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汤剂,其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作而成的:蒲公英15g、连翘15g、荆芥12g、防风12g、蝉蜕12g、紫苏叶12g、栀子15g、黄连12g、酒黄芩12g、生大黄6g、川穹9g、白芷12g、桔梗9g、升麻6g、甘草3g、茯苓15g、薏苡仁30g、牡丹皮20g、生地12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浮萍15g、泽泻15g。本发明专利技术汤剂选取的各中药原料经辨证配伍,能有效地发挥出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功效,以达到治愈痤疮的目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汤剂。
技术介绍
中医称痤疮为粉刺,是一种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以粉刺、胞疮为主。本病好发于年轻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及环境污染的加重,该病的发病率比较高,而且影响美容,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虽然目前西医有很多的治疗药物,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汤剂。 其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汤剂,其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作而成的蒲公英15g、连翘15g、荆芥12g、防风12g、蝉蜕12g、紫苏叶12g、桅子15g、黄连12g、酒黄芩12g、生大黄6g、川穹9g、白芷12g、桔梗9g、升麻6g、甘草3g、茯苓15g、薏苡仁30g、牡丹皮20g、生地12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浮萍15g、泽湾15g。上述中药汤剂可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将上述重量份的中药原料放入煎药器具内,加入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洁净水,加水量以超过液面2 3cm为宜;入煎前将上述中药原料浸泡半小时,使其充分湿润,以利药汁充分煎出;然后用武(猛)火煮沸,再改用文(微)火煎熬。当煎熬15分钟左右,即每剂煎成180-200毫升药汁时停止,滤去药渣,取药汁即成。本专利技术的药理及效果如下痤疮的形成一般与内分泌失调、雄激素分泌旺盛有关,皮脂腺分泌旺盛,易成为痤疮杆菌、毛囊虫、满虫等的营养环境而发生感染。祖国医学对此早有论述,《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记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鼓,郁乃痤。”《诸病源候论 面龅候》中记载“面胞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龅,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外科正宗 肺风粉刺酒齄鼻》中记载“肺风、粉刺、酒齄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外科启玄》中记载“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中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黄帝内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汗出见湿乃生痤痱。”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疮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宜内服枇杷清肺膏,外敷颠倒散。”并且面部以肺脾胃经分布为主,痤疮的发生除与肺胃湿热毒邪互结有关外,根本原因还在于先天肾阴不足,肾阴阳平衡失调,天癸相火过旺,肾阴不足,肺胃之阴得不到补充和滋养,以致肺胃阴虚血热,上熏头面,发为痤疮,故出现面部的粉刺、胞疮,并且红、肿、痛或痒。本专利技术选取的各中药原料中蒲公英、连翘、荆芥、防风、蝉蜕、白芷等用以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桅子、黄连、酒黄芩、生大黄用以清热化湿通大便;上述两类药都有杀菌的作用;茯苓、薏苡仁、泽泻、浮萍等用以淡渗利湿健脾;生地、牡丹皮、川穹用以凉血活血通络,且有调节下丘脑肾上腺轴的作用,因而抑制肾上腺分泌;女贞子、旱莲草用以补益肾阴,并且有促进雌激素的分泌作用。上述中药经辨证配伍,能有效地发挥出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功效,以达到治愈痤疮的目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临床资料选取2008. 01—2012. 06就诊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中医科门诊痤疮患者208例,随机分成两个组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104例,治疗组104例;对照组常规应用维A酸类、抗生素、雌性激素类、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本专利技术汤剂治疗。服用方法每日一剂,每剂先后煎三遍,前两遍煎成的汤汁合并后分早、晚两次服用,第三遍煎成的汤汁用以熏洗面部,熏洗时温度应适宜,避免烫伤。 禁忌事项服药期间禁忌辛辣厚味及烟酒。疗效标准具体疗效分以下三级治愈一痤疮症状全部消失;好转一痤疮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用药二周后,痤疮症状毫无消失。临床疗效组别例数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无效例数有效率治疗组104 62 32 10 90. 4%对照组104 50 24 30 71. 2%统计学方法以SPSS10. O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数据以均值土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O.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 O. 05,有统计学差别。治疗组的治愈率、好转率以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本专利技术汤剂来治疗痤疮疗效显著,值得更进一步临床推广。典型病例病例I肖某,男,23岁,反复发作面部痤疮2年,加重I周来诊,近2年来曾服用维胺酸等药,病情时轻时重。刻下见面部散在痔疮,以两侧为主,红肿明显,顶端白色脓胞,伴疼痛略瘙痒,略烦躁,大便略干,舌红苔薄腻略黄,脉沉弦,尺脉略弱。辨证湿热毒邪壅结,脉络不畅。治则清热解毒化湿补肾活血止痒。方药本专利技术药剂,每付药煎三遍,前两遍混合后分早、晚服,第三遍煎好后熏洗面部,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同时嘱患者忌食辛辣厚味及烟酒,保持面部清洁。服用一周后,面部痤疮红肿、疼痛、瘙痒均减轻,部分消失,效不更方,继服一周后,面部痤疮大部分消失,嘱患者再服二周巩固疗效。病例2李某,女,25岁,反复发作面部痤疮I年,加重I月来诊,近I年来本地居住后,经前出现面部痤疮,曾外用多种药物(具体不详),无明显效果,近I月加重。刻下见面部散在痔疮,以下颌部及鼻翼两侧为著,红肿明显,顶端白色脓胞,伴疼痛略瘙痒,略烦躁,口略干,大小便无异常,舌红苔薄腻略黄,脉沉弦,尺脉略弱。辨证湿热毒邪壅结,脉络不畅。治则清热解毒化湿补肾活血止痒。方药清热解毒化湿补肾汤。每付药煎三遍,前两遍混合后分早、晚服,第三遍煎好后熏洗面部,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同时嘱患者忌食辛辣厚味,清水洗脸,停用一切化妆品,保持面部清洁。服用一周后,面部痤疮红肿、疼痛、瘙痒均减轻,仍口干,上方加乌梅15g以生津;服用一周后,痤疮基本消失,患者不愿意继续服汤剂。嘱患者下月月经前半月开始服用本专利技术汤剂;连续三个周期后未再复发。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汤剂,其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作而成的蒲公英15g、连翘15g、荆芥12g、防风12g、蝉蜕12g、紫苏叶12g、桅子15g、黄连12g、酒黄芩12g、生大黄6g、川穹9g、白芷12g、桔梗9g、升麻6g、甘草3g、茯苓15g、薏苡仁30g、牡丹皮20g、生地12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浮萍15g、泽湾15g。上述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如下将上述重量份的中药原料放入煎药器具内,加入 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洁净水,加水量以超过液面2 3cm为宜;入煎前将上述中药原料浸泡半小时,使其充分湿润,以利药汁充分煎出;然后用武(猛)火煮沸,再改用文(微)火煎熬。当煎熬15分钟左右,即每剂煎成180-200毫升药汁时停止,滤去药渣,取药汁即成。权利要求1.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汤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作而成的蒲公英15g、连翘15g、荆芥12g、防风12g、蝉蜕12g、紫苏叶12g、桅子15g、黄连12g、酒黄芩12g、生大黄6g、川穹9g、白芷12g、桔梗9g、升麻6g、甘草3g、茯苓15g、薏苡仁30g、牡丹皮20g、生地12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浮萍15g、泽湾15g。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汤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作而成的:蒲公英15g、连翘15g、荆芥12g、防风12g、蝉蜕12g、紫苏叶12g、栀子15g、黄连12g、酒黄芩12g、生大黄6g、川穹9g、白芷12g、桔梗9g、升麻6g、甘草3g、茯苓15g、薏苡仁30g、牡丹皮20g、生地12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浮萍15g、泽泻15g。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娟,谢春红,武美英,
申请(专利权)人:刘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