫的单相电机安装结构,所述减振垫的垫体包括位于中间的隔振段和分别位于隔振段两端的第一减振段和第二减振段,隔振段的内径>两个减振段的内径,隔振段的外圆周上设置有环形槽,环形槽的宽度≤隔振段的长度,所述单相电机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将减振垫和带安装孔的电机支脚固定到安装基础上的连接螺栓及其配套的紧固件,电机支脚的安装孔与减振垫上的环形槽卡接配合,减振垫的通孔与连接螺栓间隙配合,在紧固状态下,减振垫在其轴向具有可活动间隙δ,该安装结构可有效降低单相电机的各类振动,降低运行噪声,可在各类日用电器类产品上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振安装结构,尤其是一种日用电器电机的减振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日用电器中,单相异步电机使用是非常普及的,针对该类电机的振动及噪声的研究很多,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电机加工精度,定转子材料的批次性差异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单相异步电机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振动噪声问题,尤其是低频噪声仍然是行业内一大难题。单相电机的振动主要由轴向振动、径向振动及切向振动组成,轴向和径向振动较 大,切向振动较小。切向振动对电机本身而言是微乎其微的,但它主要是通过连接或固定的零部件向外传递振动,从而辐射二次噪声,而使用异步单相电动机的日用电器,多使用钣金薄壁零件作为电机支架或固定板,因此电机的切向振动很容易传递到与之相连的钣金件,甚至会引起钣金共振,辐射出强于电机数倍的噪声。目前,单相异步电机的安装主要有两种,水平安装和竖直安装,水平安装时为了保证运转的稳定性,多使用硬链接,竖直安装一般采用了减振措施,但仅在电机支脚增加一形状简单的橡胶垫,减振效果一般是很不理想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单相电机工作噪声仍然较大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主要通过隔离电机切向振动来减弱机组噪声的减振垫及应用该减振垫的单相电机安装结构。本专利技术首先为解决该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减振垫。减振垫,包括具有通孔的垫体,沿所述通孔的轴线方向,垫体包括位于中间的隔振段和分别位于隔振段两端的第一减振段和第二减振段,隔振段的内径>第一减振段的内径,隔振段的内径> 第二减振段的内径,隔振段的外圆周上设置有环形槽,环形槽的宽度<隔振段的长度。所述第一减振段的外径< 第二减振段的外径。第一减振段的内径=第二减振段的内径。以下为应用前述减振垫的单相电机安装结构的技术方案。单相电机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将减振垫和带安装孔的电机支脚固定到安装基础上的连接螺栓及其配套的紧固件,电机支脚的安装孔与减振垫上的环形槽卡接配合,减振垫的通孔与连接螺栓间隙配合,在紧固状态下,减振垫在其轴向具有可活动间隙δ。所述连接螺栓包括螺杆和螺杆一端的螺栓头,螺杆包括光杆段和螺纹段,螺栓头与安装基础固定连接,光杆段与螺纹段之间形成台阶面。所述单相电机为水平安装,所述可活动间隙δ的理论取值δ ’ =A-L-d=0. 2 O. 5mm,其中,A为螺栓头到台阶面的距离,d为安装基础上螺栓过孔的深度,L为减振垫的轴向长度。所述单相电机为水平安装,所述减振垫的材质为邵氏硬度在45 50度的丁基橡胶。所述单相电机为垂直安装,所述可活动间隙δ的理论取值δ ’ =A-L-d=0. 5 O. 7mm0所述单相电机为垂直安装,所述减振垫的材质为邵氏硬度在40 45度的丁基橡胶。所述连接螺栓的螺栓头与安装基础焊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具有特殊结构的减振垫及连接螺栓,并辅助控制橡胶垫的硬度及其与连接螺栓配合的间隙,可有效降低单相电机轴向振动、径向振动传递到安 装基础,并能够将电机的切向振动隔离,大幅度的降低了具有单相电机的机组的振动和噪声,提高了机组声音品质,可在各类日用电器类产品上应用。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中减振垫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连接螺栓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单相电机安装结构的主视图。图5是实施例中应用传统安装结构的噪声频谱图。图6是实施例中应用本专利技术安装结构的噪声频谱图。图中标记为,I-连接螺栓,2-安装基础,3-减振垫,4-电机支脚,5-平垫片,6-弹性垫片,7-螺母,11-螺栓头,12-螺杆,13-台阶面,14-凸包,121-光杆段,122-螺杆段,30-通孔,31-第一减振段,32-隔振段,33-第二减振段,34-环形槽,40-安装孔,Dl-第一减振段的外径,Φ I-第一减振段的内径,D2-环形槽位置隔振段的外径,Φ2-隔振段的内径,D3-第二减振段的外径,Φ 3-第二减振段的内径,A-光杆段的长度,δ-间隙,L-减振垫的轴向长度,d-安装基础厚度。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单相电机安装结构中,电机的振动是通过电机支脚4传递到连接螺栓I上,从而传递到安装基础2上,引起安装基础2的振动,辐射出二次噪声。如图I、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减振垫包括具有通孔30的垫体,沿所述通孔30的轴线方向,垫体包括位于中间的隔振段32和分别位于隔振段32两端的第一减振段31和第二减振段33,隔振段32的内径Φ2>第一减振段31的内径Φ1,隔振段32的内径Φ2>第二减振段33的内径Φ3,隔振段32的外圆周上设置有环形槽34,环形槽34的宽度 < 隔振段32的长度,其相应结构的功能和作用将在后面介绍的单相电机安装结构中作解释和说明。如图I、图2、图3和图4所示,应用前述减振垫的本专利技术的单相电机安装结构包括用于将减振垫3和带安装孔40的电机支脚4,固定到安装基础2上的连接螺栓I及其配套的紧固件,电机支脚4的安装孔40与减振垫3上的环形槽34卡接配合,减振垫3的通孔30与连接螺栓I间隙配合,在紧固状态下,减振垫3在其轴向具有可活动间隙δ。由图4可见,本专利技术的减振垫3的通孔30是两端小而中间大的变径结构,该减振垫3结构关键在于Φ2>Φ1且Φ2> Φ 3,装配时,先将电机支脚4卡入减振垫3上的环形槽34,环形槽34用于对电机支脚4定位,该卡入部位处也是减振垫3的径向最薄位置,此处减振垫3与连接螺栓I之间的间隙比上、下部位的对应间隙大一些。当电机带动负载旋转时,将产生切向扭矩,因环形槽34的宽度<隔振段32的长度,确保减振垫3与连接螺栓I首先接触的部位是上、下部位,电机支脚4上的振动不能直接从减振垫3最薄位置传递到连接螺栓1,故而将减振垫中段称为“隔振段”,振动只能通过上下部位传递,振动在由减振垫3传递时,由于减振垫3阻尼大,振动能量在传递时大部分被转化成热能消耗掉,故而将减振垫上段、下段称为“减振段”,由图4可见,“减振段”将电机的轴向振动和径向振动传递到安装基础2的能量大幅度减弱;在紧固状态下,减振垫3在其轴向具有可活动间隙δ,减振垫3具有一定的活动度,电机的切向振动在传递过程中被具有一定自由度的减振垫3切断,从而降低了具有单相电机的机组的振动和噪声,提高了机组声音品质。··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电机的振动传递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解决了通常作为安装基础的钣金件与电机连接后因为振动辐射出二次噪声的问题。从电机的稳固安装和降噪需求平衡的角度讲,可活动间隙δ应在大于O的前提下尽量小。通常设计中,螺栓的螺杆的光杆直径是不变的,为平衡电机带动负载旋转时的切向扭矩,推荐第一减振段31的内径Φ1 =第二减振段33的内径Φ 3,即在卡入电机支脚4的环形槽34的上、下部位,减振垫3与连接螺栓I之间的间隙相等,装配好后,电机支脚4卡入部位处减振垫3与连接螺栓I之间的间隙较上下部间隙大O. 5 O. 75mm。优选所述第一减振段31的外径Dl <第二减振段33的外径D3,从而便于从第一减振段31 —端将电机支脚4卡入,装配时,将第一减振段31 —端设置在距螺母7更近的一侧。为确保紧固时能够形成所述的可活动间隙δ,具体地,如图4所示,所述连接螺栓I包括螺杆12和螺杆12 —端的螺栓头11,螺杆12包括光杆段1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减振垫,包括具有通孔(30)的垫体,其特征是:沿所述通孔(30)的轴线方向,垫体包括位于中间的隔振段(32)和分别位于隔振段(32)两端的第一减振段(31)和第二减振段(33),隔振段(32)的内径(φ2)>第一减振段(31)的内径(φ1),隔振段(32)的内径(φ2)>第二减振段(33)的内径(φ3),隔振段(32)的外圆周上设置有环形槽(34),环形槽(34)的宽度≤隔振段(32)的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鹏云张晟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