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设置在显示面板出光侧的光栅,其中,显示面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光栅的下表面彼此平行且邻近设置,并且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上表面和所述光栅的下表面之间叠置有盒厚支撑层,所述盒厚支撑层包括至少一层支撑体,并且对于每一层支撑体而言,所述支撑体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粘结剂,且处于不同位置处的支撑体的高度相等,以使所述显示面板的上表面上的不同位置点到所述光栅的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其能够使光栅和显示面板之间的间距保持均一,从而提升其显示品质和产品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平面显示,于是各种立体显示技术应运而生。目前,立体显示技术主要分为眼镜式3D显示技术和裸眼式3D显示技术(即,无辅助立体显示技术)。其中,眼镜式3D显示技术,顾名思义就是需要观众佩戴专用眼镜才能观看到立体的显示效果。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眼镜式3D显示技术的视觉感光度较差,且 不符合常规的观看习惯,因而人们更多地把目光转向了裸眼式3D显示技术。所谓裸眼式3D显示技术,是指在不佩戴任何特殊配件的状态下,能够以裸眼视觉直接观看到立体的显示效果。目前,裸眼式3D显示技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视差挡板光栅(Parallax Barrier) 3D技术、柱状透镜(Lenticular Lens) 3D技术和指向光源(Directional Backlight) 3D技术。其中,视差挡板光栅3D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正对显示面板的位置设置诸如液晶光栅等的视差挡板,借助该液晶光栅对光线的阻挡而将奇、偶列像素上显示的视差图像分别投射到人的左眼和右眼,再经视觉中枢的立体融合而获得立体感图像。目前,由于视差挡板光栅3D技术的工艺与液晶面板的工艺相兼容,在量产性和成本上具有很大优势,因而其在现有的电子类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请参阅图1,其中示出了一种目前常见的采用视差挡板光栅3D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I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自下而上依次包括显示面板7、粘结剂层52和液晶光栅6,并且在显示面板7的下表面和上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偏振片I和第三偏振片53,在液晶光栅6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偏振片2。借助于粘结剂层52而将设置有第一偏振片I和第三偏振片53的显示面板7与设置有第二偏振片2的液晶光栅6贴合在一起,即,使液晶光栅6和显示面板7实现对盒。在实际工艺过程中,通常采用诸如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胶)等的粘结剂来实现上述液晶光栅和显示面板的贴合,并使粘结剂固化而完成二者的对盒。由于对盒后的液晶光栅和显示面板之间仅存在粘结剂,因而,往往会出现因贴合压力不均、粘结剂自身的收缩等原因而导致的液晶光栅和显示面板之间的间距(以下简称为盒厚)不均一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显示品质、降低产品良率,而且还会因为修复上述缺陷而增加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其能够使光栅和显示面板之间的间距保持均一,从而提升其显示品质和产品良率。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设置在显示面板出光侧的光栅,所述显示面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光栅的下表面彼此平行且邻近设置,并且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上表面和所述光栅的下表面之间叠置有盒厚支撑层,所述盒厚支撑层包括至少一层支撑体,并且对于每一层支撑体而言,所述支撑体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粘结剂,且处于不同位置处的支撑体的高度相等,以使所述显示面板的上表面上的不同位置点到所述光栅的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其中,所述盒厚支撑层包括盒间偏振片,所述盒间偏振片被设置在盒间偏振片设置面上,所述盒间偏振片设置面为在全部所述盒间偏振片可设置面中所选定的欲设置所述盒间偏振片的那一个盒间偏振片可设置面,所述盒间偏振片可设置面包括自所述显示面板的上表面起沿自下而上的方向至所述光栅的下表面止的各个板面。其中,所述盒厚支撑层还包括至少一层间隔基板,每一层所述间隔基板均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上表面而设置。其中,所述盒间偏振片可设置面包括所述光栅的下表面、显示面板的上表面、每一层间隔基板的上表面和每一层间隔基板的下表面。其中,所述支撑体形成于选定的支撑体形成面上,所述选定的支撑体形成面包括 全部支撑体可形成面中的每一组两两相对的支撑体可形成面中的至少一个支撑体可形成面,所述支撑体可形成面包括除所述盒间偏振片设置面之外的其它所述盒间偏振片可设置面以及所述盒间偏振片的非贴合面,所述盒间偏振片的非贴合面为所述盒间偏振片上的远离所述盒间偏振片设置面的那一表面。其中,所述光栅为视差挡板光栅,在每一个所述支撑体形成面上,所述支撑体形成于所述视差挡板光栅中的挡光条区域在该支撑体形成面上的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内。其中,所述光栅为透镜光栅,在每一个所述支撑体形成面上,所述支撑体形成于所述透镜光栅中的相邻两个透镜单元相交接的区域在该支撑体形成面上的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内。其中,在每一个所述支撑体形成面上,所述支撑体还形成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在该支撑体形成面上的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为所述显示面板上的不用于显示图像的四周边缘区域。其中,对于所述每一组两两相对的支撑体可形成面而言,所述选定的支撑体形成面的数量为两个,在所述两个支撑体形成面上所形成的支撑体的位置彼此对正,所述两个支撑体形成面之间的间距为所述彼此对正的两个支撑体的高度之和。其中,对于所述每一组两两相对的支撑体可形成面而言,所述选定的支撑体形成面的数量为两个,在所述两个支撑体形成面上所形成的支撑体的高度相等且位置彼此错开,所述两个支撑体形成面之间的间距为所述支撑体的高度。其中,所述盒厚支撑层为盒间偏振片,所述盒间偏振片自下而上依次包括第一保护膜层、粘合剂层、第一三醋酸纤维素酯层、聚乙烯醇层、第二三醋酸纤维素酯层和第二保护膜层,并且所述支撑体设置于所述第一三醋酸纤维素酯层和第二三醋酸纤维素酯层中。其中,所述支撑体的形状为光刻胶材料形成的柱状或者为二氧化硅材料形成的球状。其中,所述支撑体不透光。作为另一个方案,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光栅。本方法中,在将所述光栅的下表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上表面相贴合而形成显示装置时,在所述光栅的下表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盒厚支撑层,所述盒厚支撑层包括至少ー层支撑体,并且对于任意ー层支撑体而言,处于不同位置处的支撑体的高度相等,以使所述显示面板的上表面上的不同位置点到所述光栅的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其中,所述形成盒厚支撑层具体包括下述步骤盒间偏振片设置步骤在所述选定的盒间偏振片设置面上设置所述盒间偏振片;支撑体形成步骤在所述支撑体形成面上形成所述支撑体,其中,所述支撑体形成面包括全部支撑体可形成面中的每ー组两两相对的支撑体可形成面中的至少ー个支撑体可形成面;粘结剂形成步骤在每ー组两两相対的支撑体可形成面中的至少ー个支撑体可形成面上形成粘结剂;对盒步骤将每ー组两两相对的支撑体可形成面对正,并借助于粘 结剂而将这两个支撑体可形成面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显示面板和光栅的对盒。其中,所述支撑体形成步骤具体包括支撑体材料膜形成步骤将光刻胶材料形成于所述支撑体形成面上,并使其在整个板面上形成均匀的支撑体材料膜;支撑体图案获得步骤通过构图エ艺而在所述支撑体形成面上获得期望的支撑体图案。其中,所述支撑体材料膜形成步骤具体包括将液态支撑体材料滴在所述支撑体形成面上后,用刮胶板将所述液态支撑体材料刮涂在整个板面上;使所述板面固定于旋转平台,并使旋转平台旋转,以在离心作用下在整个板面上形成均匀的微米级的支撑体材料膜。其中,所述支撑体图案获得步骤具体包括曝光步骤根据期望的支撑体的形状及布局而对所述支撑体材料膜的表面进行选择性曝光;显影步骤对曝光后的所述支撑体材料膜进行显影,以在所述支撑体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设置在显示面板出光侧的光栅,所述显示面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光栅的下表面彼此平行且邻近设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上表面和所述光栅的下表面之间叠置有盒厚支撑层,所述盒厚支撑层包括至少一层支撑体,并且对于每一层支撑体而言,所述支撑体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粘结剂,且处于不同位置处的支撑体的高度相等,以使所述显示面板的上表面上的不同位置点到所述光栅的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波,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