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一种充气保暖衣,包括一表布、设于表布内面的多层结构及设于多层结构的一管件。该多层结构上具有沿着其周边附近形成的一密封线及位于密封线所封闭的范围内的多个连接部。密封线与多层结构周边之间形成一缝合区域。密封线与连接部之间形成一充气区域。该多层结构更包括具有一第一塑胶膜的一外层及具有一第二塑胶膜的一内层。第一塑胶膜及第二塑胶膜互相面对,并在对应密封线及连接部的位置被热压结合在一起,以在充气区域形成一充气空间。该管件的一端连通充气空间。借此,以达到阻隔内外空气的效果;同时该多层结构还具有独立于充气区域之外的一缝合区域,可使得多层结构在与表布缝合时,不会去影响到多层结构内的充气空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多层结构的充气保暖衣,特别是指该多层结构内具有一充气空间的充气保暖衣。
技术介绍
中国台湾第1267572号专利揭露了一种充气保暖衣,其藉由一底胶及一面胶分别涂布于一布体上,以得到的一透湿防水型的布料,并利用该透湿防水型的布料制成该充气保暖衣。该充气保暖衣中间形成有一充气空间,且可利用一气嘴将气体吹入其中。中国台湾第M317176号专利揭露了另外一种充气保暖衣,其包括一中空布体、结合于该中空布体内壁面的三层胶层、多条接合线及一气嘴。每一接合线将该中空布体连同 其内的三层胶层封闭形成一充气空间。该气嘴连通到该充气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即是提供一种具有一多层结构的充气保暖衣。上述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的技术方案所实现的本技术一种充气保暖衣,包括一表布、设于该表布的内面的该多层结构及一管件。该多层结构上具有沿着其周边附近形成的一密封线及位于该密封线所封闭的范围内的多个连接部。该密封线与该多层结构的周边之间形成供该多层结构及该表布缝合的一缝合区域,该密封线与该连接部之间形成一充气区域,该多层结构更包括一外层及一内层。该外层由一第一布体及一第一塑胶膜所组成,该第一布体的外表面面对该表布的内面,该第一布体的全部内表面均贴合于该第一塑胶膜。该内层由一第二布体及一第二塑胶膜所组成,该第二布体的全部内表面均贴合于该第二塑胶膜,且该第二塑胶膜面对该第一塑胶膜;该第二塑胶膜的厚度小于该第一塑胶膜的厚度,且与该第一塑胶膜在该密封线及该连接部的位置热压贴合在一起,并与该第一塑胶膜在该充气区域形成一充气空间。该管件设于该多层结构,其一端连通该多层结构的充气空间,另一端具有一气嘴。如上所述的充气保暖衣,所述的每一连接部皆为环状。如上所述的充气保暖衣,更包括一衣领及两衣袖;该多层结构具有用以连接该衣领的两第一弧形边及一第二弧形边,及用以连接该两衣袖的两U型连接边。如上所述的充气保暖衣,该第一塑胶膜为一发泡膜,该第二塑胶膜为一膜。如上所述的充气保暖衣,更包括一里布,其周边附近缝合于该缝合区域,该里布的外面面对该内层的第二布体的外表面。如上所述的充气保暖衣,更包括一暗袋及一结合件,该暗袋设于该里布的内面,且被配置成用以收纳该管件,该结合件设于该暗袋的袋口,用以开启或关闭该暗袋的袋口。借由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充气保暖衣的多层结构的内层及外层分别由两层式的构造所组成,并在其中形成一充气空间以达到阻隔内外空气的效果。此外,由于该多层结构还具有独立于该充气区域之外的一缝合区域,可使得该多层结构在与该表布缝合时,不会去影响到该多层结构内的充气空间。为令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技术手段及技术效果有更完整及清楚的揭露,兹于下详细说明,并请一并参阅附图及元件标号。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充气保暖衣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该较佳实施例中的一个多层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3及图4为图2中的多层结构的放气及充气状态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主要元件标号说明 i充z C保暖衣1+4衣领16衣袖18暗袋 19结合件3多Ig结构30允- Clx:域310第.-弧形边312第.......:弧形边31-1 I增连接边32外S320第^胶膜 325第…布体3.1内U3-10第塑胶膜345第布体 361密封线362连接部 38 IIfrKii5 U4u7里布 9 1·件90 '(嘴具体实施方式图I显示本技术所揭露的一种充气保暖衣I。该充气保暖衣I包括一表布5、一里布7、设于该表布5及该里布7之间的一多层结构3(图4)及一充气管件9。参阅图2 图4,该多层结构3上具有沿着其周边附近形成的一密封线361及位于该密封线361所封闭的范围内的多个连接部362。该密封线361与该多层结构3的周边之间形成供该多层结构3与该表布5及里布7的周边附近缝合的一缝合区域38。该密封线361与该连接部362之间形成一充气区域30。该多层结构3更包括一外层32及一内层34,该外层32及该内层34在该密封线361及该连接部362的位置被热压结合在一起。具体地,如图4及图5所示,该外层32由一第一布体325及一第一塑胶膜320所组成。该第一布体325的外表面面对该表布5的内面。该第一塑胶膜320较佳为一 PU发泡膜,但并不以此为限。由于该第一塑胶膜320的材料与该第一布体325不同,故,该第一塑胶膜320藉由一粘胶(图中未不)全面地贴合于该第一布体325的内表面,亦即该第一布体325的全部内表面均贴合有该第一塑胶膜320。该内层34由一第二布体345及一第二塑胶膜340所组成。该第一塑胶膜320较佳为一 PU膜,但并不以此为限。同样地,该第二塑胶膜340藉由一粘胶(图中未示)全面地贴合于该第二布体345的内表面,亦即该第二布体345的全部内表面均贴合有该第二塑胶膜340,且该第二塑胶膜340面对该外层32的第一塑胶膜320。如上所述,由于互相面对的该第一塑胶膜320及该第二塑胶膜340含有同样的塑胶材料,故两者可直接藉由热压的方式粘合在一起(例如高频波加工的方式),而不需要使用额外的粘着剂,进而使该外层32及该内层34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由于本技术热压加工的方向是由外而内的,而使该外层32的第一塑胶膜320受热的影响程度会高于该内层34的第二塑胶膜340,故,该外层32的第一塑胶膜320的厚度被配置成大于该内层34的第二塑胶膜340的厚度,如图5所示,而可降低该外层32的第一塑胶膜320被熔解而破损的机率。此外,由于本技术的充气保暖衣I的该外层32的第一塑胶膜320的厚度较厚,故还可降低其被所外力所破坏(例如刺破)的机率。 复参阅图2,该外层32的第一塑胶膜320及该内层34的第二塑胶膜340在该充气区域30形成有一充气空间A(如图5所示)。该管件9设于该多层结构3,且其一端连通该多层结构3的充气空间A,另一端则具有一气嘴90 (图2)。因此,使用者可藉由该气嘴90将气体吹入该充气空间A (图4),以使该充气保暖衣I具有保暖的效果,或藉由该气嘴90将该充气空间A中的气体排出(图3),使该充气保暖衣I的体积变小而方便收纳。相较于公知技术,本技术的充气保暖衣不仅可藉由对该多层结构的充气空间进行充气来达到保暖的效果。此外,由于该多层结构具有独立于该充气区域外的该缝合区域,而使得该多层结构在与该表布及里布的周边附近缝合时,不会影响到该多层结构的充气空间的封闭性。参阅图2及图4,每一连接部362的形状皆为环形,使得被热压的面积减少,并缩短了热压的时间。如此一来,即可有效地降低该第一塑胶膜320及该第二塑胶膜340受热而熔化的机率。此外,该环形可为圆的、方的或其他种类的环形。如图I及图2所示,该充气保暖衣I更包括一衣领14及两衣袖16,且该多层结构3具有用以连接该衣领14的两第一弧形边310及一第二弧形边312,及用以连接该两衣袖16的两U型连接边314。较佳地,该充气保暖衣I更包括一暗袋18及一结合件19。该暗袋设于该里布7,被配置成用以收纳该充气管件9。该结合件19设于该暗袋18的袋口,用以开启或关闭该暗袋18的袋口。在本实施例中,该结合件19为一魔鬼粘(Hook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保暖衣,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表布;一多层结构,设于该表布的内面,且其上具有沿着其周边附近形成的一密封线及位于该密封线所封闭的范围内的多个连接部,该密封线与该多层结构的周边之间形成供该多层结构及该表布缝合的一缝合区域,该密封线与该连接部之间形成一充气区域,该多层结构更包括:一外层,由一第一布体及一第一塑胶膜所组成,该第一布体的外表面面对该表布的内面,该第一布体的全部内表面均贴合于该第一塑胶膜;及一内层,由一第二布体及一第二塑胶膜所组成,该第二布体的全部内表面均贴合于该第二塑胶膜,且该第二塑胶膜面对该第一塑胶膜;该第二塑胶膜的厚度小于该第一塑胶膜的厚度,且与该第一塑胶膜在该密封线及该连接部的位置热压贴合在一起,并与该第一塑胶膜在该充气区域形成一充气空间;及一管件,设于该多层结构,其一端连通该多层结构的充气空间,另一端具有一气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昱煌,
申请(专利权)人:曾昱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