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灌溉系统,所述灌溉系统包括能够任意方向移动的输水软管;与所述输水软管相连的喷水装置,其中所述喷水装置包括:与所述输水软管相连的第一支管;微喷带组,所述微喷带组包括预设个数的微喷带,所述微喷带分别与所述第一支管相连;旁通阀组,所述旁通阀组包括与所述微喷带一一对应的旁通阀,所述旁通阀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一支管内,另一端与其对应的微喷带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输水软管使该灌溉系统方便移动,通过微喷带方式实现快速且均匀地喷洒灌溉,满足机械化移栽作物及时补灌的要求,节约了灌溉用水,进一步的,避免了表层土壤含水量过高,使土壤通透性差,作物根系呼吸困难的情况,提高了作物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田节水灌溉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灌溉施肥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干旱严重缺水的国家,淡水资源仅占全球的6%,日益减少的水资源更让人们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其中,农业用水占我国总水量的80%之多,因此如何节约农业用水成为我国节水工作的重点。由于我国农业节水的最大潜力在田间,目前,通常采用地面灌溉如畦灌、沟灌、漫灌等灌水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是这种灌溉方法灌水耗时长,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灌溉后地面容易形成板结,且表层土壤含水量过高,使的土壤通透性差,作物根系呼吸困难。并且随着现代化规模经营农业的发展,机械化移栽作物势必会成为一种趋势,而常规的地面 灌溉因可移动性差、水流推进速度慢,灌溉历时长,根本无法满足机械化移栽作物及时补灌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灌溉施肥系统,用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快速性,同时提高作物的生产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灌溉系统,包括能够任意方向移动的输水软管;与所述输水软管相连的喷水装置,其中,所述喷水装置包括与所述输水软管相连的第一支管;微喷带组,所述微喷带组包括预设个数的微喷带,所述微喷带分别与所述第一支管相连;旁通阀组,所述旁通阀组包括与所述微喷一一对应的旁通阀,所述旁通阀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一支管内,另一端与其对应的微喷带相连。优选的,所述旁通阀为鸭嘴式旁通阀。优选的,相邻微喷带间的设置间隔不大于所述相邻微喷带喷洒水的半径之和。优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施肥装置,其中,所述施肥装置包括两端分别与所述输水软管和所述第一支管相连的第二支管;依次在所述第二支管上设置的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一端与所述第一阀门相连的第三支管;一端与所述第二阀门相连的第四支管;与所述第三支管的另一端和第四支管的另一端均相连的施肥器。优选的,所述输水软管、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均为PE薄壁软管。 优选的,所述第三支管和第四支管均为强筋塑料管。优选的,所述施肥器设置在可移动装置上。优选的,所述可移动装置为小车。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灌溉系统,通过选用输水软管与喷水装置相连,使得本灌溉系统方便移动,且所述喷水装置包括第一支管、微喷带组和旁通阀组,其中,所述第一支管与所述输水软管相连,所述微喷带组中微喷带的预设个数与所述旁通阀组中旁通阀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相连,所述旁通阀的另一端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支管内。因此每个旁通阀可以灵活控制与其相连的微喷带的使用,使所述灌溉系统能够根据农田作物的具体情况来实现局部灌溉,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同时也节约了农业灌溉用水。同时,采用微喷带的方式进行喷洒灌溉,解决了常规地面灌溉因水流推进速度慢,灌水历时长,无法满足机械化移栽作物及时补灌的要求的问题,并且大幅度地节约了灌溉用水。进一步的,这种均匀灌溉方式不会使灌溉后地面形成板结,也不会出现表层土壤含水量过高,土壤通透性差,致使作物根系呼吸困难的情况,因而有效地提高了作物的生产 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灌溉系统的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灌溉系统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灌溉系统的一种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灌溉系统的另一种结构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鸭嘴式旁通阀的外观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鸭嘴式旁通阀的装配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灌溉系统,该系统包括能向任意方向移动的输水软管,与该输水软管连接的喷水装置,其中所述喷水装置中的第一支管与所述输水软管相连,与所述第一支管分别连接的预设个数的微喷带,与所述微喷带数量相同的旁通阀,且所述旁通阀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一支管上,另一端与一一对应的微喷带相连。当农作物需要灌溉时,水源经输水软管再由所述的喷水装置的第一支管、旁通阀组,最后经由微喷带组中的微喷带来实现快速且均匀灌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移动性较差、水流推进速度慢、灌水历时长,使移栽作物不能得到及时灌溉的技术问题,并且节约了灌溉用水,进一步地也保证了土壤通透性,不会使作物根系呼吸困难的情况,有效地提高了作物的生产效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灌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I所示,包括输水软管100和喷水装置200。其中,所述输水软管100是能够任意方向移动的,所述喷水装置200与该输水软管100连接。结合图3,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喷水装置200包括第一支管210、旁通阀220和微喷带230。其中,所述第一支管210通过第一快速接头400与所述输水软管100连接,所述预设个数的微喷带230分别与第一支管210相连,具体是通过与所述微喷带230个数相同的旁通阀220将所述第一支管210和所述微喷带230相连,即所述旁通阀220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一支管210内,另一端与一一对应的所述微喷带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选用输水软管作为输水管,使的所述灌溉系统移动简便,同时采用微喷带的喷洒灌溉方式,能够实现快速且均匀的灌溉,满足了机械化移栽作物及时补灌的要求,也大幅度地节约了农业灌溉用水。并且这种灌溉方式不会造成灌溉后地面形成板结,也不会出现表层土壤含水量过高,土壤通透性差,致使作物根系呼吸困难的情况,因而有效地提高了作物的生产效率。而采用旁通阀与所述微喷带一一对应相连的方式,使可以根据农作物的具体情况,调节旁通阀来控制微喷带的使用从而实现局部的灌溉,提高作物的生长效率。参照图5和图6,其中,所述旁通阀220为鸭嘴式旁通阀。该鸭嘴式旁通阀包括内丝压盖221、阳螺纹接头222、微喷带压盖223、止水环224、内丝球阀225、止水环226、鸭嘴式丝扣压盖227、鸭嘴式止水垫228和鸭嘴式丝扣底座229。其中,所述鸭嘴式旁通阀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管210和微喷带230,具体为将鸭嘴式丝扣底座229的丝扣部分通过打孔器在第一支管210上打的孔伸到第一支管210外,将鸭嘴式止水垫228和鸭嘴式丝扣压盖227依次连接在鸭嘴式丝扣底座229上,经止水垫226再与内丝球阀225的一端相连,而内丝球阀225的另一端经止水垫224与阳螺纹接头222相连,且该阳螺纹接头222的另一端上套有纱网,再由内丝压盖221将纱网锁紧。在所述的喷水装置200中,将带有纱网端的阳螺纹接头插入微喷带中,直至微喷带压盖223的下面,再旋转微喷带压盖223将微喷带锁紧。其中所述第一支管为PE薄壁软管。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支管选用PE薄壁软管使得该灌溉系统便于移动,且当所述第一支管充水膨胀后,鸭嘴式旁通阀的选用解决了普通阀门不适宜应用在软管中的技术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能够任意方向移动的输水软管;与所述输水软管相连的喷水装置,其中,所述喷水装置包括:与所述输水软管相连的第一支管;微喷带组,所述微喷带组包括预设个数的微喷带,所述微喷带分别与所述第一支管相连;旁通阀组,所述旁通阀组包括与所述微喷带一一对应的旁通阀,所述旁通阀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一支管内,另一端与其对应的微喷带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能够任意方向移动的输水软管; 与所述输水软管相连的喷水装置,其中,所述喷水装置包括 与所述输水软管相连的第一支管; 微喷带组,所述微喷带组包括预设个数的微喷带,所述微喷带分别与所述第一支管相连; 旁通阀组,所述旁通阀组包括与所述微喷带一一对应的旁通阀,所述旁通阀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一支管内,另一端与其对应的微喷带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阀为鸭嘴式旁通阀。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微喷带间的设置间隔不大于所述相邻微喷带喷洒水的半径之和。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浩,孙景生,蔡久茂,张俊鹏,邓忠,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