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的静触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82327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0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断路器的静触头,包括由位于左端的第一接电部、位于右端设有静触点的第二接电部和连接第一接电部与第二接电部的电连接部构成的触头本体;触头本体上固定有引弧角;引弧角包括引弧板和连接板;引弧板包括位于静触点右侧且沿水平设置的第一引弧区和与第一引弧区右末端连接并朝向右上方延伸的第二引弧区;第一引弧区的上表面低于静触点的上表面或与静触点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第二引弧区的顶端高出静触点的上表面。该种结构的静触头的结构更为合理、并且通过其上的引弧角能够更为快速、更为顺畅的将动静触头间产生的电弧引入灭弧装置中,大大缩短电弧在动静触头处的停滞时间,引弧效果好,利于电弧的熄灭。(*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断路器结构设计
,具体涉及ー种断路器的静触头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CN202172052U公开了ー种断路器的静触头,其结构特点是在其工作端的靠近连接端处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工作端的中部靠近安装孔处设置通 孔槽,合金导电触点固定设置在导电元件工作端上,且位于通孔槽的相对安装孔的另ー侧,与通孔槽贴近设置,所述引弧片由金属片弯折设置构成,其弯折后构成ー短边和ー长边,得到V形的引弧片,所述短边的底端设置有安装柱,该安装柱固设在工作端的安装孔内,所述引弧片长边的顶端容纳在通孔槽内,所述引弧片长边的顶端宽度大于合金导电触点的宽度。不可否认的是,该专利文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解决传统静触头上的引弧片的引弧端与产生电弧的合金导电触头之间的引弧距离远,引弧路径不通畅,电弧不能有效、快速地进入灭弧装置,且引弧片的引弧效果会随着触头的磨损而下降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上述专利文献中所用的引弧片采用V形结构,而断路器的动静触头在分离时产生的电弧阻カ很大,电弧与引弧片碰撞后易反弹回去,从而导致电弧仍不易进入灭弧室中,动静触头间产生的电弧停滞时间变长,増加了断路器分断时的燃弧时间,引弧效果仍不够理想,不利于熄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专利文献CN202172052U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ー种断路器的静触头,该种结构的静触头的结构更为合理、并且通过其上的引弧角能够更为快速、更为顺畅的将动静触头间产生的电弧引入灭弧装置中,大大缩短电弧在动静触头处的停滞时间,引弧效果好,利于电弧的熄灭。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ー种断路器的静触头,包括由位于左端的用干与外接电源电连接的第一接电部、位于右端设有静触点的第二接电部和连接第一接电部与第二接电部的电连接部构成的触头本体;所述触头本体上固定有引弧角;所述引弧角包括引弧板和连接引弧板与触头本体的连接板;所述引弧板包括位于静触点右侧且沿水平设置的第一引弧区和与第一引弧区右末端连接并朝向右上方延伸的第二引弧区;所述第一引弧区的上表面低于静触点的上表面或与静触点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引弧区的顶端高出静触点的上表面。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接电部的中部设有用于设置静触点的支撑板和位干支撑板两侧的第一矩形孔和位于支撑板与电连接部之间的第二矩形孔,所述第二矩形孔与所述第一矩形孔联通;所述第一引弧区的位于所述第二矩形孔中。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电连接部中部设有第三矩形孔,所述第三矩形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矩形孔联通,其另一端延伸至第一接电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板的上端与引弧板连接,其底端成型有向下延伸的凸起部,在所述触头本体上设有铆接孔,所述连接板的凸起部与铆接孔铆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凸起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凸起部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两端;所述铆接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铆接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三矩形孔的两侧,ー个所述凸起部与相应的ー个铆接孔铆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引弧区与第二引弧区的夹角在130度至170度之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接电部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上述技术方案中,从正上方向下看,所述支撑板为“凸”字形;所述静触点设置在支撑板靠近第二矩形孔的一端。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板未与触头本体连接的一端与第一引弧区靠近静触点一端连接或是与第二引弧区的靠近第一接电部的一端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引弧角是将ー金属板材经两次折弯成型;在所述第一接电部设有圆形接电孔。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I)本技术中的设置在静触头上的引弧角包括引弧板和连接引弧板与触头本体的连接板;所述引弧板包括位于静触点右侧且沿水平设置的第一引弧区和与第一引弧区右末端连接并朝向右上方延伸的第二引弧区;所述第一引弧区的上表面低于静触点的上表面或与静触点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引弧区的顶端高出静触点的上表面。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引弧角在引弧吋,电弧通过其水平设置的第一引弧区引弧起跑后经倾斜设置的第二引弧区进入灭弧装置,由于第一引弧区的过渡避免了电弧直接与第二引弧区发生碰撞反弹,能够更为快速、顺畅的将动静触头间产生的电弧引入灭弧装置中,大大缩短电弧在动静触头处的停滞时间,引弧效果好,利于电弧的熄灭,较之专利文献CN202172052U中公开的静触头,其结构更加合理。(2)本技术中在所述电连接部中部设有第三矩形孔,所述第三矩形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矩形孔联通,其另一端延伸至第一接电部。由于在电连接部上设置了第三矩形孔,因而能够避免引弧角将电弧引过来后电弧中心烧灼电连接部的表面,如果未设置第三矩形孔,引弧角引过来的电弧中心部分会碰触到电连接部的表面,由于电弧中心部分的温度很高,会使电连接部的表面产生金属汽化,金属汽化后会使电弧中的金属粒子浓度增高,从而增加气体的电导率,降低灭弧装置中金属栅片之间的绝缘强度,易造成电弧击穿重燃,因此第三矩形孔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中静触头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触头本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一种正向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引弧角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一种正向视图;图6为本技术中的静触头在断开时的一种效果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的静触头在导通时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图中所示附图标记为I-第一接电部;11-接电孔;2_第二接电部;21_静触点;22_支撑板;23_第一矩形孔;24_第二矩形孔;3_电连接部;31_第三矩形孔;4_触头本体;41_铆接孔;5_引弧角;51-引弧板;52-连接板;53-第一引弧区;54_第二引弧区;55_凸起部;6_动触头。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I)见图I至图7显示了本技术的ー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图I为本技术中静触头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触头本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ー种正向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引弧角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ー种正向视图;图6为本技术中的静触头在断开时的一种效果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的静触头在导通时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如图I所示,ー种断路器的静触头,包括由位于左端的用干与外接电源电连接的第一接电部I、位于右端设有静触点21的第二接电部2和连接第一接电部I与第二接电部2的电连接部3构成的触头本体4 ;在所述第一接电部I设有圆形接电孔11 ;所述触头本体4上固定有引弧角5。结合图I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弧角5包括引弧板51和连接引弧板51与触头本体4的连接板52 ;所述引弧板51包括位于静触点21右侧且沿水平设置的第一引弧区53和与第一引弧区53右末端连接并朝向右上方延伸的第二引弧区54 ;所述第一引弧区53的上表面低于静触点21的上表面或与静触点2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引弧区54的顶端高出静触点2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引弧区53与第二引弧区54的夹角A在130度至170度之间,如图5所示。由于上述结构的设置,引弧角5在引弧吋,电弧通过其水平设置的第一引弧区53引弧起跑后经倾斜设置的第二引弧区54进入灭弧装置,由于第一引弧区53的过渡避免了电弧直接与第二引弧区54发生碰撞反弾,具体可參看图6,因而引弧角5采用本实施例中结构能够更为快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断路器的静触头,包括由位于左端的用于与外接电源电连接的第一接电部(1)、位于右端设有静触点(21)的第二接电部(2)和连接第一接电部(1)与第二接电部(2)的电连接部(3)构成的触头本体(4);所述触头本体(4)上固定有引弧角(5);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角(5)包括引弧板(51)和连接引弧板(51)与触头本体(4)的连接板(52);所述引弧板(51)包括位于静触点(21)右侧且沿水平设置的第一引弧区(53)和与第一引弧区(53)右末端连接并朝向右上方延伸的第二引弧区(54);所述第一引弧区(53)的上表面低于静触点(21)的上表面或与静触点(2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引弧区(54)的顶端高出静触点(21)的上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夫生邹海洋王卫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