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单元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35739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0 1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减轻驱动镜部件时的负荷。提供一种镜单元及摄像装置。该镜单元具有:可动镜,在观察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往返转动;可动镜驱动部,通过驱动力源的驱动力积蓄作用力,通过释放所积蓄的作用力,使可动镜从观察位置及退避位置的一方向另一方转动;附属驱动部,通过驱动力源的驱动力积蓄作用力,通过释放所积蓄的作用力驱动和可动镜不同的被驱动部;和联动部,使可动镜驱动部及附属驱动部联动,在可动镜驱动部释放作用力的期间使附属驱动部积蓄作用力,在可动镜驱动部积蓄作用力的期间使附属驱动部释放作用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镜单元及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存在下述驱动机构在对往返转动的可动镜施力的施力部件中积蓄作用力,并在驱动可动镜时释放作用力,而提高转动速度(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5-13476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为了对抗施力部件而积蓄作为驱动力的能量,不得不使用输出较大的驱动力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镜单元,其具有可动镜,在观察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往返转动;可动镜驱动部,通过驱动力源的驱动力积蓄作用力,通过释放所积蓄的作用力,使可动镜从观察位置及退避位置的一方向另一方转动;附属驱动部,通过驱动力源的驱动力积蓄作用力,通过释放所积蓄的作用力驱动和可动镜不同的被驱动部;和联动部,使可动镜驱动部及附属驱动部联动,在可动镜驱动部释放作用力的期间使附属驱动部积蓄作用力,在可动镜驱动部积蓄作用力的期间使附属驱动部释放作用力。并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式,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其具有上述镜单元;遮光壁,包围可动镜的周围,限制向可动镜的入射光;遮光板,在使设于遮光壁上的开口与外部连通的开放位置、和关闭开口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对焦传感器,配置在遮光壁的外侧,当遮光板向开放位直移动时,在开口中向可动镜露出;和摄像部,拍摄入射到镜单兀的像光。进一步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其具有上述镜单元;和摄像部,拍摄入射到镜单元的像光。上述专利技术的概要并未列举本专利技术的所有必要特征。这些特征组的子组合也可成为专利技术。附图说明图I是单镜头反光相机100的截面图。图2是镜单元401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3是镜单元401的部分立体图。图4是遮光板312周边的立体图。图5是说明驱动部400的动作的图。图6是从轮系450的另一面表示驱动部400的动作的图。图7是说明驱动部400的动作的图。图8是从轮系450的另一面表示驱动部400的动作的图。图9是说明驱动部400的动作的图。图10是从轮系450的另一面表示驱动部400的动作的图。图11是表示凸轮旋转角度和凸轮扭矩的关系的图表。图12是镜单元402的部分立体图。图13是镜单元402的部分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说明 本专利技术,但以下实施方式不用于限定权利要求范围涉及的专利技术。并且,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的所有组合不一定是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手段所必须的。图I是单镜头反光相机100的示意截面图。单镜头反光相机100包括镜头单元200及相机机身300。此外,以下述记载中,在单镜头反光相机100中,将对相机机身300安装镜头单元200的一侧称为“前”。并且,在相机机身300中,将安装镜头单元200的一侧的相反侧称为U CT,,厄 ο镜头单元200具有固定筒210、透镜220、230、240、镜筒CPU250和镜头侧固定架部260。在固定筒210的后端设置镜头侧固定架部260。镜头侧固定架部260通过与配置在相机机身300的前面的机身侧固定架部360嵌合,而将镜头单元200结合到相机机身300。镜头侧固定架部260及机身侧固定架部360的结合可通过预先确定的操作解除。因此,只要具有同样规格的镜头侧固定架部260,就可将其他镜头单元200安装到相机机身300。多个透镜220、230、240在固定筒210的内侧沿着光轴X排列,而形成光学系统。透镜220、230、240的一部分或全部沿着光轴X移动。从而,光学系统的焦距及焦点位置变化。镜筒CPU250进行镜头单元200的控制,并且承担与相机机身300的主体CPU322的通信。这样一来,安装到相机机身300的镜头单元200与相机机身300联动。在相机机身300中,夹着机身侧固定架部360而在镜头单元200的后方配置镜单元401。镜单元401包括主镜保持框381及主镜382。主镜保持框381保持主镜382的同时,通过主镜转动轴383在后端侧被轴支撑。主镜保持框381向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与定位销384抵接时,主镜382被定位在观察位置上。位于观察位置的主镜382对通过镜单元200的光学系统入射的像光的光轴X斜向横切。并且,镜单元401还包括副镜保持框385及副镜386。副镜保持框385保持副镜386的同时,通过副镜转动轴387从主镜保持框381被轴支撑。这样一来,副镜386相对主镜保持框381转动。主镜保持框381转动时,副镜386及副镜保持框385与主镜保持框381 —起转动,同时相对于主镜保持框381转动。入射到位于观察位置的主镜382的像光的一部分,透过在主镜382的一部分形成的半反射镜区域,而入射到位于观察位置的副镜386。入射到副镜386的像光朝向对焦光学系统390反射,通过配置在镜单元401下方的对焦光学系统390而入射到对焦位置传感器392。对焦位置传感器392检测镜头单元200的光学系统中的散焦量,并通知主体CPU322。主体CPU322与镜筒CPU250通信,并以消除所检测到的散焦量的方式使透镜220、230,240的任意一个移动。这样一来,镜头单元200成为可在摄像元件370的摄像面上形成通过像光形成的被摄体像的状态。主镜382及副镜386的周围由上方的聚焦屏346、后方的焦平面快门310及下方的遮光壁380包围。并且,相对于图I的纸面在眼前侧及里侧,遮光壁380包围主镜382及副镜 386。这样一来,对主镜382及副镜386的入射光束被限制为通过机身侧固定架部360入射的像光。遮光壁380的内面进行了防反射处理,防止在镜单元401内产生的散射光导致在摄影图像中产生光斑等。进一步,在遮光壁380的底面配置遮光板312。遮光板312的前边缘由遮光板转动轴313可转动地轴支撑。如图中实线所示,遮光板312立起而打开遮光壁380的开口 379时,对焦光学系统390的入射端向副镜386露出。并且,如图中虚线所示,遮光板312倒下而变为水平时,遮光板312关闭开口 379,从副镜386遮蔽对焦光学系统390。·位于观察位置的主镜382将入射的像光的大多数朝向聚焦屏346反射。聚焦屏346配置在与摄像元件370的摄像面光学共轭的位置上,使镜头单元200的光学系统自像光形成的像可视化。从主镜382侧观察,在聚焦屏346的进一步上方配置五棱镜344。在五棱镜344的后方配置取景器光学系统342。取景器光学系统342的后端在相机机身300的背面作为取景器340露出。结到聚焦屏346的被摄体像通过五棱镜344及取景器光学系统342从取景器340被观察。通过了五棱镜344的被摄体像从取景器340被观察为正立正像。并且,从五棱镜344射出的被摄体光束的一部分由配置在取景器光学系统342上方的测光传感器350受光。测光传感器350检测出入射光束的亮度、颜色分布等。在镜单元401的后方依次配置焦平面快门310、光学滤波器372、及摄像元件370。焦平面快门310具有独立开关的前幕及后幕。光学滤波器372配置在摄像元件370的正前方,从入射到摄像元件370的像光去除可视频带以外的成分。并且,光学滤波器372保护摄像元件370的表面。进一步,光学滤波器372作为低通滤波器而降低像光的空间频率。这样一来,可抑制具有超过摄像元件370的奈奎斯特(Nyquist)频率的空间频率的像光入射到摄像元件370时产生的网纹干扰。配置在光学滤波器372背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镜单元,具有:可动镜,在观察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往返转动;可动镜驱动部,通过驱动力源的驱动力积蓄作用力,通过释放所积蓄的作用力,使上述可动镜从上述观察位置及上述退避位置的一方向另一方转动;附属驱动部,通过上述驱动力源的驱动力积蓄作用力,通过释放所积蓄的作用力驱动和上述可动镜不同的被驱动部;和联动部,使上述可动镜驱动部及上述附属驱动部联动,在上述可动镜驱动部释放作用力的期间使上述附属驱动部积蓄作用力,在上述可动镜驱动部积蓄作用力的期间使上述附属驱动部释放作用力。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市川芳树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