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鸿惠专利>正文

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及装置和应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87043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2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方法,其是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将多组水生植物悬浮于反应池内,在应用系统进行净化处理及臭气向上溢出时,通过水生植物枝叶形成一可吸附臭气、防止臭气向外扩散的隔离净化层,同时通过污水中水生植物的根茎体系作为生态填料吸附、降解微生物并吸附臭气,从而实现废水的除臭除磷脱氮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根据上述方法设计的除臭除磷脱氮装置及并在SBR、A/O、A2/O、AB法、氧化沟、MBR、MUCT等工艺中得到应用。可对各种工艺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是一种以原污水处理系统处理为主,植物净化有机物为辅的原生态低成本的处理方式,可使污染物得到最大限度的生物降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废水除臭除磷脱氮的立体生态净化方法及该方法设计的装置在污水厂升级改造工艺中的应用,尤其是城市污水和食品工业废水中富含有机污染物的废水处理中。
技术介绍
中国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且水污染非常严重,并有继续加重的趋势,长江、黄河等七大水系及湖泊水库普遍受到污染,沿海水体发生赤潮和富营养化现象日益增多。一般来说,污水中会有氨气、甲硫醇、硫化氢、甲硫醚、三甲胺等化合物,这些物质 在污水输送和处理过程中会散发恶臭,影响人们身心健康。为保护水环境,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污染治理,全面加强了工业有机废水的治理和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3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及部分重点建制镇(以下简称"城镇")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590座,处理能力达9204万立方米/。全国在建城镇污水处理项目1885个,设计能力约5517万立方米/。目前,全国仍有约1/4的设市城市和近80%的县城未建成污水处理厂。在国家不断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推动下,县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太湖流域、三峡库区等地区重点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随着污水处理设施的大量建设,臭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有机废(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臭气可以分为2类,第I类为直接从废(污)水中挥发出来的臭气,第2类是由于废(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生物化学反应而新形成的臭气。臭气中主要污染物成分包括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硫醇类、硫醚类和噻吩类等)、含氮化合物(如氨、胺类、酰胺类、吲哚类等)、烃类化合物(如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含氧有机物(如醇、醛、酮、酚、有机酸等),这些物质在废(污)水处理设施中广泛存在。污水处理设施中臭气的来源与气味值如表I所示。 表I臭气的来源与气味值权利要求1.一种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将多组水生植物悬浮于反应池内,在应用系统进行净化处理及臭气向上溢出时,通过水生植物枝叶形成一可吸附臭气、防止臭气向外扩散的隔离净化层,同时通过污水中水生植物的根茎体系作为生态填料吸附、降解微生物并吸附臭气,从而实现废水的除臭除磷脱氮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水生植物的根茎体系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撑根茎且可吸附、降解微生物、吸附臭气的填料。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支撑根茎且可吸附、降解微生物、吸附臭气的填料采用活性炭或陶粒,优选光触媒复合新型碳材料。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选用根茎发达、具有除磷脱氮效果的挺水植物。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水植物为花叶芦竹、海芋、香海芋、马蹄莲、美人蕉、龟背竹、鹤望兰、鹅掌柴、旱金莲、蜘蛛抱蛋、长叶刺葵、薜荔、玉簪、沼泽莎草和水菖蒲。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反应池内水中 还设有人工水草填料。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污水处理系统分为上层、中层、下层三个工作区分别净化,利用规范设计的反应池有效容积面上高度,将多组水生植物悬浮于所述反应池体内,其中层由水生植物的枝叶构成可吸附臭气的隔离净化层,上层设置可防止处理时产生的臭气向外扩散的密封层,下层以置于池体内水生植物的根茎体系形成生态填料构成污水处理层,或由植物的根茎体系及用于支撑根茎的填料共同形成污水处理层,或者由植物的根茎体系、用于支撑根茎的填料及人工水草共同形成污水处理层,用以吸附、降解微生物并吸附臭气,完成废水的除臭除磷脱氮处理过程。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温室内设置抽风系统,将植物不能完全净化的多余臭气送入曝气池,使其在好氧过程中进一步完成微生物的分解。9.一种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装置,包括至少一反应池,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各反应池中,置有可用于除臭的支撑根茎的填料及多组水生植物,各组水生植物通过种植区支架使之悬浮于各反应池水面上。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根茎的填料置于所述种植区支架上所设的填料固定架内,所述各组水生植物插设于所述支撑根茎的填料内。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内水中还设有人工水草填料,通过设于反应池内的人工水草固定支架固定。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反应池上盖设有隔温棚,形成温室。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室内设有抽风机,通过抽风管与设于所述温室外的鼓风机房连通,所述鼓风机房设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出风口通过曝气管连通曝气池。14.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及装置在SBR工艺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及装置用于SBR工艺调节池和SBR中。15.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及装置在A/Ο工艺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及装置用于A/Ο工艺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中。16.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及装置在A2/0工艺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及装置用于A2/0工艺两个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中。17.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及装置在AB法工艺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及装置用于AB法工艺两个好氧池和中沉池及二沉池中。18.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及装置在氧化沟工艺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及装置用于氧化沟工艺沉砂池及氧化沟中。19.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及装置在MBR工艺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及装置用于MBR工艺蓄水池及MBR池中。20.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及装置在MUCT工艺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及装置用于MUCT工艺三个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中。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方法,其是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将多组水生植物悬浮于反应池内,在应用系统进行净化处理及臭气向上溢出时,通过水生植物枝叶形成一可吸附臭气、防止臭气向外扩散的隔离净化层,同时通过污水中水生植物的根茎体系作为生态填料吸附、降解微生物并吸附臭气,从而实现废水的除臭除磷脱氮处理。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根据上述方法设计的除臭除磷脱氮装置及并在SBR、A/O、A2/O、AB法、氧化沟、MBR、MUCT等工艺中得到应用。可对各种工艺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是一种以原污水处理系统处理为主,植物净化有机物为辅的原生态低成本的处理方式,可使污染物得到最大限度的生物降解。文档编号C02F3/12GK102863081SQ20111019104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8日专利技术者李鸿惠 申请人:李鸿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体生态除臭除磷脱氮方法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将多组水生植物悬浮于反应池内,在应用系统进行净化处理及臭气向上溢出时,通过水生植物枝叶形成一可吸附臭气、防止臭气向外扩散的隔离净化层,同时通过污水中水生植物的根茎体系作为生态填料吸附、降解微生物并吸附臭气,从而实现废水的除臭除磷脱氮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鸿惠
申请(专利权)人:李鸿惠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