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血管封堵器,在可能或突发血管损伤状态下,可对破损血管尤其是较粗管径血管、静脉血管等进行有效封堵,从而抑制出血,争取时间,以便手术的顺利进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左、右两根相同且对称设置的导管,导管顶端开设有进液口,进液口上固接有单向阀;导管末端封闭且在末端管壁上均布若干出液孔,导管末端外管壁上固接有球囊,球囊的长度要保证能将所有的出液孔都覆盖在内;左、右两根导管的中间部分连接为一整体,且两根导管的各自液道互不交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成本低廉、止血效果好,变相降低了手术的难度,极易普及。(*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学外科辅助治疗器械,具体是一种血管封堵器,该血管封堵器可以在血管手 术或其他手术过程中遭遇血管损伤破裂出血时,对受损血管实现安全、可靠和有效的封堵。
技术介绍
外科手术中最常遇到的情况为血管损伤破裂而导致出血,常导致手术无法顺利进行或终止手术甚至引发生命危险。所谓大手术即为其要切除部分周围有较为重要的组织和较大的血管,极易损伤,且损伤后较难处理,会在术中及围手术期引起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血管损伤。血管损伤分为动脉损伤和静脉损伤,在较小的血管受到损伤后,出血量较少,对术野影响不大,可以在清理术野积血的同时进行损伤处的修补。动脉损伤时,可用动脉止血钳夹持损伤处两侧远端正常血管管壁,阻断两端血液流通,使损伤处暂时处于无血状态,从而显示清晰术野,再进行血管缝合或吻合或人造血管搭桥,从而实现破损处修补。但静脉与动脉不同,静脉壁薄,肌细胞及弹性纤维较少,所以静脉的阻断尤为重要1.不能用血管钳夹持,会损伤撕裂血管壁,从而使损伤进一步扩大。2.在专门的血管手术中,会先将其两端正常血管周围组织游离,再将阻断带置好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致使人为造成创面扩大,加重损伤,使并发症加重,且突发损伤时没时间做事先准备工作,措手不及。虽然现在也有一些血管封堵装置,但这些装置大都结构复杂、使用繁琐,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还需要进一步地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血管封堵器,在可能或突发血管损伤状态下,对破损血管尤其是较粗管径血管、静脉血管等进行有效封堵,从而抑制出血,争取时间,以便手术的顺利进行。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血管封堵器,包括左、右两根相同且对称设置的导管,导管顶端开设有进液口,进液口上固接有单向阀;导管末端封闭且在末端管壁上均布若干出液孔,导管末端外管壁上固接有球囊,球囊的长度要保证能将所有的出液孔都覆盖在内;左、右两根导管的中间部分连接为一整体,且两根导管的各自液道互不交集(即两根导管的中间部分相互固接在一起,但两根导管各自的液道互不交集,该装置为双导管设计,双进液口、双液道,且各自相通)。本技术血管封堵器采用双导管设计,双进液口、双液道,且各自相通,互不交集。进液口设有单向阀(该单向阀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单向阀,例如导尿管内的单向阀),即该单向阀的入口内有若贯通的裂隙且各裂隙间高弹性地挤压在一起(如图5、6),使注入导管内的液体出不来,达到液体只能进不能出的目的;导管末端的管壁上开设有若干出液孔,出液孔外部由球囊覆盖。工作原理是用注射器将液体通过进液口的单向阀注入到导管内,液体沿导管液道到达导管液道末端,液体从导管末端管壁上的出液孔内流出,随着液体的增多,之前瘪平的球囊就会渐渐充液变大,直至球囊得大小可以堵死血管为止;当使用完毕后,再用注射器通过进液口的单向阀将导管内的液体抽出,导管末端的气囊就恢复原样了。进一步地,导管顶端的进液口处还安装有带盖体的进液接头,单向阀置于进液接头内。进液接头不仅会使单向阀与导管的固定更紧密,而且更方便注射器向导管内注射液体,进液接头上的盖体保证了导管内干净、不被污染。在盖体内侧顶部的中心处活动插接有一根以增强导管的硬度、使导管在进入血管后能逆血流而上到达指定部位的硬质通管丝。具有一定硬度的通管丝可改变导管柔性,辅助增强导管的硬度,使导管在插入受损血管时,可以逆血流而上到达指定部位;待导管达到血管中的指定位置后,就可将通管丝抽出并拆卸下来。 导管、单向阀、球囊都是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并且单向阀、球囊都是采用具有弹性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进液接头是采用医用塑料制成的。在发生血管损伤时,需立刻按压损伤处止血并及时处理清楚术野,估计血管直径,然后将该血管封堵器移至术野,按压处移开一小口供该血管封堵器两导管的两末端头通过小口进入到血管腔内(此时,导管头部的球囊为原始状态,即球囊呈瘪平状,紧贴导管并未扩大),两根导管的两个末端头分别进入到伤口两侧血管腔内,并通过通管丝将两导管伸至距损伤伤口 5cm以上处,这样就不会使损伤伤口变形而不利于操作。待导管到达指定位置后,将通管丝取出并使用注射器通过两导管进液口的单向阀向导管内注入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沿导管液道进入液道末端,生理盐水从导管末端管壁上的出液孔流出,随着生理盐水注入量的增大,可使之前瘪平的球囊逐渐变大,直至球囊直径超过血管管道直径,此时试将压迫轻轻移开,若损伤处无血液外溢,则说明扩大的球囊将血管堵住了,就可将压迫完全撤离;若移开时,损伤处仍然有溢出,则继续注入生理盐水直至无溢出为止。接下来进行血管修补,在修补快完时,使用注射器将两导管内的生理盐水抽净,使导管恢复原样,并在伤口处留一小孔供两导管从血管内撤出来,此时损伤伤口处明显变小,其外溢血液不会对术野造成较大影响,则可继续完成剩余手术的修补。当破损伤口两侧5cm范围内的血管上有分叉时,可使用两套本技术装置进行对分叉的两根血管同时进行封堵,使用方法同上。本技术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成本低廉、止血效果好,变相降低了手术的难度,极易普及。而且在专业血管手术中,使用本技术装置可减少术前的一些准备性操作,以降低术前操作的级别,如游离两端正常血管周围组织,在血管外进行阻断等操作,这样可以减少血管及组织损伤,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当插设通管丝、气囊未充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当通管丝拔出、气囊充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的单向阀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的单向阀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当插设通管丝、气囊未充起时的工作原理图。图8为本技术当通管丝拔出、气囊充起时的工作原理图。图中1-导管、2-单向阀、3-出液孔、4-球囊、5-进液接头、6-盖体、7-通管丝、8-血管、9-血液。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如图I至图6所示,一种血管封堵器,包括左、右两根相同且对称设置的导管1,导管I顶端开设有进液口,进液口上固接有单向阀2 ;导管I末端封闭且在末端管壁上均布若干出液孔3,导管I末端外管壁上固接有球囊4,球囊4的长度要保证能将所有的出液孔3都覆盖在内;左、右两根导管I的中间部分连接为一整体,且两根导管I的各自液道互不交 集。具体实施时,导管I、单向阀2、球囊4都是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并且单向阀2和球囊4都是采用具有高弹性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进液接头5是采用医用塑料制成的。使用时,如图7和图8所示,将两根导管I末端分别插入到血管伤口两侧的血管8内腔中(此时,导管头部的球囊为原始状态,即球囊呈瘪平状,紧贴导管并未扩大),通过通管丝7将两导管I送至血管中距损伤伤口 5cm以上的指定位置,待导管I到达指定位置后,将通管丝7取出并用注射器通过导管I进液口 2的单向阀2向导管I内推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沿导管I液道进入液道末端,生理盐水从导管I末端管壁上的出液孔3流出,随着生理盐水注入量的增大,可使之前瘪平的球囊4因注充生理盐水而逐渐变大,直至变大的球囊4将血管8封堵,使血管8内的血液9堵死不再流出,之后便可对血管8伤口进行修补了。在修补快完时,使用注射器将两导管I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血管封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两根相同且对称设置的导管(1),导管(1)顶端开设有进液口,进液口上固接有单向阀(2);导管(1)末端封闭且在末端管壁上均布若干出液孔(3),导管(1)末端外管壁上固接有球囊(4),球囊(4)的长度要保证能将所有的出液孔(3)都覆盖在内;左、右两根导管(1)的中间部分连接为一整体,且两根导管(1)的各自液道互不交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峰,
申请(专利权)人:王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