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光源处理模块以及应用该侧光源处理模块的照明装置,侧光源处理模块包括一第一表面以及相对于第一表面之一第二表面,且第二表面上形成有多个锯齿状结构;其中,任一锯齿状结构上的任一表面与垂直于该第一表面的一法线间的夹角呈一特定角度,以使投射至锯齿状结构上的光束于其上产生反射,并因应该特定角度而朝一相对应的方向行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侧光源处理模块具有指向性且光使用效率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侧光源处理模块,尤其关于一种应用于照明装置的侧光源处理模块以及应用该侧光源处理模块的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由于导光板具有将由其侧边所接收的光束均匀传导至整个导光板的功能,因此大部分利用侧向式光源的装置都是透过导光板将侧向式光源所提供的光束向外输出,故导光板的应用范畴非常广泛,如应用于液晶面板或是发光键盘的背光模块,抑或是应用于室内照明装置或室外照明装置等。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且图I中亦示意了部分入射至导光板的光束的行进路径;其中,导光板I具有一第一表面11以及相对于第一表面11的一第二表面12,且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皆呈平整状。又,光源设置于导光板11的侧边,用以提供多个光束LI入射至导光板I内,由于导光板I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根据司乃耳定律(snell’S law)可知,入射至导光板I内的光束LI容易于导光板I内产生全反射现象,因此由导光板I的一端入射至导光板I内的光束LI可以在导光板I内不断地发生全反射而传导至导光板I的另一端,如此使得导光板I内具有均勻的光能分布。又,为了使导光板I内的光能可以向外输出,第一表面11上还具有多个用以破坏全反射现象的出光点13,因此,当入射至导光板I内的光束LI投射至出光点13时会往外折射,进而能够向外输出(光束LI’)。其中,该些出光点13可透过一印刷制程、一蚀刻制程、一切削制程、一微影制程或一喷沙制程等方式而形成于第一表面11上。然而,现有的导光板I是具有缺点,即相对于导光板I的第一表面11的面积而言,所有出光点13所占的面积显得过小,以致于存在于导光板I内的光能无法有效地向外输出,造成导光板I所输出的光亮不足。然而,在很多的时候,应用现有导光板的装置(如照明装置)所注重的是尽可能的使输出明亮以及节省能源,而输出光束的均匀度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根据以上的描述可知,现有的导光板是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现有的导光板具有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指向性且光使用效率佳的侧光源处理模块。本技术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上述侧光源处理模块的照明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包括侧光源处理模块、用以输出多个光束的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单元以及导光模块,该侧光源处理模块包括第一表面以及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且该第二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锯齿状结构;该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单元设置于该侧光源处理模块的侧缘;该导光模块用以使该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单元所输出的该些光束中的至少一者朝该至少一锯齿状结构投射;其中,该至少一锯齿状结构上的一表面与垂直于该第一表面的一法线间的夹角呈特定角度,以使投射至该至少一锯齿状结构上的至少一光束于其上产生全反射并因应该特定角度而朝相对应的方向行进。较佳地,该导光模块设置于该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单兀与该侧光源处理模块之间,抑或是该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单元设置于该侧光源处理模块与该导光模块之间。较佳地,该导光模块包括半圆柱透境、微结构以及光学元件中的至少一者。较佳地,该侧光源处理模块还包括散斑(Speckle)层,该散斑层形成于该侧光源处理模块的该第一表面,以使朝该相对应的方向行进的至少一光束于穿经该散斑层后向外输出。较佳地,该散斑层至少包括多个散斑,其中,该些散斑是连续性分布于该第一表 面,抑或是该些散斑是间断性分布于该第一表面,抑或是该些散斑是分布形成一特定形状。较佳地,该散斑层包括至少一功能区域,该至少一功能区域呈特定形状且不含任一散斑。较佳地,该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单元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单元以及第二发光二极管单元,且该第一发光二极管单元以及该第二发光二极管单元分别位于该侧光源处理模块的第一侧缘以及第二侧缘。较佳地,所述照明装置为室内照明装置或室外照明装置。较佳地,该特定角度介于45度±3度之间。较佳地,该侧光源处理模块还包括至少一增亮膜(BEF),其设置于该至少一锯齿状结构上的至少一表面。较佳地,该侧光源处理模块还包括影像片,且该散斑层位于该锯齿状结构与该影像片之间,以使自该光源所输出的多个光束于依序经过该锯齿状结构、该散斑层以及该影像片后向外输出。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侧光源处理模块,用以传导由该侧光源处理模块的侧缘进入的多个光束并予以向外输出,该侧光源处理模块包括第一表面以及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且该第二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锯齿状结构;其中,该至少一锯齿状结构上的一表面与垂直于该第一表面的一法线间的夹角呈特定角度,以使投射至该至少一锯齿状结构的该表面上的至少一光束于其上产生全反射,并因应该特定角度而朝一相对应的方向行进,进而于穿经该第一表面后向外输出。较佳地,所述侧光源处理模块还包括散斑(Speckle)层,该散斑层形成于该侧光源处理模块的该第一表面。较佳地,该散斑层至少包括多个散斑;其中,该些散斑是连续性分布于该第一表面,抑或是该些散斑是间断性分布于该第一表面,抑或是该些散斑是分布形成一特定形状。较佳地,该散斑层包括至少一功能区域,该至少一功能区域呈特定形状且不含任一散斑。较佳地,该特定角度介于45度±3度之间。较佳地,所述侧光源处理模块还包括至少一增亮膜(BEF),其设置于该至少一锯齿状结构上的至少一表面。较佳地,所述侧光源处理模块是应用于室内照明装置、室外照明装置、显示装置、背光模块或投影装置的侧光源处理模块。较佳地,该室内照明装置或该室外照明装置包括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单元以及导光模块,且该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单元置于该侧光源处理模块的侧缘,而该导光模块设置于该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单元与该侧光源处理模块之间或者该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单元设置于该侧光源处理模块与该导光模块之间,且该导光模块使该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单元所输出的多个光束中的至少一者朝该至少一锯齿状结构投射。较佳地,该导光模块包括半圆柱透境、微结构以及光学元件中的至少一者。较佳地,所述侧光源处理模块还包括影像片,且该散斑层位于该锯齿状结构与该 影像片之间,以使自该侧光源处理模块的侧缘进入的该些光束于依序经过该锯齿状结构、该散斑层以及该影像片后向外输出。本技术的侧光源处理模块具有指向性,因此可使需要光线的区域特别明亮,且本技术不须于侧光源处理模块的第一表面上设置出光点,如此不会因为所有出光点所占的总面积过小而产生侧光源处理模块内的光能无法快速向外输出的问题,从而提高光的使用效率。此外,本技术还可通过于侧光源处理模块增设增亮膜,以回收光并再度利用,进一步提高光使用效率。再者,本技术侧光源处理模块可令特定的区域或特定的形状以不同方式或不同光线呈现来吸引众人的目光,以达广告的效果或特殊的目的。本技术的侧光源处理模块可应用于各种照明装置,亦可应用于背光模块、投影装置等。附图说明图I :为现有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 :为本技术侧光源处理模块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侧视图。图3 :为本技术侧光源处理模块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结构侧视图。图4 :为本技术侧光源处理模块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结构侧视图。图5 :为本技术侧光源处理模块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散斑层的正视图。图6 :为本技术侧光源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侧光源处理模块,包括第一表面以及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且该第二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锯齿状结构;用以输出多个光束的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单元,设置于该侧光源处理模块的侧缘;以及用以使该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单元所输出的该些光束中的至少一者朝该至少一锯齿状结构投射的导光模块;其中,该至少一锯齿状结构上的一表面与垂直于该第一表面的一法线间的夹角呈特定角度,以使投射至该至少一锯齿状结构上的至少一光束于其上产生全反射并因应该特定角度而朝相对应的方向行进。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铭堂,
申请(专利权)人:宇隆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