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应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146903 阅读:3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1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应用系统,包括: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第一压缩机,与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管路连接;第一冷凝器,与第一压缩机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管路连接;第二冷凝蒸发器,与第一冷凝器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第四管路连接,第二冷凝蒸发器的第一输出端并与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通过第五管路连接;载热剂循环泵,与第一冷凝器的第二输出端通过第六管路连接;末端供暖设备,与载热剂循环泵连接;其中,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第一管路、第一压缩机、第二管路、第一冷凝器、第四管路、第二冷凝蒸发器和第五管路形成第一循环回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方案可以提供热能并节约能源。(*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应用
,特别是指一种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应用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热泵使用的工质多数对大气臭氧层产生破坏,传统工质还有其他未知副作用。当今传统热泵工质在低温环境中热性能差,很难用于低温环境的供暖,空间复合能源最大特点是运行速率快,传统工质很难达到与之匹配的高换热效率。传统工质产生热水的上限一般仅为50几度,相对较低。·CO2作为热泵工质具有高的临界压力和低的临界温度,运行压力高,传统的热泵运行方式不能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应用系统,可以在低温环境中将大量的空间复合能源转换成可供使用的热能,节约能源。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应用系统,包括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2 ;第一压缩机1,与所述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2输出端通过第一管路21连接;第一冷凝器11,与所述第一压缩机I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管路22连接;第二冷凝蒸发器4,与所述第一冷凝器11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第四管路24连接,所述第二冷凝蒸发器4的第一输出端并与所述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2通过第五管路25连接;载热剂循环泵10,与所述第一冷凝器11的第二输出端通过第六管路26连接;末端供暖设备9,与所述载热剂循环泵10连接;其中,所述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2、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一压缩机I、所述第二管路22、所述第一冷凝器11、所述第四管路24、所述第二冷凝蒸发器4和所述第五管路25形成第一循环回路。其中,所述第一管路21是承载低温CO2工质的管路,所述低温CO2工质吸收了所述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2吸收的热能;所述第二管路22是承载高温CO2工质的管路,所述高温CO2工质是所述第一压缩机I对所述第一管路中承载的所述低温CO2工质压缩后得到的高温CO2工质;所述第四管路24是承载所述第一冷凝器11对所述高温CO2工质进行第一次降温后得到的高温CO2工质的管路;所述第五管路25是承载所述第二冷凝蒸发器4对所述第一次降温后得到的高温CO2工质第二次降温后得到的液态CO2工质的管路;所述第六管路26是承载高温载热剂的管路,所述高温载热剂是所述第一冷凝器11利用所述第二管路22中的高温CO2工质对所述载热剂热交换后得到的高温载热剂,所述高温载热剂通过所述载热剂循环泵10被传输给所述末端供暖设备9。其中,所述第一压缩机I具有第一水套61 ;所述第一水套61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凝器11连接;所述末端供暖设备9通过第七管路27与所述第一水套61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压缩机I的第一水套61、所述第三管路23、所述第一冷凝器11、所述第六管路26、所述载热剂循环泵10、所述末端供暖设备9和所述第七管路27形成第二循环回路。其中,所述第三管路23是承载载热剂的管路;所述第七管路27是承载由所述末端供暖供暖设备9输出并输入至所述第一水套61的载热剂的管路。 其中,所述第二冷凝蒸发器4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2之间的所述第五管路25上设置有第一节流阀3。其中,上述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应用系统,还包括第二压缩机5,与所述第二冷凝蒸发器4的第二输出端通过第八管路28连接;第三冷凝器8,与所述第二压缩机5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第九管路29连接;所述第三冷凝器8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冷凝蒸发器4通过第十一管路31连接,所述第三冷凝器8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载热剂循环泵10通过第十二管路32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冷凝蒸发器4、所述第八管路28、所述第二压缩机5、所述第九管路29、所述第三冷凝器8和所述第十一管路31形成第三循环回路。其中,所述第八管路28是承载高温低压工质的管路;所述第九管路29是承载高温高压工质的管路,其中所述高温高压工质是所述第二压缩机5对所述高温工质进行压缩后得到的高温高压工质;所述第十一管路31是承载液态工质的管路,所述液态工质是所述第二冷凝蒸发器4对所述高温高压工质进行降温后得到的液态工质;所述第十二管路32是承载吸收所述高温高压工质的能量后得到的高温载热剂的管路。其中,所述第三冷凝器8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冷凝蒸发器4之间的所述第i^一管路31上设置有第二节流阀7。其中,所述第二压缩机5具有第二水套62,所述末端供暖设备9通过第十三管路33与所述第二水套62连接,所述第三冷凝器8通过第十管路30与所述第二水套62连接;其中,所述第十管路30是承载所述载热剂的管路;其中,所述第二压缩机5的第二水套62、所述第十管路30、所述第三冷凝器8、所述第十二管路32、所述载热剂循环泵10、所述末端供暖设备9和所述第十三管路33形成第四循环回路。其中,所述第十三管路33是承载由所述末端供暖设备9输出并输入至所述第二水套62的载热剂的管路。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上述方案中,实现低温环境中得到高温载热剂,且不浪费能源,使丰富的空间复合能源转换成可供使用的热能。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应用系统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I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应用系统,包括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2 ;第一压缩机1,与所述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2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管路21连接;第一冷凝器11,与所述第一压缩机I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管路22连接;第二冷凝蒸发器4,与所述第一冷凝器11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第四管路24连接,所述第二冷凝蒸发器4的第一输出端并与所述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2通过第五管路25连接;载热剂循环泵10,与所述第一冷凝器11的第二输出端通过第六管路26连接;末端供暖设备9,与所述载热剂 循环泵10连接;其中,所述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2、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一压缩机I、所述第二管路22、所述第一冷凝器11、所述第四管路24、所述第二冷凝蒸发器4和所述第五管路25形成第一循环回路。其中,所述第一管路21是承载低温CO2工质的管路,所述低温CO2工质吸收了所述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2吸收的热能;所述第二管路22是承载高温CO2工质的管路,所述高温CO2工质是所述第一压缩机I对所述第一管路中承载的所述低温CO2工质压缩后得到的高温CO2工质;所述第四管路24是承载所述第一冷凝器11对所述高温CO2工质进行第一次降温后得到的高温CO2工质的管路;所述第五管路25是承载所述第二冷凝蒸发器4对所述第一次降温后得到的高温CO2I质第二次降温后得到的液态CO2工质的管路;所述第三管路23是承载载热剂的管路;所述第六管路26是承载高温载热剂的管路,所述高温载热剂是所述第一冷凝器11利用所述第二管路22中的高温CO2工质对所述载热剂热交换后得到的高温载热剂,所述高温载热剂通过所述载热剂循环泵10被传输给所述末端供暖设备9。其中,所述第一压缩机I具有第一水套61 ;所述第一水套61通过第三管路23与所述第一冷凝器11连接;所述末端供暖设备9通过第七管路27与所述第一水套61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压缩机I的第一水套61、所述第三管路23、所述第一冷凝器11、所述第六管路26、所述载热剂循环泵10、所述末端供暖设备9和所述第七管路27形成第二循环回路。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应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2);第一压缩机(1),与所述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2)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管路(21)连接;第一冷凝器(11),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管路(22)连接;第二冷凝蒸发器(4),与所述第一冷凝器(11)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第四管路(24)连接,所述第二冷凝蒸发器(4)的第一输出端并与所述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2)通过第五管路(25)连接;载热剂循环泵(10),与所述第一冷凝器(11)的第二输出端通过第六管路(26)连接;末端供暖设备(9),与所述载热剂循环泵(10)连接;其中,所述空间复合能源集能板(2)、所述第一管路(21)、所述第一压缩机(1)、所述第二管路(22)、所述第一冷凝器(11)、所述第四管路(24)、所述第二冷凝蒸发器(4)和所述第五管路(25)形成第一循环回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世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和能通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