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碟片弹簧共振音响发生器,它包括外壳、底座、磁体、环绕线圈,所述外壳与底座通过紧固件连接,磁体及环绕线圈设置于外壳内腔,其改进在于:所述底座下方设有一可相对于底座上下运动的第一导振体,外壳内部设有一可相对于外壳上下运动的第二导振体,底座上中心位置设置有一开口,第一导振体与第二导振体通过一穿过开口的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导振体上连接有一线圈套筒,环绕线圈设置于线圈套筒上,所述磁体安装于线圈套筒内,磁体上套设有导磁体,于底座内第一导振体与底座之间及底座外第二导振体与底座之间均设有碟片弹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碟片弹簧共振音响发生器,音效更好,中低频更加丰富,声音大,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碟片弹簧共振音响发生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音响发生器,特别是ー种碟片弹簧共振音响发生器。背景技木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ー种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音响概念认识的共振音响,这种共振音响的发声系统本身没有振膜,它利用共振的原理,将音频信号转化为音频机械振动,输出给与它接触的任何硬质物体,使该硬质物体作为发声介质发声,其声音柔和均匀,无指向性,呈360。环绕发声,且根据不同的发声介质可形成不同的音色效果。共振音响的体积小,可随意摆放,它只需和电脑1 3、1^4、1 、^、0ソ0播放器、手机等音源设备连接,就能让日常生活中的桌子、门、窗子、地板等硬质物体变成天然的音响。现有的共振音响主要包括外壳、底座、导振支架、磁体、超磁致伸縮棒、线圈、线圈支架等,外壳与底座螺锁连接,导振支架固定于底座下端,磁体、超磁致伸縮棒、线圈和线圈支架置于外壳内,线圈套设子线圈支架上, 超磁致伸縮材料放置于线圈支架中央,磁体置于线圈支架的上下两端,超磁致伸縮材料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磁体与外壳内顶面和底座内表面相顶。当线圈有音频信号输入时,线圈产生交变磁场,超磁致伸缩棒按磁场交变频率而交替伸縮,这种伸缩产生的振动传导至底座的导振支架上,导振支架将动能传递到与之接触的硬质物体的平面上引起振动ニ发出声音,现有共振音响的结构不合理,其底座和导振支架是固定的ー个整体,这样在振动的过程中,导振支架上下运动时就要克服较大的阻力,因此电声的转换效率较低,声音小,低频不足,此外,在振动的过程中易产生杂音,其整体音效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可有效克服上述不足的、声音高的、低频更丰富的、电声的转换效率高的碟片弹簧共振音响发生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外壳、底座、磁体、环绕线圈,所述外壳与底座通过紧固件连接,磁体及环绕线圈设置于外壳内腔,其改进在于所述底座下方设有ー可相对于底座上下运动的第一导振体,外壳内部设有一可相对于外壳上下运动的第二导振体,底座上中心位置设置有ー开ロ,第一导振体与第二导振体通过ー穿过开ロ的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导振体上连接有一线圈套筒,环绕线圈设置于线圈套筒上,所述磁体安装于线圈套筒内,磁体上套设有导磁体,于底座内第一导振体与底座之间及底座外第二导振体与底座之间均设有碟片弹簧;上述结构中,所述底座上的开ロ处四周等间距设有四个卡柱,所述第二导振体与底座之间的碟片弹簧卡设于四个卡柱围成的区域内;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二导振体上设有胶垫;上述结构中,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传音孔;上述结构中,所述外壳为金属材料制成。相比于技术中的共振音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其一、本专利技术的共振音响底座下方设有一可相对于底座上下运动的第一导振体,外壳内部设有一可相对于外壳上下运动的第二导振体,底座内第一导振体与底座之间及底座外第二导振体与底座之间均设有碟片弹簧,如此,减小了振动的阻力,有利于导振体上下运动,电声的转化效率更高;其ニ、底座上的开ロ处四周等间距设有四个卡柱,所述第二导振体与底座之间的碟片弹簧卡设于四个卡柱围成的区域内,可使导振体上下振动时,保持在竖直方向而不至于偏离,同吋,进ー步减小了导振体振动的阻力;其三、第二导振体上设有胶垫,这种设计可有效防止导振体振动产生的杂音;其四、底座上设置的传音孔,可使音响的效果更好,声音更大;此外,其外壳为金属外壳,可屏蔽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加强了音响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的结构示意·图中1、夕卜壳 2、底座 3、磁体 4、环绕线圈5、第一导振体 6、第二导振体7、开ロ 8、线圈套筒9、导磁体10、碟片弹簧11、卡柱12、胶垫13、传音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ー步的描述。如图I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为ー种碟片弹簧共振音响发生器,它包括外壳I、底座2、磁体3、环绕线圈4,外壳I与底座2通过紧固件连接,磁体3及环绕线圈4设置于外壳I内腔,底座2下方设有一可相对于底座2上下运动的第一导振体5,外壳I内部设有一可相对于外壳I上下运动的第二导振体6,第一导振体5及第ニ导振体6的轴线与磁体3、环绕线圈4的轴线重合,底座2上中心位置设置有ー开ロ 7,第一导振体5与第二导振体6通过一穿过开ロ 7的紧固件连接,在第一导振体5上连接有一线圈套筒8,环绕线圈4设置于线圈套筒8上,磁体3安装于线圈套筒8内,磁体3上套设有导磁体9,以便产生更强的磁场,于底座2内第一导振体5与底座2之间及底座2外第二导振体6与底座2之间均设有碟片弹簧10,有利于第一导振体5、第二导振体6上下运动,可产生更大的振幅及更大的声音效果,底座2上的开ロ 7处四周等间距设有四个卡柱11,第二导振体6与底座2之间的碟片弹簧10卡设于四个卡柱11围成的区域内,可使第一导振体5、第二导振体6上下振动时,保持在竖直方向而不至于偏离,进ー步减小了振动的阻力。本专利技术结构中的第二导振体6上还设有胶垫12,这种设计可有效防止振动产生的杂音,使音响的音效更好;在底座2上设置有传音孔13,利于声音的传出;外壳I为金属材料制成,结构更加牢固,且也可起到屏蔽外界电磁场的干扰作用,加强了音响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碟片弹簧共振音响发生器通过与外部音源设备连接使用,使用时,将碟片弹簧共振音响发生器放置在介质平面上,最好是硬度较高的物体表面,使第二导振体6上的胶垫12与物体表面贴合,当环绕线圈4内有随音乐信号变化的交流电流通过时,环绕线圈4上就会产生ー个极强的变化的磁场,该磁场和磁体3及导磁体9本身产生的磁场共同作用,使得第一导振体5及第ニ导振体6随着音乐信号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第一导振体5及第ニ导振体6再将产生的动能传递到放置的介质上(物体表面),从而推动介质振动发声;本专利技术的碟片弹簧共振音响发生器,由于在第一导振体5与底座2之间及第ニ导振体6与底座2之间设有碟片弹簧10,使得振动更加稳定,振动的阻力也相对减小,其外接音源播放出来的音乐具有更好的听觉效果,锐耳动听,此外,中低频更加丰富,声音也更大,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要。以上所描述的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上述具体实施例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范畴内,可以出现各种变形及修改,凡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以 上描述所做的润饰、修改或等同替换,均属于本专利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碟片弹簧共振音响发生器,包括外壳、底座、磁体、环绕线圈,所述外壳与底座通过紧固件连接,磁体及环绕线圈设置于外壳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下方设有一可相对于底座上下运动的第一导振体,外壳内部设有一可相对于外壳上下运动的第二导振体,底座上中心位置设置有一开口,第一导振体与第二导振体通过一穿过开口的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导振体上连接有一线圈套筒,环绕线圈设置于线圈套筒上,所述磁体安装于线圈套筒内,磁体上套设有导磁体,于底座内第一导振体与底座之间及底座外第二导振体与底座之间均设有碟片弹簧。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碟片弹簧共振音响发生器,包括外壳、底座、磁体、环绕线圈,所述外壳与底座通过紧固件连接,磁体及环绕线圈设置于外壳内腔,其特征在干所述底座下方设有一可相对于底座上下运动的第一导振体,外壳内部设有一可相对于外壳上下运动的第二导振体,底座上中心位置设置有ー开ロ,第一导振体与第二导振体通过ー穿过开ロ的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导振体上连接有一线圈套筒,环绕线圈设置于线圈套筒上,所述磁体安装于线圈套筒内,磁体上套设有导磁体,于底座内第一导振体与底座之间及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庆开,
申请(专利权)人:梅庆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