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外循环管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37051 阅读:3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7 2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体外循环管路,包括静脉管路、动脉管路和超滤管路,其中体外循环管路的管路内径为2~4mm,外径为3~6mm。在用于治疗心衰患者的脱水装置血泵流量一定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管路的管径比常规管路的管径细,血液在管路中的流速提高,避免了血液在管路中的凝固现象;体外循环管路的总体外循环血量为25~80ml,在设备启动和结束治疗回血阶段,降低了对循环的冲击;配备有所述体外循环管路的机械性心衰脱水装置的血泵的流量为10~60ml/min,血泵流量小于心排量的2%,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机械性心衰脱水装置的体外循环管路
技术介绍
体外循环管路是与血液透析器、血液透析滤过器、血液滤过器等血液净化装置配套使用的一次性管路。中国专利文献CN201290926Y公开了一种血液透析管道,中国专利文献CN201049096Y公开了一种一次性使用的血液透析管路,但上述现有技术均是为了配合传统血液透析/滤过设备的高流量和透析器的大的膜面积而设置,其循环管路管径较粗。 目前临床上体外循环管路管径约8mm,体外循环血量约200 300ml,心衰患者常常存在液体负荷过重的情况,在使用设备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脱水治疗时,较高的体外循环血量在设备启动和结束治疗回血阶段,短时间内大量液体进入体内,快速增加了心脏前负荷,对血液循环的冲击大,不利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而且,现用的体外循环管路直径粗大,需要较高的血泵流量与其匹配,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心衰病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体外循环管路管径粗、体外循环血量大,不适于心衰患者治疗的问题。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体外循环管路来实现脱水,以适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为解决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静脉管路(I),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接的滤器接头(10)、静脉滴壶(12)以及第一鲁尔接头(5),其中静脉滴壶帽(13)处还连接有静脉压测压管路(19)和排气管路(24);动脉管路(2),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接的第一鲁尔接头(5)、预冲管路(25)、动脉压测压管路(20)、泵管(16)、滤器前压测压管路(21)、肝素输送管路(26)以及滤器接头(10);超滤管路(3),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接的滤器鲁尔接头(22)、漏血检测壶(17)、泵管(16)以及第一鲁尔接头(5),其中漏血检测壶帽(18)处还连接有超滤压测压管路(23);其特征在于,所述体外循环管路的管路内径为2 4mm,外径为3 6mm。所述体外循环管路的总体外循环血量为25 80ml。所述体外循环管路的总体外循环血量为60ml。一种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机械性心衰脱水装置,包括权利要求I 3任一所述的体外循环管路和与所述体外循环管路相适应的血泵。所述血泵的流量优选为10 60ml/mi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I)体外循环管路的管路内径为2 4mm,在脱水装置血泵流量一定的情况下,本技术的管路的管径比常规管路的管径细,从而提高了血液在管路中的流速,避免了血液在管路中的凝固现象;(2)总体外循环血量为25 80ml,体外循环血量小在设备启动和结束治疗回血阶段,降低了对血液循环的冲击;(3)配备有所述体外循环管路的机械性心衰脱水装置的血泵的流量为10 60ml/min,血泵流量小于心排量的2%,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静脉管路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动脉管路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超滤管路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用于患者治疗时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为I-静脉管路,2-动脉管路,3-超滤管路,4-第一鲁尔接头保护帽,5-第一鲁尔接头,6-管路卡扣,7-第二鲁尔接头,8-第二鲁尔接头保护帽,9-空气过滤器,10-滤器接头,11_滤网,12-静脉滴壶,13-静脉滴壶帽,14-二通,15-泵管与管路接头,16-泵管,17-漏血检测壶,18-漏血检测壶帽,19-静脉压测压管路,20-动脉压测压管路,21-滤器前压测压管路,22-滤器鲁尔接头,23-超滤压测压管路,24-排气管路,25-预冲管路,26-肝素输送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但应当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的使用方法,而并不能将本技术的范围局限于此。结合图4可以看出根据本技术所述的用于机械性心衰脱水装置的体外循环管路,包括静脉管路I、动脉管路2以及超滤管路3 ;如图I所示的静脉管路I作为回血管路,连接设备的超滤器与人体的外周静脉,将经过超滤的血液送回人体内,所述静脉管路I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接的滤器接头10、静脉滴壶12以及第一鲁尔接头5,其中静脉滴壶12的内部还设置有滤网11,以避免凝血阻塞针头,甚至进入患者静脉血管,所述静脉滴壶12还具有静脉滴壶帽13,静脉滴壶帽13处连接有排气管路24和带有空气过滤器9的静脉压测压管路19,其中排气管路24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鲁尔接头7,所述第二鲁尔接头7配备有第二鲁尔接头保护帽8,另外连接第一鲁尔接头5和静脉滴壶12的管路、连接静脉滴壶12和滤器接头10的管路及排气管路24上还设置有管路卡扣6 ;如图2所示的动脉管路2作为抽血管路,连接设备的超滤器与人体的外周静脉,将需要超滤的血液由人体输送到超滤器,所述动脉管路2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接的第一鲁尔接头5、预冲管路25、带有空气过滤器9的动脉压测压管路20、泵管16、带有空气过滤器9的滤器前压测压管路21、肝素输送管路26以及滤器接头10,其中,预冲管路25、动脉压测压管路20、滤器前压测压管路21和肝素输送管路26分别通过三通14与所述管路相连接,泵管16通过泵管与管路接头15与所述管路相连接,另外在连接第一鲁尔接头5与预冲管路25的管路上设置有管路卡扣6,并且预冲管路25、动脉压测压管路20、滤器前压测压管路21和肝素输送管路26上也分别设置有管路卡扣6 ;如图3所示的超滤管路3,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接的滤器鲁尔接头22、漏血检测壶17、泵管16以及第一鲁尔接头5,其中漏血检测壶帽18处还连接有带有空气过滤器9的超滤压测压管路23,在超滤压测压管路23上还设置有管路卡扣6,并且泵管16通过泵管与管路接头15与所述管路相连接;其中,所述静脉管路I、所述动脉管路2和所述超滤管路3上的第一鲁尔接头5均配备有第一鲁尔接头保护帽4,且所述管路的内径为2 4mm,外径为3 6mm,所述体外循环管路的总体外循环血量为25 80ml,其中体外循环管路的最佳总体外循环血量为60ml,泵管所用材料为医用级硅胶管,其余管路所用材料为医用级透明PVC。在使用所述的体外循环管路对患者进行脱水治疗时,首先将超滤器固定在配合使用的仪器上;将静脉滴壶12置入仪器静脉壶卡座中,分别将静脉压测压管路19与仪器的压力接口连接,将滤器接头中10与超滤器静脉接口连接,并将静脉管路I置入仪器上的空气检测器和静脉夹中;手动转动仪器血泵,将动脉管路2的泵管16嵌入仪器泵头中,并分别将 动脉压测压管路20、滤器前压测压管路21与仪器压力接口连接,将滤器接头10与超滤器动脉接口连接;将漏血检测壶17置入仪器漏血检测器中,手动转动仪器超滤泵,将超滤管路3的泵管16嵌入仪器泵头中,并分别将超滤压测压管路23与仪器压力接口连接,将滤器鲁尔接头22与超滤器对应接口连接;将超滤液袋悬挂于仪器挂钩上,并与超滤管路的第一鲁尔接头5连接,在心衰患者的脱水治疗过程中与所述体外循环管路相适应的血泵的流量设置为 10 60ml/min。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体外循环管路,包括:静脉管路(1),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接的滤器接头(10)、静脉滴壶(12)以及第一鲁尔接头(5),其中静脉滴壶帽(13)处还连接有静脉压测压管路(19)和排气管路(24);动脉管路(2),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接的第一鲁尔接头(5)、预冲管路(25)、动脉压测压管路(20)、泵管(16)、滤器前压测压管路(21)、肝素输送管路(26)以及滤器接头(10);超滤管路(3),包括通过管路依次相连接的滤器鲁尔接头(22)、漏血检测壶(17)、泵管(16)以及第一鲁尔接头(5),其中漏血检测壶帽(18)处还连接有超滤压测压管路(23);其特征在于,所述体外循环管路的管路内径为2~4mm,外径为3~6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新庆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哈特凯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