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止血带结构,包括一上外壳、一下外壳及一硅胶包膜,该上外壳内部设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底部中心固设一圆柱,该圆柱端面为一作动部,其外周为一导引部,该上外壳外周环设一识别区域;该下外壳内部设有一容置槽,该容置槽内部容设一可压缩气囊,该下外壳外周环设一指标刻划,该下外壳外周与该上外壳内周相互套合后,将其容设于该硅胶包膜的包覆体内,当该导引部轴向滑移时,该作动部挤压该可压缩气囊,藉由该识别区域配合指标刻划可轻易观察止血带的作动压力,能同时针对不同血管状况提供稳定且合适大小压力进行压迫止血。(*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一种止血带的
,尤指其技术上提供一种止血带结构,藉由该识别区域配合该指标刻划可轻易观察止血带的作动压力,使用者可视实际需求选用适当的作动压力,调整止血带的包覆松紧度。
技术介绍
现今临床医学上,抽取血液检体进行化验抑或藉由血管通路进行治疗(如血管摄影、血液透析)已经是常态,但是这都需要藉由血管穿刺才能进行,所以在血管穿刺后的止血也十分重要,现今在血管穿刺止血的处理上仍以压迫止血为主,但是压迫止血不当,容易产生出血或皮下血肿的并发症,习用的处理方法皆直接以棉枝进行压迫后再以胶带紧紧黏牢藉以达到压迫止血的目的,另,接受血液透析病患则是以止血带为主,习用止血带有两个 主要部分,其一为一圆盘型的构造,为压迫施力点;其二为二附有自黏毡的固定带,位于压迫施力点的两侧,使用时先压迫施力点以适当的压力压迫于血管穿刺点上,再以其两侧的自黏毡固定且环绕于肢体上,此种方式虽然具有相当的便利性,但是无法持续提供稳定且合适大小压力,且包覆压力是否妥适全凭操作者的临床经验,此外,对于不同血管的压迫力道亦应不相同,动脉止血压力要大于动脉收缩压力,但对于静脉或动静脉瘘管而言,压迫止血的压力则不可太高,否则容易造成静脉或动静脉瘘管栓塞的合并症。是以,针对上述习知结构所存在的问题点,如何开发一种更具理想实用性的创新结构,实为消费者所殷切企盼,亦系相关业者须努力研发突破的目标及方向。有鉴于此,创作人本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的目标,详加设计与审慎评估后,终得一确具实用性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止血带结构,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包覆稳固,无须金属,便于清洗,能轻易观察止血带的作动压力以便于操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止血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上外壳,该上外壳为一透明体,其内部设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底部中心固设一圆柱,该圆柱端面为一作动部,其外周为一导引部,该上外壳外周环设一识别区域;一下外壳,该下外壳内部设有一容置槽,该容置槽内部容设一可压缩气囊,该下外壳外周与该上外壳内周相互套合且可轴向滑移,该下外壳内周前段供该导引部轴向滑移且该下外壳外周环设一指标刻划;及—娃胶包膜,该娃胶包膜中段设有一包覆体,该包覆体为一透明体,其一侧设有一第一固定带,另一侧设有一第二固定带,该第一、二固定带藉由一魔鬼毡相互黏扣,该下外壳外周与该上外壳内周相互套合后容设于该包覆体内从而该导引部轴向滑移时该作动部挤压该可压缩气囊以透过该识别区域配合该指标刻划来轻易观察止血带的作动压力。其中,该识别区域由上往下依序呈现红色、黄色及绿色的颜色标志。其中,该识别区域标示刻划与数字。其中,该识别区域同时呈现红色、黄色及绿色的颜色标志及标示刻划与数字。其中,该硅胶包膜为一体成型。其中,该包覆体侧面环设一伸缩部以提供该上外壳轴向滑移空间。其中,该第一、二固定带间隔90度设有一第三、四固定带,该第三、四固定带藉由一魔鬼毡相互黏扣从而该第一、二固定带与该第三、四固定带同时黏扣以使用于活动处的止血包覆。通过上述结构,本技术对照先前技术的技术效果如下一、本技术的止血带结构,透过该作动部挤压该可压缩气囊,藉由该识别区域配合该指标刻划可轻易观察止血带的作动压力,能同时针对不同血管状况提供稳定且合适大小压力进行压迫止血。二、本技术的止血带结构,藉由该第一、二固定带与该第三、四固定带同时黏扣,可使关节等活动处的止血包覆更为牢靠。三、本技术的止血带结构,该可压缩气囊利用气体的可压缩性,能避免使用金属材质可能衍生的金属疲劳问题。四、本技术的止血带结构,该硅胶包膜为一体成型的硅胶材质,具有不易脏污及容易清洗的优点。有关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于后,相信本技术上述的目的、构造及特征,当可由之得一深入而具体的了解。附图说明图I :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 :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 :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图4 :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作动压力示意图。图5 :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示意图。图6 :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展开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I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止血带结构,包括一上外壳11,该上外壳11为一透明体,其内部设有一容置空间12,该容置空间12底部中心固设一圆柱13,该圆柱13端面为一作动部131,其外周为一导引部132,该上外壳11外周环设一识别区域111,该识别区域111可由上往下依序呈现红色、黄色及绿色等颜色标志,亦可标示刻划与数字,抑或同时呈现红色、黄色及绿色等颜色标志及标示刻划与数字;一下外壳21,该下外壳21内部设有一容置槽22,该容置槽22内部容设一可压缩气囊23,该可压缩气囊23可承受200mmHg以上的压力,该下外壳21外周与该上外壳11内周相互套合且可轴向滑移,该下外壳21内周前段可供该导引部132轴向滑移,该下外壳21外周环设一指标刻划211 ;及一硅胶包膜30,该硅胶包膜30为一体成型,其中段设有一包覆体31,该包覆体31为一透明体,其一侧设有一第一固定带32,另一侧设有一第二固定带33,该第一、二固定带32、33藉由一魔鬼租34相互黏扣,该下外壳21外周与该上外壳11内周相互套合后,将其容设于该包覆体31内,该包覆体31侧面环设一伸缩部35,藉由提供该上外壳11轴向滑移空间。前述,该导引部132轴向滑移时,该作动部131挤压该可压缩气囊23,藉由该识别区域111配合该指标刻划211可轻易观察止血带的作动压力(如图4所示)。前述,该识别区域111的绿色标志表示止血带的作动压力小于50毫米汞柱(mmHg),黄色标志表示止血带的作动压力范围为50至IOOmmHg,绿色标志表示止血带的作动压力范围为100至150mmHg,使用者可视实际需求选用适当的作动压力,调整止血带的包覆松紧度。另外,与该第一、二固定带32、33间隔90度可设有一第三、四固定带36、37,该第 三、四固定带36、37藉由一魔鬼毡34相互黏扣(如图6所示),该第一、二固定带32、33与该第三、四固定带36、37同时黏扣,可使用于关节等活动处的止血包覆。前文针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为本技术的技术特征进行具体的说明;惟,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当可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与原则下对本技术进行变更与修改,而该等变更与修改,皆应涵盖于如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的范畴中。权利要求1.一种止血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上外壳,该上外壳为一透明体,其内部设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底部中心固设一圆柱,该圆柱端面为一作动部,其外周为一导引部,该上外壳外周环设一识别区域; 一下外壳,该下外壳内部设有一容置槽,该容置槽内部容设一可压缩气囊,该下外壳外周与该上外壳内周相互套合且可轴向滑移,该下外壳内周前段供该导引部轴向滑移且该下外壳外周环设一指标刻划;及 一娃胶包膜,该娃胶包膜中段设有一包覆体,该包覆体为一透明体,其一侧设有一第一固定带,另一侧设有一第二固定带,该第一、二固定带藉由一魔鬼毡相互黏扣,该下外壳外周与该上外壳内周相互套合后容设于该包覆体内从而该导引部轴向滑移时该作动部挤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止血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上外壳,该上外壳为一透明体,其内部设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底部中心固设一圆柱,该圆柱端面为一作动部,其外周为一导引部,该上外壳外周环设一识别区域;一下外壳,该下外壳内部设有一容置槽,该容置槽内部容设一可压缩气囊,该下外壳外周与该上外壳内周相互套合且可轴向滑移,该下外壳内周前段供该导引部轴向滑移且该下外壳外周环设一指标刻划;及一硅胶包膜,该硅胶包膜中段设有一包覆体,该包覆体为一透明体,其一侧设有一第一固定带,另一侧设有一第二固定带,该第一、二固定带藉由一魔鬼毡相互黏扣,该下外壳外周与该上外壳内周相互套合后容设于该包覆体内从而该导引部轴向滑移时该作动部挤压该可压缩气囊以透过该识别区域配合该指标刻划来轻易观察止血带的作动压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茂村,洪燕妮,杨晨,刘会平,
申请(专利权)人:吴茂村,洪燕妮,杨晨,刘会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