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预判来访客人身份的门铃装置,其结构简单,设置有短脉冲识别发声电路,来响应对门铃按钮快速连续按击给出的短脉冲输入信号,并驱动扬声器发出由第一语音芯片所设定的第一门铃声,例如是“叮咚”的门铃声;还设置有长脉冲识别发声电路,来响应对所述门铃按钮单次按键或者每次按键间隔时间较大时做出的长脉冲输入信号,并驱动所述扬声器发出由第二语音芯片所设定的第二门铃声,例如是乐曲声。通过门铃发出的两种不同的声响,能够在预判来访客人时作为参考。(*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门铃装置,特别涉及ー种预判来访客人身份的门铃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门铃一般只会发出ー种声音,即使以不同的方式来按键,该声音也不会改变,因此,不能通过门铃声音来判断不同访客的身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结构简单且易于制作的门铃装置,当访客对按钮连续快速地按动若干次后,门铃将该动作识别为短脉冲输入,并发出“叮咚”的声响;而当按键一次或者每次按键间隔时间较大的时候,则识别为长脉冲输入,从而发出设定的音乐。因 此,根据门铃发出的不同声响,在对来访客人的身份进行预判时作为參考。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ー种预判来访客人身份的门铃装置,所述门铃,包含短脉冲识别发声电路和长脉冲识别发声电路;其中,所述短脉冲识别发声电路包含第一语音芯片,所述短脉冲识别发声电路通过响应对门铃按钮做出的短脉冲输入信号,来驱动扬声器发出由所述第一语音芯片所设定的第一门铃声;所述长脉冲识别发声电路包含第二语音芯片,所述长脉冲识别发声电路通过响应对所述门铃按钮做出的长脉冲输入信号,来驱动所述扬声器发出由所述第二语音芯片所设定的第二门铃声。所述短脉冲输入信号,指的是以每秒至少一次的速度连续按动所述门铃按钮三或四次的动作识别;所述长脉冲输入信号,指的是对单独一次的按键动作,或者每次对所述门铃按钮按键的间隔时间大于三秒的动作识别。ー个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电源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门铃按钮的一端连接;所述门铃按钮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短脉冲识别发声电路中,一个第四非门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电阻与门铃按钮之间;所述第四非门、ー个第二电容、ー个第三ニ极管、ー个第五非门和ー个第六非门依次串联;ー个第二ニ极管的正极接地,负极与所述第二电容的负极,及所述第三ニ极管的正极相连接;ー个第三电容的负极接地,正极与所述第三ニ极管的负极,及所述第五非门的输入端相连接;ー个第三电阻与所述第三电容并联设置;所述第六非门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第一语音芯片的触发极;所述第一语音芯片的输出端连接到ー个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语音芯片的Vdd引脚亦连接至所述电源的正扱,Vss引脚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扬声器连接至所述电源的正扱。所述长脉冲识别发声电路中,ー个第一非门的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电阻与门铃按钮之间;所述第一非门、ー个第二电阻、一个第二非门和ー个第三非门依次串联,ー个第一二极管反相并联在所述第二电阻上;ー个第一电容的负极接所述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与所述第一ニ级管的正极,及所述第二非门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三非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语音芯片的触发极,所述第二语音芯片的Vdd引脚接所述电源的正扱,Vss引脚接地;所述第二语音芯片的输出端与ー个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所述扬声器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门铃装置,其优点在于本技术结构简単,一方面可以通过短脉冲识别发声电路,响应快速连续按键给出的短脉冲输入信号,并发出 “叮咚”的门铃声;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长脉冲识别发声电路,响应单次按键或者毎次按键间隔时间较大时形成的长脉冲输入信号,并奏响一首乐曲。通过门铃发出的两种不同的声响,能够在预判来访客人时作为參考。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所述预判来访客人身份的门铃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所述预判来访客人身份的门铃装置(以下简称门铃),根据图I实施制作无误后,无需调节即可工作。该门铃通过下列元件的配合连接来实现的,包含一片⑶4069芯片中的六个4009型的非门Dl D6,两片语音芯片KD153和KD9300,两只9013型晶体三极管VTl和VT2,三只IN4001型ニ极管VD1 VD3,一只扬声器BL,和少量的阻容元件S卩,电容C1 C3和电阻RfR3。上述若干元件的连接关系及优选数值,可參见图I所示,以下将简单描述。如图I所示,所述门铃,包含短脉冲识别发声电路I和长脉冲识别发声电路2。其中,以第一语音芯片KD153为中心构建了所述短脉冲识别发声电路1,这部分电路能够识别对门铃按钮S做出的短脉冲输入信号,并驱动扬声器BL发出“叮咚”的门铃声。所述的短脉冲输入信号,指的是以每秒至少一次的速度连续按动门铃按钮S约三四次的动作识别。具体的,第一电阻Rl —端与+3V电源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门铃按钮S的一端连接,门铃按钮S的另一端与上述电源的负极连接。第四非门D4的输入端连接在第一电阻Rl与门铃按钮S之间,再将第四非门D4、第二电容C2、第三ニ极管VD3、第五非门D5、第六非门D6串联后,使第六非门D6的输出端连接到第一语音芯片KD153的触发极,第一语音芯片KD153的输出端连接到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通过扬声器BL连接至电源正扱。第一语音芯片KD153的Vdd引脚亦连接至电源正扱,Vss引脚接地。另外,第ニニ极管VD2的负极连接在第二电容C2与第三ニ极管VD3之间,正极接地。第三电容C3的正极,连接在第三ニ极管VD3与第五非门D5之间,负极接地;第三电阻R3与第三电容C3并联。基于上述结构的短脉冲识别发声电路1,当获得短脉冲输入信号时,在第四非门D4的输出端获得的连续的正脉冲信号,通过第三ニ极管VD3整流,然后再对第三电容C3充电;当第三电容C3的电压高于工作电源Vcc的一半以上时,第五非门D5翻转,其输出端变为低电平,使第六非门D6的输出端变为高电平,进而使得第一语音芯片KD153被触发并输出门铃信号,该信号经第二三极管VT2放大后,驱动扬声器BL发出“叮咚”的门铃声。对于短脉冲识别发声电路I来说,如果按下门铃按钮S的时间间隔过长,则由于第ニ电容C2具有的隔直作用,使得第四非门D4输出端的高电平不能用来触发后续的第五非门D5及第六非门D6,所以第一语音芯片KD153不工作。另ー方面,以第二语音芯片KD9300为中心构建了所述长脉冲识别发声电路2,能够识别对门铃按钮S做出的长脉冲输入信号,并驱动扬声器BL发出设定的一首乐曲。所述的长脉冲输入信号,指的是对单独一次的按键动作,或者毎次对门铃按钮S按键的间隔时间大于三秒左右的动作识别。具体的,第一非门Dl的输入端连接在第一电阻Rl与门铃按钮S之间;第ー非门D1、第二电阻R2、第二非门D2、第三非门D3串联,第一ニ极管VDl反相并联在第二电阻R2上;第三非门D3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二语音芯片KD9300的触发极,第二语音芯片KD9300的 输出端与第一三极管VTl的基极连接,第二语音芯片KD9300的Vdd引脚接所述电源的正极,Vss引脚接地。第一三极管VTl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扬声器BL相连接。另外,第一电容Cl的一端连接在第二电阻R2与第二非门D2之间,另一端接电源负极。因此,在进入长脉冲识别状态时,第一非门Dl输出端的高电平通过第二电阻R2,向第一电容Cl充电。当第一电容Cl的电压高于工作电压Vcc的一半以上时,第二非门D2翻转,其输出端变为低电平,使第三非门D2的输出端变为高电平,进而使得第二语音芯片KD9300被触发并输出音乐信号,该信号经第一三极管VTl放大后,驱动扬声器BL演奏一首乐曲。在短脉冲识别范围内,向第一非门Dl输出的正脉冲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判来访客人身份的门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铃,包含短脉冲识别发声电路(1)和长脉冲识别发声电路(2);其中,所述短脉冲识别发声电路(1)包含第一语音芯片,所述短脉冲识别发声电路(1)通过响应对门铃按钮(S)做出的短脉冲输入信号,来驱动扬声器(BL)发出由所述第一语音芯片所设定的第一门铃声;所述长脉冲识别发声电路(2)包含第二语音芯片,所述长脉冲识别发声电路(2)通过响应对所述门铃按钮(S)做出的长脉冲输入信号,来驱动所述扬声器(BL)发出由所述第二语音芯片所设定的第二门铃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敏,谈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