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以耦接整流器与电脑装置的插头组合,其包括第一插头以及第二插头。该第一插头包含有本体,其上形成有第一正极、第一负极以及第一卡合部。该第二插头内形成有腔室结构,该腔室结构用以容置本体。该腔室结构于对应该第一正极、该第一负极以及该第一卡合部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二正极、第二负极以及第二卡合部。该第二正极与该第二负极用以于该腔室结构完全容置该本体时,分别与该第一正极和该第一负极耦接,且该第二卡合部用以卡合于该第一卡合部,以使该本体固定于该腔室结构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插头组合,尤其涉及ー种用以耦接整流器与电脑装置的插头组ムロ O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笔记本型电脑上的电源插头,大都呈圆筒状。当耦接于整流器的一端的插头插接上笔记本型电脑上的电源插头时,即可对笔记本型电脑的电池进行充电,或直接于笔记本型电脑使用时,供应电源以供使用者对其进行打字、播放多媒体等操作。然而,上 述电源插头的设计,因插头与插头间不易分离,故当连接整流器与插头的电线受外力拉扯时,笔记本型电脑上的电源插头容易因拉扯而损坏,进而导致笔记本型电脑损坏,迫使使用者需更换插头等零件,造成使用者使用上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用以耦接整流器与电脑装置的插头组合,以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披露ー种用以耦接整流器与电脑装置的插头组合,其包括有第ー插头,该第一插头包含有一本体,其上形成有一第一正极、一第一负极以及一第一卡合部;以及ー第二插头,该第二插头内形成有一腔室结构,其用以容置该本体,该腔室结构于对应该第一正极、该第一负极以及该第一卡合部的位置分别形成有一第二正极、一第二负极以及一第二卡合部,该第二正极与该第二负极用以于该腔室结构完全容置该本体吋,分别与该第一正极和该第一负极I禹接,且该第二卡合部用以卡合于该第合部,以使该本体固定于该腔室结构中;其中该第一插头与该第二插头的其中之ー耦接于该整流器,且该第一插头与该第二插头的其中另ー耦接于该电脑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另披露该第ー插头的该本体实质上为ー球形结构,且该第二插头的该腔室结构实质上为一球形腔室。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还披露该第一正极为ー接点结构,其设置于该球形结构的表面,且该第一负极为ー环形结构,其环绕设置于该球形结构的表面,该第一插头的该第一负极以及该第一正极于该本体插入于该腔室结构时依序接触于该第二插头的该第二负极与该第二正极。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另披露该第一卡合部为ー环形凹槽,其环绕设置于该球形结构的表面,且该第二卡合部为ー环形突起结构,该球形结构于插入该腔室结构时引导该环形突起结构卡合于该环形凹槽。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又披露该第一卡合部结合于该第一负极上,且该第二卡合部结合于该第二负极。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再披露该第一正极、该第一负极与该第一卡合部以及该第二正极、该第二负极与该第二卡合部分别以埋入射出(Insert Molding)的方式一体成型于该本体与该腔室结构上。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另披露该第一正极与该第一负极以及该第二正极与该第二负极分别以埋入射出的方式一体成型于该本体与该腔室结构上。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还披露该第ー插头的该本体实质上为一方柱形结构,且该第二插头的该腔室结构实质上为一方柱形腔室。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又披露该第一插头的该第一负极以及该第一正极于该本体插入于该腔室结构时依序接触于该第二插头的该第二负极与该第二正极。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另披露该第一^^合部与该第二卡合部的其中之ー为一^^勾结构,且该第一卡合部与该第二卡合部的其中另ー为ー卡槽结构。 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再披露该第二负极耦接于ー接地端。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利用设置于第一插头的本体上的第一卡合部卡合于第二插头的腔室结构上的第二卡合部,以使本体容置于腔室结构内,且使本体上的第一正极与第一负极分别与腔室结构上的第二正极与第二负极耦接。由此,整流器即可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接头组合耦接于电脑装置,即可对电脑装置的电池进行充电,或者于电脑装置使用时,可直接供应电源以供使用者对电脑装置进行打字、播放多媒体等操作。此外,当连接整流器与插头的电线受外力拉扯时,第一插头的本体上的第一卡合部可自第二插头的腔室结构上的第二卡合部分离,以使第一插头的本体脱离第二插头的腔室结构。如此ー来,即可保护电脑装置上的电源插头,不会因电线受外力的拉扯而损坏,进而保护电脑装置,提升使用者使用上的便利性。附图说明图I为根据本专利技术ー实施例的插头组合的元件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插头组合的元件分解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插头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插头的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插头组合的分解剖面图;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插头组合的组合剖面图;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插头组合的元件分解图;图8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插头组合的元件分解图;图9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插头组合的分解剖面图。主要元件附图标记说明30、3(V、30" 插头组合32整流器34电脑装置36、36'、36" 第一插头38、38'、38" 第二插头361本体363第一正极365第一负极367第一^^合部381腔室结构383第二正极385第二负极387第二卡合部389接地端Xl第一方向X2第二方向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參阅图1,图I为根据本专利技术ー实施例的插头组合30的元件示意图。如图I所示,插头组合30用以耦接整流器32与电脑装置34,且插头组合30包含有第一插头36以及第二插头38,其中第一插头36用来连接整流器32,且第二插头38用来连接电脑装置34。在此实施例中,电脑装置34可为笔记本型电脑,且插头组合30可用以耦接于笔记本型电脑的电源插头上,但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电脑装置34也可为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er)或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 PDA)等。另外,整流器32的另一端具有插头(未显示),其用以连接外接电源,用于接收该外接电源所传来的电カ以对电脑装置34进行供电。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插头36耦接于整流器32,且第二插头38耦接于电脑装置34,但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第一插头36也可耦接于电脑装置34,而第二插头38也可耦接于整流器32。换言之,第一插头36与第二插头38的其中之一稱接于整流器32,且第一插头36与第二插头38的其中另ー耦接于电脑装置34,至于采用上述何种设计,应视实际需求而定。由上可知,外接电源即可通过整流器32以及插头组合30对电脑装置34的电池进行充电,或者于电脑装置34使用时,可直接供应电源至电脑装置34,如此ー来,使用者即可对电脑装置34进行打字、播放多媒体等操作。请參阅图2至图4,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插头组合30的元件分解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插头36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插头38的示意图。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插头36包含有本体361,其上形成有第一正极363、第一负极365以及第一卡合部367。第二插头38内形成有腔室结构381,其用以容置第一插头36的本体361。腔室结构381于对应第一正极363、第一负极365以及第一^^合部367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二正极383、第二负极385以及第二卡合部387。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正极363与第一负极365以及第二正极383与第二负极385可分别以埋入射出(Insert Molding)的方式一体成型于本体361与腔室结构381上。此外,第二插头38的腔室结构381的结构体可由橡胶材质构成。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插头36的本体361实质上为球形结构,且第二插头38的腔室结构381实质上为球形腔室,用于与该球形结构的本体361互相结合。另外,第合部367为环形凹槽,其环绕设置于球形结构的表面,且第二卡合部387为环形突起结构,用于卡合于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以耦接整流器与电脑装置的插头组合,其包括有:第一插头,其包含有一本体,其上形成有一第一正极、一第一负极以及一第一卡合部;以及第二插头,其内形成有一腔室结构,该腔室结构用以容置该本体,该腔室结构于对应该第一正极、该第一负极以及该第一卡合部的位置分别形成有一第二正极、一第二负极以及一第二卡合部,该第二正极与该第二负极用以于该腔室结构完全容置该本体时,分别与该第一正极与该第一负极耦接,且该第二卡合部用以卡合于该第一卡合部,以使该本体固定于该腔室结构中;其中,该第一插头与该第二插头的其中之一耦接于该整流器,且该第一插头与该第二插头的其中另一耦接于该电脑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彦璋,郭建亨,李佳鸿,
申请(专利权)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