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电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关电源。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开关电源采用直接反馈的方式,为控制芯片提供反馈信号,该开关电源具有发热量小、转换效率高和稳定性强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关电源。
技术介绍
开关电源是利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控制开关管开通和关断的时间比率,维持稳定输出电压的一种电源。现在,采用开关电源为变频器提供驱动电源,但是,现在的开关电源存在转换效率低、发热严重、稳定性差的问题,这样也会大大影响变频器的工作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关电源,旨在解决现在的开关电源存在转换效率低、发热严重、稳定性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开关电源,所述开关电源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3、电阻R14、电解电容Cl、电容C2、电容C3、电解电容C4、电容C5、滤波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二极管Dl、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稳压管ZDUMOS管Q1、控制芯片U1、变压器Tl和多路电源输出单元;所述变压器Tl的第一初级绕组的第一端接电源,所述电容C9和二极管D4串接在电源HV和变压器Tl的第一初级绕组的第二端之间,所述稳压管ZDl与电容C9并联,所述电阻R5和电阻R6串接在电源、电阻R7的第一端和控制芯片Ul的电源端之间,所述电解电容C4和电容C5并联在电阻R7的第一端和等电势端之间,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接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接二极管Dl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l的阳极接变压器Tl的第二初级绕组的第一端和一路电源输出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电源输出单元的输出端接负载,所述变压器Tl的第二初级绕组的第二端接等电势端,所述电阻R2和电阻R3串接在二极管D2的阳极与等电势端之间,所述电阻R2和电阻R3的公共连接端接控制芯片Ul的反馈端,所述电容C2连接在控制芯片Ul的反馈端和补偿端之间,所述电阻R4和电容C3也串接在控制芯片Ul的反馈端和补偿端之间,所述滤波电容C6连接在控制芯片Ul的参考电压端和等电势端之间,所述电阻R8和电容C7串接在控制芯片Ul的参考电压端和等电势端之间,所述控制芯片Ul的振荡器输入端接电阻R8和电容C7的公共连接端,所述控制芯片Ul的接地端接等电势端,所述控制芯片Ul的控制信号输出端通过电阻R9接MOS管Ql的栅极,所述电阻RlO和二极管D3串接在控制芯片Ul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和MOS管Ql的栅极之间,所述MOS管Ql的漏极接变压器Tl的第一初级绕组的第二端,所述MOS管Ql的源极通过电阻R14接等电势端,所述电阻R13连接在MOS管Ql的栅极和源极之间,所述MOS管Ql的源极通过电阻Rll接控制芯片Ul的电流取样端,所述电容C8连接在控制芯片Ul的电流取样端与等电势端之间,所述多路电源输出单元中的其他路电源输出单元的输入端分别接变压器Tl的次级绕组,所述其他路电源输出单元的输出端分别接负载。在本专利技术中,开关电源采用直接反馈的方式,为控制芯片提供反馈信号,该开关电源具有发热量小、转换效率高和稳定性强的优点。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开关电源的电路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ー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图I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开关电源的电路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开关电源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3、电阻R14、电解电容Cl、电容C2、电容C3、电解电容C4、电容C5、滤波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ニ极管Dl、ニ极管D2、ニ极管D3、ニ极管D4、稳压管ZDUMOS管Q1、控制芯片U1、变压器Tl和多路电源输出单元100 ;变压器Tl的第一初级绕组的第一端接电源HV,电容C9和ニ极管D4串接在电源HV和变压器Tl的第一初级绕组的第二端之间,稳压管ZDl与电容C9并联,电阻R5和电阻R6串接在电源HV、电阻R7的第一端和控制芯片Ul的电源端VCC之间,电解电容C4和电容C5并联在电阻R7的第一端和等电势端之间,电阻R7的第二端接ニ极管D2的阴极,ニ极管D2的阳极接ニ极管Dl的阴极,ニ极管Dl的阳极接变压器Tl的第二初级绕组的第一端和一路电源输出单元100的输入端,电源输出単元100的输出端接负载,变压器Tl的第二初级绕组的第二端接等电势端,电阻R2和电阻R3串接在ニ极管D2的阳极与等电势端之间,电阻R2和电阻R3的公共连接端接控制芯片Ul的反馈端VFB,电容C2连接在控制芯片Ul的反馈端VFB和补偿端COM之间,电阻R4和电容C3也串接在控制芯片Ul的反馈端VFB和补偿端COM之间,滤波电容C6连接在控制芯片Ul的參考电压端VREF和等电势端之间,电阻R8和电容C7串接在控制芯片Ul的參考电压端VREF和等电势端之间,控制芯片Ul的振荡器输入端RTCT接电阻R8和电容C7的公共连接端,控制芯片Ul的接地端GND接等电势端,控制芯片Ul的控制信号输出端OUT通过电阻R9接MOS管Ql的栅极,电阻RlO和ニ极管D3串接在控制芯片Ul的控制信号输出端OUT和MOS管Ql的栅极之间,MOS管Ql的漏极接变压器Tl的第一初级绕组的第二端,MOS管Ql的源极通过电阻R14接等电势端,电阻R13连接在MOS管Ql的栅极和源极之间,MOS管Ql的源极通过电阻Rll接控制芯片Ul的电流取样端CURRIN,电容C8连接在控制芯片Ul的电流取样端CURRIN与等电势端之间,多路电源输出单元100中的其他路电源输出单元的输入端分别接变压器Tl的次级绕组,其他路电源输出单元的输出端分别接负载。负载包括逆变控制単元、检测单元、显示单元以及人机界面坐坐寸寸o作为本专利技术ー实施例,MOS管Ql为N型MOS管。作为本专利技术ー实施例,控制芯片Ul为UC2844型号的芯片。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多路电源输出单元100中的一路电源输出单元具体包括二极管D5、电容C10、电解电容C19和电阻R15 ;二极管D5的阳极接变压器Tl的次级绕组,二极管D5的阴极接负载,电容ClO和电阻R15并联在二极管D5的阴极与地之间,电解电容C19的正极接二极管D5的阴极,电解电容C19的负极接地。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多路电源输出单元100中的一路电源输出单元具体包括二极管D6、电容C11、电解电容C18和电阻R16 ;二极管D6的阴极接变压器Tl的次级绕组,二极管D6的阳极接负载,电容Cll和电阻R16并联在二极管D6的阳极与地之间,电解电容C18的负极接二极管D6的阳极,电解电容C18的正极接地。 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开关电源采用直接反馈的方式,为控制芯片提供反馈信号,该开关电源具有发热量小、转换效率高和稳定性强的优点。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源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3、电阻R14、电解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解电容C4、电容C5、滤波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稳压管ZD1、MOS管Q1、控制芯片U1、变压器T1和多路电源输出单元;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初级绕组的第一端接电源,所述电容C9和二极管D4串接在电源HV和变压器T1的第一初级绕组的第二端之间,所述稳压管ZD1与电容C9并联,所述电阻R5和电阻R6串接在电源、电阻R7的第一端和控制芯片U1的电源端之间,所述电解电容C4和电容C5并联在电阻R7的第一端和等电势端之间,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接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接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接变压器T1的第二初级绕组的第一端和一路电源输出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电源输出单元的输出端接负载,所述变压器T1的第二初级绕组的第二端接等电势端,所述电阻R2和电阻R3串接在二极管D2的阳极与等电势端之间,所述电阻R2和电阻R3的公共连接端接控制芯片U1的反馈端,所述电容C2连接在控制芯片U1的反馈端和补偿端之间,所述电阻R4和电容C3也串接在控制芯片U1的反馈端和补偿端之间,所述滤波电容C6连接在控制芯片U1的参考电压端和等电势端之间,所述电阻R8和电容C7串接在控制芯片U1的参考电压端和等电势端之间,所述控制芯片U1的振荡器输入端接电阻R8和电容C7的公共连接端,所述控制芯片U1的接地端接等电势端,所述控制芯片U1的控制信号输出端通过电阻R9接MOS管Q1的栅极,所述电阻R10和二极管D3串接在控制芯片U1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和MOS管Q1的栅极之间,所述MOS管Q1的漏极接变压器T1的第一初级绕组的第二端,所述MOS管Q1的源极通过电阻R14接等电势端,所述电阻R13连接在MOS管Q1的栅极和源极之间,所述MOS管Q1的源极 通过电阻R11接控制芯片U1的电流取样端,所述电容C8连接在控制芯片U1的电流取样端与等电势端之间,所述多路电源输出单元中的其他路电源输出单元的输入端分别接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所述其他路电源输出单元的输出端分别接负载。...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源包括 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3、电阻R14、电解电容Cl、电容C2、电容C3、电解电容C4、电容C5、滤波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ニ极管Dl、ニ极管D2、ニ极管D3、ニ极管D4、稳压管ZDI、MOS管Q1、控制芯片U1、变压器Tl和多路电源输出单元; 所述变压器Tl的第一初级绕组的第一端接电源,所述电容C9和ニ极管D4串接在电源HV和变压器Tl的第一初级绕组的第二端之间,所述稳压管ZDl与电容C9并联,所述电阻R5和电阻R6串接在电源、电阻R7的第一端和控制芯片Ul的电源端之间,所述电解电容C4和电容C5并联在电阻R7的第一端和等电势端之间,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接ニ极管D2的阴极,所述ニ极管D2的阳极接ニ极管Dl的阴极,所述ニ极管Dl的阳极接变压器Tl的第二初级绕组的第一端和一路电源输出単元的输入端,所述电源输出单元的输出端接负载,所述变压器Tl的第二初级绕组的第二端接等电势端,所述电阻R2和电阻R3串接在ニ极管D2的阳极与等电势端之间,所述电阻R2和电阻R3的公共连接端接控制芯片Ul的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学海,谢玲玉,汪强,马利,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蓝海华腾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