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宜干旱少雨多风沙地区农村宅院的构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28730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08: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新农村宅院规划与建设领域,一种适宜干旱少雨多风沙地区农村宅院构成,即在所述地区建设宅院的范围内宅院的分类、各类宅院的具体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宅院包括生活区和杂务区两大区域,以及作为院路的交通区,生活区包括住房和晾晒场所,杂务区包括附属用房和休闲种植园;所述宅院分为A型宅院、B型宅院和C型宅院,且各有两种变型,所述住房分为D户型住房和E户型住房,且各有三种变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指导新农村建设合理有序地开展,确定一定时期内新农村的建设规模,确定新农村规划建设具体方案,有利于对新农村建设进行长期的控制与引导,兼顾了弹性实施与刚性原则的统一。(*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新农村住宅规划与建设领域,尤其涉及适于干旱少雨多风沙地区农村住宅的构成,例如适宜我国南疆地区居民生活习惯,指导该地区新农村宅院建设。
技术介绍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i^一个五年规划”,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提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正愈来愈受到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全国各地也在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地域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如何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调整城乡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实现“城市一乡村”的和谐发展,是新农村建设所面 临的重大课题。农村住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主要研究对象,农村住宅不仅事关农民的居住,也是其生活和劳作的场所,更是农民的养老保障,因此农村住宅的设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保证农村住宅既能满足农民现代生活和劳作的需求,同时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各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地理气候、自然环境迥然不同,因此新农村的住宅建设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目前尚无适于干旱少雨多风沙地区的农村住宅的配套结构面世,比如类似的新疆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就缺乏相应指导性的成套建设技术方案可供选择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于干旱少雨多风沙地区,在某一具体建设新农村的范围内宅院的构成,即提供一种在宅院的分类类型、所属类型中宅院的内部构成。本技术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适宜干旱少雨多风沙地区农村宅院的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宅院包括生活区和杂务区两大区域,以及作为院路的交通区,生活区包括住房和晾晒场所,杂务区包括附属用房和休闲种植园;所述宅院的院门是单户宅院的主入口,宅院的院墙界定宅院范围,宅院的院路沟通各个功能区;所述宅院包括A型宅院、B型宅院和C型宅院,且各类型中又分别有两种变型,其中A型宅院的构成生活区置于宅院基地北侧,杂务区置于宅院基地南侧,附属用房位于住房南侧。住房紧靠北侧和西侧院墙布置,其主要朝向与北侧院墙平行;附属用房的长边与南侧院墙平行;住房与附属用房之间的区域从北至南依次布置晾晒场所和休闲种植园,休闲种植园位于生活区和杂物区之间。该类型宅院的最大特征在于附属用房和住房分别紧靠南北两侧墙体,中间形成完整的开敞空间布置休闲种植园和晾晒场所,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宅院的景观环境,形成强烈的空间围合感;此外,住房紧靠北侧墙体,可以避免形成北侧太阳照射阴影区,使得宅院的开敞空间全置于南侧,有效避免冬季北风对于宅院环境的干扰,增加了南侧采光面,有利于形成舒适怡人的居住环境。B型宅院的构成生活区置于宅院的北侧,杂物区置于宅院的南侧,附属用房位于住房南侧;住房位于宅院的中部,其主要朝向与宅院南侧院墙平行;附属用房紧靠西侧和南侧院墙,其主要朝向与南侧院墙平行;晾晒场所位于住房的北侧;休闲种植园位于住房和附属住用房之间。该类型宅院的最大特征在于住房将宅院空间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在功能上分开布置一个是北侧的晾晒场所,一个是南侧附属用房和住房之间的休闲种植园。北侧 的晾晒场所以硬质铺地为主,也可兼具休闲交流,为农户提供较好的室外活动空间;南侧的休闲种植园以种植果林为主,尽量减少硬质铺地,可以减少夏季的热辐射;附属用房结合休闲种植园布置,可以方便农户劳作,这样形成北侧休闲生活区和南侧种植劳作区互相分离,避免相互之间干扰,使得院落布局清晰,维持了传统型,又满足了当代农民的各种生活及农务要求。C型宅院的构成生活区置于宅院基地的南侧,杂务区置于宅院基地的北侧,附属用房位于住房北侧。住房位于宅院中部,其主要朝向与宅院南侧墙体平行;附属用房位于宅院北侧,紧靠西侧和北侧墙体,其主要朝向与北侧院墙平行;附属用房和住房之间布置休闲种植园;晾晒场所位于住房南侧,紧靠宅院南侧墙体。该类型宅院的最大特征在于休闲种植园紧密结合附属用房和住房设置,是一个围合感非常强的院落空间;c型宅院在兼具B型宅院优点的基础上,与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休闲种植园置于北侧,开敞的晾晒场所置于南侧,这样两种院落布置可以满足不同作物晾晒的需求,例如在新疆地区有些果物需要阴干,则可采用B型宅院,而有些果物则需要晒干,则可采用C型宅院。C型宅院还可以满足对日照要求较高的农户使用,南侧以硬质铺地为主的晾晒场所可自行布局,可拓展的空间较大。宅院沿入户路两侧线性布置展开,本技术分别在宅院基本布局不变的前提下,对每种宅院类型设置了南北向入口,如下当宅院的主入口朝南,分别为A-Ol型宅院、B-Ol型宅院和C-Ol型宅院;当宅院的主入口朝北,分别为A-02型宅院、B-02型宅院和C-02型宅院;各宅院间可按以下条件进行组合配置①宅院沿社区支路两侧并列布置,入户路以南设置A-02、B-02、C_02型宅院;入户路以北设置A-01、B-0UC-01型宅院,宅院大门正对入户路;②道路以方格路网布置时,每个小地块内宅院沿支路连续设置不超过9组;③尽端路沿线设置宅院,宅院组合不超过6组;④因整体布局限制,路网间距较大时,在连续的宅院之间选取一块作为健身活动场地的宅院基地。宅院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I)根据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以及现代农民的生活特征,宅院的设计要满足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的需求,因此在宅院设计中需合理安排生活空间与劳务空间的关系,形成居住一劳作一体化的新型宅院布局。2)根据当地的干旱少雨多风沙的气候特征,住房的布置尽量避免形成北侧阴影区,遮挡强烈的北风,以免在冬季形成恶劣的生活环境;同时还要考虑遮挡风沙,避免对室内环境的侵害。3)新农村建设要体现生态的原则,本技术所述的宅院都将附属用房与种植区紧密结合,在附属用房内集中布置牲畜棚、沼气池、旱厕,这样可以将大量的禽畜粪尿直接排入沼气池内发酵,发酵后产生可燃沼气,出料即为肥料,用于种植灌溉。这种布置方式可以形成“废物利用一产气一积肥一种植养殖”同步进行的循环式的能源生态综合体。4)对相邻宅院干扰最小的原则。由于本技术宅院为基本组合单位,一个宅院即为一户,宅院的组合以东西向拼接为主,因此宅院内的建筑主要朝向须面向宅院内部,主要和南、北侧墙体平行,尽量避免平行于东侧或西侧墙体,这样可以减少对相邻宅院的干扰,也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宅院内部的私密性。 5)宅院布置应简洁清晰,方便宅院之间的组合,形成新农村社区。6)宅院布局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基础之上,应充分考虑农民需求多元化的诉求,避免统一模式形成呆板的新农村景观。住房是宅院中的主要建筑,根据干旱少雨多风沙地区的气候特征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在住房的户型设计上增加了南侧的半户外空间-凉棚,可以有效阻隔风沙对室内环境的侵害,同时形成半户外活动空间。在干旱多风沙的新农村地区,凉棚可用于攀缘植物的栽植,有利于庭院的环境营造;凉棚下的半户外活动空间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并为开展部分劳作活动提供了舒适空间;此外始终处于户型南向的凉棚可以有效阻挡阳光的直射,有利于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所述住房分为D户型住房和E户型住房,其中D户型住房的构成南北向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宜干旱少雨多风沙地区农村宅院的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宅院包括生活区和杂务区两大区域,以及作为院路的交通区,生活区包括住房和晾晒场所,杂务区包括附属用房和休闲种植园;所述宅院的院门是单户宅院的主入口,宅院的院墙界定宅院范围,宅院的院路沟通各个功能区;所述宅院包括A型宅院、B型宅院和C型宅院,且各类型中又分别有两种变型,其中:A型宅院的构成:生活区置于宅院基地北侧,杂务区置于宅院基地南侧,附属用房位于住房南侧,住房紧靠北侧和西侧院墙布置,其主要朝向与北侧院墙平行;附属用房的长边与南侧院墙平行;住房与附属用房之间的区域从北至南依次布置晾晒场所和休闲种植园,休闲种植园位于生活区和杂物区之间;B型宅院的构成:生活区置于宅院的北侧,杂物区置于宅院的南侧,附属用房位于住房南侧;住房位于宅院的中部,其主要朝向与宅院南侧院墙平行;附属用房紧靠西侧和南侧院墙,其主要朝向与南侧院墙平行;晾晒场所位于住房的北侧;休闲种植园位于住房和附属用房之间;C型宅院的构成:生活区置于宅院基地的南侧,杂务区置于宅院基地的北侧,附属用房位于住房北侧,住房位于宅院中部,其主要朝向与宅院南侧墙体平行;附属用房位于宅院北侧,紧靠西侧和北侧墙体,其主要朝向与北侧院墙平行;附属用房和住房之间布置休闲种植园;晾晒场所位于住房南侧,紧靠宅院南侧墙体;当宅院的主入口朝南,分别为A?01型宅院、B?01型宅院和C?01型宅院;当宅院的主入口朝北,分别为A?02型宅院、B?02型宅院和C?02型宅院;所述宅院中的住房分为D户型住房和E户型住房,其中:D户型住房:南北向长3.6米,东西向长1.1米和南北向长8.1米,东西向长3.5米的两个矩形室内空间并列构成呈L型;凉棚空间为南北向长4.2米,东西向长11.4米的矩形;?E户型住房:南北向长5.7米,东西向长3.9米和南北向长3.9米,东西向长12.3米的两个矩形室内空间并列构成呈一型;凉棚空间为南北向长1.8米,东西向长12.3米的矩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阎树鑫林峻宁何强董衡苹邵蓓杨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