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通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23750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14:10
提供一种可靠地确保两个导电体之间的导通而防止电腐蚀的导通板。模制马达(100)的输出侧的托架(51)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52)的导通借助具有弹性的导通板(60)而确保,所以相对于外力不易断开,经时变化少,输出侧的托架(51)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52)之间的导通不易切断。因而,通过在模制马达(100)上安装导电板(60),不易在输出侧的托架(51)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52)之间产生电位差,所以能够不易在输出侧的轴承(41)以及输出相反侧的轴承(42)上产生电腐蚀。(*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用于确保两个导电体之间的导通用的导通板
技术介绍
例如,在内转子型的模制马达中,转子配置于由模制树脂模制成形而形成外廓的定子的内径侧,转子的输出旋转轴的输出侧和输出相反侧被轴承支承而旋转。轴承收纳在轴承室中,所述轴承室形成在配置于定子的外廓的输出侧与输出相反侧的两侧的托架上。在此,如果在输出侧的托架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之间产生电位差,则在轴承中有电流流动而在轴承中产生电腐蚀,则发生马达的振动及噪音。作为该电腐蚀防止对策,公知有下述的模制马达,其将输出侧的托架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之间利用贴装于模的外部的侧 面的导电性带而导通(例如,专利文献I :日本特许公开2007-20348号公报(參照第4页,段落〔0019〕,图 I))。但是,由于导电性带贴装于模的外部,所以在模制马达的组装时及向产品的装入时、运送吋、维护时,导电性带会由于经时变化等而剥落、断开,有可能输出侧的托架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之间的导通被切断。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通板,可靠地确保两个导电体之间的导通而防止电腐蚀。本使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提出,第一方案的专利技术为一种确保两个导电体之间的导通的导通板,具有沿着设置于某一方的上述导电体的有底圆筒状部的外周而被压入的环状端部、与某另一方的上述导电体的一部分接触的接合端部、和连结上述环状端部与上述接合端部的导通带,在上述环状端部的内周面设置有与上述导电体的外周的一部分抵接的凸部。根据该构成,利用具有弹性的导通板来实现两个导电体之间的导通,所以相对于外力不易切断,经时变化也少,导电体之间的导通不易断开。因而,能够可靠地确保导电体之间的导通,不容易产生电位差,所以能够防止电腐蚀。此外,在向导电体压入环状端部时,形成于被压入的环状端部的环内周的凸部向导电体的压入方向变形,借助压入后要向相反方向返回的回复力,向有底圆筒状部的侧面与环内周的凸部接触的方向施加力,能够可靠地实现导电体与导通板的导通。进而,由于凸部挠曲,能够缓和从环内周施加于导电体侧面的应力,抑制导电体的变形。第二方案的专利技术中,上述凸部向上述有底圆筒状部向上述环状端部插入的方向翘曲。根据该构成,形成于环状端部的环内周的凸部向有底圆筒状部的插入方向翘曲,所以压入时更容易挠曲,进ー步缓和施加于导电体的应カ,进ー步抑制导电体的变形。第三方案的专利技术中,上述凸部形成在三处以上。根据该构成,环状端部ー边与形成于环内周的三处以上的凸部接触ー边被向导体压入,所以能够令环内与导电体的中心一致地压入,能够令环内周与导电体的接触变得可靠。此外,力施加于ー处的情况少,能够令施加于导电体的应カ均等地分散,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导电体的变形。第四方案的专利技术中,上述导电带从上述环状端部的环外周的一部分延伸,至少ー个上述凸部配置在与上述导通带引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根据该构成,在将环状端部压入导电体的一部分吋,导通带的接合端部与外廓侧面抵接,导通带弯折部的弯曲角度Θ向扩开方向变形。此时,在导通带上作用要复原的回复力,由于该回复力,环状端部向导通带引出的方向受到拉拽。由此,在与导通带引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环状端部内周面与导电体侧面之间施加应力。在此,由于至少一个凸部配置在与导通带引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所以能够利用凸部承受施加干与导通带引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环状端部的应力,能够抑制导电体的变形。根据第五方案记载的专利技术,上述凸部的顶端面被加工为沿着上述有底圆筒状部的 侧面的形状,并且角部为倒角形状。根据该构成,凸部的顶端面被加工为沿着上述有底圆筒状部的侧面的形状,所以在将环状端部压入导电体的一部分时,不易由于锐利的边缘而损伤导电体。第六方案的专利技术中,上述凸部的尺寸为,上述凸部的基部的环周方向的长度LI比上述凸部的径方向的长度L2长。根据该构成,凸部的基部的环周方向的长度LI比凸部的径方向的长度L2长,所以在凸部产生一定程度的不易变形性,即强度。因而,能够将导通板牢固地连结于导电体,能够令导电体与导通板的导通可靠。此外,能够令导电体与环状端部的中心的位置错位不易产生。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可靠地确保导电体之间的导通,不易发生电腐蚀。附图说明图IA是从输出侧看实施方式的模制马达的概略立体图。图IB是从输出相反侧看实施方式的模制马达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模制马达的概略分解立体图。图3是模制马达的图IA的A-A概略剖视图。图4A是导通板的俯视图。图4B是图4A的B-B剖视图。图5是导通板的凸部的放大图。图6是变形例的导通板的凸部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方式的说明的全体中对于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而进行说明。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导电体,以安装于模制马达的两个托架为例进行说明。图I是实施方式的模制马达100的概略立体图。图IA是从输出侧看的概略立体图,图IB是从输出相反侧看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模制马达100的概略分解立体图。图3是模制马达100的图I (a)的A-A概略剖视图。在图I、图2以及图3中,模制马达100具有定子心10、模制树脂20、转子30、输出侧的轴承41以及输出相反侧的轴承42、输出侧的托架51以及输出相反侧的托架52、和导通板60。定子心10具有将钢板层叠而构成且圆环状的轭部和从轭部向内径侧延伸的多个齿部11。通过对该定子心10进行预模制从而形成绝缘体,经由该绝缘体向齿部11卷绕卷线12。对卷绕了卷线12的定子心10,除了内周面而利用模制树脂20进行模制成形而形成外廓。该外廓为圆筒状,此外在输出相反侧面一体地埋设金属制的托架52。该输出相反侧的托架52为收纳轴承42的为有底圆筒状部的轴承室520从外廓露出的状态。转子30具有输出旋转轴31和多个永久磁体32。永久磁体32以等间隔并且相邻的彼此N、S交互地为相反磁极地配置于输出旋转轴31的周围,与输出旋转轴31—体化。永 久磁体32能够在树脂材料中混入铁素体磁性体而成形后,磁化而形成为铁素体粘结磁体。转子30在比定子心10的内周靠内侧具有既定的空隙(间隙)而对置地收纳。另外,本技术的转子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宜地变更。例如,也可以代替铁素体磁体而使用希土类磁体。此外,也可以取代粘结磁体而使用烧结磁体。输出旋转轴31插通于输出侧的轴承41以及输出相反侧的轴承42而被能够旋转地轴支承。输出侧的轴承41以及输出相反侧的轴承42能够使用例如滚珠轴承,在实施方式中,具有作为转动体的滚珠400和内圈401和外圈402。图I、图2以及图3中,输出侧的轴承41收纳在输出侧的轴承室510中,所述轴承室510形成于输出侧的金属制的托架51。输出侧的托架51与外廓的输出侧端面嵌合。图I中,向输出相反侧的轴承室520压入导通板60的一端,另一端与输出侧的托架51接合。以下详细说明导通板60。图2以及图4A中表示导通板60的俯视图,图4B中表示导通板60的图4A中的B-B剖视图。此外,图5表示导通板60的凸部64的放大图。在图4A中,导通板60由具有导通性的金属板构成,具有环状端部61、和从环状端部61的环外周610的一部分延伸的板状的导通带62。如图I、图3以及图4B所示,导通带62在中途被弯折,在剖视图中具有大致L字型的形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确保两个导电体之间的导通的导通板,其特征在于,具有沿着设置于某一方的上述导电体的有底圆筒状部的外周而被压入的环状端部、与某另一方的上述导电体的一部分接触的接合端部、和连结上述环状端部与上述接合端部的导通带,在上述环状端部的内周面设置有与上述导电体的外周的一部分抵接的凸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3.30 JP 2011-0737731.一种确保两个导电体之间的导通的导通板,其特征在于,具有沿着设置于某一方的上述导电体的有底圆筒状部的外周而被压入的环状端部、与某另一方的上述导电体的一部分接触的接合端部、和连结上述环状端部与上述接合端部的导通带,在上述环状端部的内周面设置有与上述导电体的外周的一部分抵接的凸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导通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向上述有底圆筒状部向上述环状端部插入的方向翘曲。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野次良渡边和良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