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开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99270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15: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动开瓶器,包括壳体、电机、开瓶酒塞套、螺旋钩和控制开关组件,该开瓶酒塞套可沿壳体的轴线方向上下移动,控制开关组件连接电机并控制电机的启动、停止和正反转,该电机通过齿轮减速箱组件连接螺旋钩并驱动螺旋钩转动;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内壳,该外壳可滑动地设在内壳外;所述控制开关组件包括拔塞开关和退塞开关,该拔塞开关和退塞开关的动触点均形成于一V字形结构的开关弹片两端,拔塞开关的动触点是由外壳下压触动,退塞开关的动触点是由退塞按键触动,籍此,使用时只需用手握住壳体的外壳向下压,就能自动启动电机开始工作,酒瓶塞开启到位后,按下退塞按键就可以退出酒瓶塞,操作简单,使用安全可靠并且省力。(*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开瓶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电动开瓶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动开瓶器一般包括设有开口的外壳体、电机、开瓶酒塞套、螺旋钻和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含电源、控制开关组件及导线,电机与开瓶酒塞套及螺旋钻连接,开瓶酒塞套可以沿壳体的轴线方向上下移动,螺旋钻固定在壳体内并可以转动,电机由控制电路控制启动或关闭,并通过减速机减速后驱动螺旋钻转动及开瓶时带动开瓶酒塞套上、下移动。目前,电动开瓶器的控制开关组件一般都是两个,即设在壳体上的开瓶按键和退塞按键,使用时按下开瓶按键电机开始工作,螺旋钻正向转动旋入酒瓶塞,酒瓶塞在螺旋钻拉动下被拔出并穿过开瓶酒塞套后,触动限位开关按键停止电机,然后按下退塞按键退出 酒瓶塞。其结构较固定,操作者开瓶时要同时用单手做三件事情持续按下开瓶按键、握紧外壳体防止转动、向下对外壳体保持一定的压力(为了使得螺旋钩能旋入酒瓶塞)。然而这种现有的电动开瓶器由于设计结构的缺陷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缺点一、使用不够方便,初次使用的人一般很难顺利操作;二、使用时不够安全,由于结构限制,开瓶按键通常在开瓶器的偏上部位,用户操作时,很难保证开瓶器与酒瓶处于同一条轴线上,可能导致开瓶过程中挤爆酒瓶,产生危险;三、非操作状态下产品对人体不够安全,使用者拿起开瓶器,按下开瓶按键螺旋钩就能转动,螺旋钩为外露零件,尖端非常锋利,此时若使用者另一只手不小心触碰螺旋钩,很容易导致手指受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开瓶器,其操作简单,使用安全可靠并且省力,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开瓶器,包括壳体、电机、开瓶酒塞套、螺旋钩、限位开关和控制开关组件,该开瓶酒塞套可沿壳体的轴线方向上下移动地安装在壳体内,控制开关组件连接电机并控制电机的启动、停止和正反转,该电机连接螺旋钩,驱动螺旋钩转动,所述壳体包括活动外壳和内壳,该活动外壳可滑动地设在内壳外,且针对活动外壳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控制开关组件包括拔塞开关和退塞开关,该拔塞开关包括第一动触点和第一静触点,该退塞开关包括第二动触点和第二静触点,且该第一动触点和第二动触点均形成于一 V字形结构的开关弹片两端;针对该第一动触点,所述外壳内壁面对应设有触动部,当按压外壳使之相对内壳滑动,复位弹簧压缩,该触动部下压触动第一动触点压在第一静触点上,拔塞开关接通;并且,针对该第二动触点配设有一退塞按键,该退塞按键与第二动触片相对应地嵌装在内壳上且露出外壳外,当按压开关按键触动第二动触点压在第二静触点上,退塞开关接通的同时第一动触片与第一静触片脱离,拔塞开关断开。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活动外壳的下端设有固定外壳,该活动外壳和固定外壳之间保持有活动间距,当按压活动外壳相对内壳向下滑动时,该活动外壳与固定外壳抵接,活动外壳受固定外壳限制而停止滑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活动外壳和固定外壳之间的活动间距上安装有限位肋骨>J-U装直。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壳包括可拆分的前壳和后壳,该前壳和后壳相互扣合或通过螺丝拧紧后安装在活动外壳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活动外壳为塑胶电镀拉丝件,所述开关弹片为金属件,于该开关弹片上叠合有利用塑胶材料制成的开关压片,且该开关压片也为V字形结构,前述触动部或退塞按键下压触动该开关压片,由开关压片触动开关弹片动作。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触动部为触动凸肋,该触动凸肋的下端倾斜向上形成导引斜面。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开关还包括控制线路板,该控制线路板安装在内壳内侧并与电机连接,前述第一静触点和第二静触点间距固定在该控制线路板上,且前述开关压片和开关弹片的中部枢接在该控制线路板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退塞按键通过一按键支架安装在内壳上,针对该按键支架,所述内壳开设有滑槽孔,该按键支架嵌装在该滑槽孔中,所述退塞按键安装在按键支架上,并且所述活动外壳设有一穿孔,该退塞按键的头端从穿孔露出外壳外。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开关包括第三动触点和第三静触点,其中,前述电机下方安装有齿轮减速箱组件,该第三静触点固定在内壳的内壁面上,而第三动触点安装在一位于齿轮减速箱组件及开瓶酒塞套之间的限位组件上,该限位组件上端与齿轮减速箱组件之间设有复位弹簧,第三动触点与第三静触点脱离或连接控制拔塞电源自动断开或自动接通。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将壳体设置成活动外壳和内壳两部分,并使活动外壳可相对内壳滑动,与之配合的,将拔塞开关和退塞开关的动触点巧妙地设置在同一 V字形的开关弹片上,利用外壳下压触动拔塞开关以及利用退塞按键触动退塞开关;籍此,使用时只需用手握住壳体的外壳向下压,就能自动启动电机开始工作,酒瓶塞开启到位后,按下退塞按键就可以退出酒瓶塞。本技术的优点是一、操作简单,开瓶时只需要一只手握紧壳体向下压就可以进行开瓶动作,另一只手可以扶稳酒瓶,避免传统开瓶器需长按开关带来的操作不便;二、使用安全、可靠、省力,握住外壳下压即可正常开瓶,使用者可以选择任何令自己感觉舒服的方式开瓶,很容易保证开瓶器与酒瓶之间在同一条轴线上,不会产生挤爆酒瓶的现象,且开瓶器与酒瓶之间在同一条轴线上能够起到省力效果;三、非操作状态下产品对人体安全,由于没有开瓶按键,在非使用状态下,使用者需装上限位肋骨装置,以阻止活动外壳下压触动拔塞开关闭合,从而不能让开瓶器转动,不会导致螺旋钩转动伤害使用者,限位肋骨装置的设置更进一步保证了产品的安全使用。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I的截面图;图3是图I的第一分解图;图4是图I的第二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中控制开关组件之部分零件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壳体11、外壳111、活动外壳112、固定外壳113、穿孔114、触动凸肋115、导引斜面12、内壳121、前壳122、后壳123、滑槽孔13、复位弹簧14、限位肋骨装置15、活动间距20、开瓶酒塞套30、螺旋钩40、电池50、控制开关组件51、退塞按键52、开关压片53、开关弹片531、第一动触点532、第二动触点54、静触点541、第一静触点542、第二静触点55、控制线路板56、按键支架57、拔塞开关58、退塞开关59、限位开关591、第三动触点592、第三静触点60、齿轮减速箱组件61、复位弹簧70、限位组件71、复位弹簧80、电机90、酒瓶塞。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I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该电动开瓶器包括有壳体10和安装在壳体10内的开瓶酒塞套20、螺旋钩30、电池40、控制开关组件50、齿轮减速箱组件60、限位组件70,该电池40连接控制开关组件50,控制开关组件50接到电机80上,且电机80通过齿轮减速箱组件60连接螺旋钩30,驱动螺旋钩30转动,开瓶酒塞套20可以沿壳体10的轴线方向上下移动。其中,给合图2至图4所不,所述壳体10包括外壳11和内壳12,且该外壳11又包括活动外壳111和固定外壳112,该内壳12又包括前壳121和后壳122,该前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开瓶器,包括壳体、电机、开瓶酒塞套、螺旋钩、限位开关和控制开关组件,该开瓶酒塞套可沿壳体的轴线方向上下移动地安装在壳体内,控制开关组件连接电机并控制电机的启动、停止和正反转,该电机连接螺旋钩,驱动螺旋钩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活动外壳和内壳,该活动外壳可滑动地设在内壳外,且针对活动外壳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控制开关组件包括拔塞开关和退塞开关,该拔塞开关包括第一动触点和第一静触点,该退塞开关包括第二动触点和第二静触点,且该第一动触点和第二动触点均形成于一V字形结构的开关弹片两端;针对该第一动触点,所述外壳内壁面对应设有触动部,当按压外壳使之相对内壳滑动,复位弹簧压缩,该触动部下压触动第一动触点压在第一静触点上,拔塞开关接通;并且,针对该第二动触点配设有一退塞按键,该退塞按键与第二动触片相对应地嵌装在内壳上且露出外壳外,当按压开关按键触动第二动触点压在第二静触点上,退塞开关接通的同时第一动触片与第一静触片脱离,拔塞开关断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仲杰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精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