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螺旋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96805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5 03:43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多个收容槽;多个螺旋端子,多个所述螺旋端子分别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槽内,每一所述螺旋端子具有一头部及一尾部,以所述头部为起点顺着在同一平面内向外渐开的路线螺旋盘绕至少一卷形成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头部、所述尾部相连,当所述主体部受到径向力时,所述头部、所述尾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弯曲侧面相贴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当一芯片模块压接所述螺旋端子并电性导接一电路板时,弹性系数会随着所述主体部的弯曲侧面贴合的面积增多或是所述主体部共同受力的卷数增多而明显增加,使所述螺旋端子的正向力变大而不易发生永久性变形。(*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螺旋端子,尤其是指一种用以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至一电路板的电连接器及其螺旋端子。
技术介绍
目前,习知的现有技术可参见美国专利第7,520,753号,该专利揭示的电连接器包括设有多个收容槽的一绝缘本体及对应容设于所述收容槽内的多个盘旋端子,所述盘旋端子由金属线以其盘绕直径逐渐增大且向上螺旋盘绕,接着继续以其盘 绕直径逐渐缩小且向上盘绕形成上下两端尺寸小、中间尺寸大的形状,所述收容槽设置成配合容纳所述盘旋端子形状的结构,即所述收容槽为上下两端尺寸小、中间尺寸大的结构。所述盘旋端子的上下两端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上下表面,且分别接触一芯片模块与一电路板。当在所述芯片模块压接所述螺盘旋端子的过程中,所述盘旋端子大致平均受力及变形,而所述盘旋端子的圈数越多正向力越小,圈数越少则越容易发生永久变形。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及其螺旋端子,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所面临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加正向力而不易发生永久性变形的螺旋端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螺旋端子,包括一头部及一尾部,以所述头部为起点顺着在同一平面内向外渐开的路线螺旋盘绕至少一卷形成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头部、所述尾部相连,当所述主体部受到径向力时,所述头部、所述尾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弯曲侧面相贴口 ο进一步,所述主体部由金属薄片螺旋盘绕形成。进一步,当所述主体部以所述头部为起点顺着在同一平面内外渐开的路线螺旋盘绕两卷时,所述主体部两卷间具有一间距,当所述主体部受到径向力时,所述主体部的最外卷抵压所述主体部的第二卷使所述间距为零。进一步,当所述主体部以所述头部为起点顺着在同一平面内外渐开的路线螺旋盘绕三卷时,所述主体部每卷间具有一间距,当所述主体部受到径向力时,所述螺旋端子的最外卷先抵压第二卷,继续受力后外两卷共同抵压第三卷使所述间距为零。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螺旋端子在较小的空间内达到较大正向力而不易发生永久性变形的电连接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多个收容槽;多个螺旋端子,多个所述螺旋端子分别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槽内,每一所述螺旋端子具有一头部及一尾部,以所述头部为起点顺着在同一平面内向外渐开的路线螺旋盘绕至少一卷形成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头部、所述尾部相连,当所述主体部受到径向力时,所述头部、所述尾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弯曲侧面相贴合。进一步,所述主体部由金属薄片螺旋盘绕形成。进一步,当所述主体部以所述头部为起点顺着在同一平面内外渐开的路线螺旋盘绕两卷时,所述主体部两卷间具有一间距,当所述主体部受到径向力时,所述主体部的最外卷抵压所述主体部的第二卷使所述间距为零。进一步,当所述主体部以所述头部为起点顺着在同一平面内外渐开的路线螺旋盘绕三卷时,所述主体部每卷间具有一间距,当所述主体部受到径向力时,所述螺旋端子的最外卷先抵压第二卷,继续受力后外两卷共同抵压第三卷使所述间距为零。 进一步,所述收容槽具有一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一收容槽前后连通的一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具有相对倾斜设置且从所述绝缘本体下表面倾斜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上表面的二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收容槽具有相对倾斜设置且从所述绝缘本体下表面倾斜延伸至所述绝缘本体上表面的二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与相邻接的所述第二倾斜面在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之间前后交错,所述螺旋端子的弯曲侧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主体部以所述头部为起点顺着在同一平面内向外渐开的路线螺旋盘绕至少一卷形成,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头部、所述尾部相连,当一芯片模块压接所述螺旋端子并电性导接一电路板时,此时所述主体部会沿着其弯曲侧面向内卷曲至所述头部、所述尾部最终与所述主体部的弯曲侧面相贴合,所述螺旋端子的整体径向尺寸缩小,而且弹性系数会随着所述主体部的弯曲侧面贴合的面积增多或是所述主体部共同受力的卷数增多而明显增加,使所述螺旋端子的正向力变大。为便于对本技术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现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图I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电连接器与芯片模块和电路板的分解图;图4为图3中电连接器与芯片模块和电路板最终电性连接的组合图;图5为本技术中电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电连接器与芯片模块和电路板最终电性连接的组合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免连接器 |100IlI _绝缘本体 I_上表面_H_下表面_12_收容槽 ^ 13 第一收容槽第一倾斜面 1311第一端口 —1312第一导引面第二收容槽 132第二倾斜面_ 1321第二端口第二导引面 1323 玉累旋端子 ^~头部21 尾部主体部 23_间距_D_芯片模块 3_ 电路板丨4 IIl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照图I和图3,本技术中的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I及多个螺旋端子2,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3与一电路板4。请参照图I和图2,所述绝缘本体I具有一上表面11及一下表面12。所述绝缘本体I上设有多个收容槽13,所述收容槽13贯穿所述上表面11与所述下表面12,每一所述收容槽13具有一第一收容槽131及一第二收容槽132,且所述第一收容槽131及所述第二收容槽132前后相互连通共同形成一所述收容槽13。所述第一收容槽131具有相对倾斜设置的二第一倾斜面1311,所述二第一倾斜面1311自所述下表面12至所述上表面11向左右两侧倾斜,且在所述下表面12处形成一第一端口 1312,所述二第一倾斜面1311在靠近所述第一端口 1312处具有二第一导引面1313。所述第二收容槽132具有相对倾斜设置的二第二倾斜面1321,所述二第二倾斜面1321自所述上表面11至所述下表面12向左右两侧倾斜,且在所述上表面11处形成一第二端口 1322,所述二第二倾斜面1321在靠近所述第二端口1322处具有二第二导引面1323。所述第一倾斜面1311与相邻接的所述第二倾斜面1321在所述上表面11与所述下表面12之间前后交错,且所述第一倾斜面1311与所述第二倾斜面1321的倾斜度相等。请参照图2和图5,所述螺旋端子2是由金属薄片制成,所述螺旋端子2具有一头部21及一尾部22,以所述头部21为起点顺着在同一平面内向外渐开的路线螺旋盘绕一卷形成一主体部23,所述主体部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头部21、所述尾部22相连。当所述主体部23以所述头部21为起点顺着在同一平面内外渐开的路线螺旋盘绕两卷、三卷或其它更多卷时,所述主体部23的每卷之间具有一间距D。请参照图3至图6,组装时将所述螺旋端子2从所述绝缘本体I的所述上表面11或所述下表面12插入所述收容槽13内前,所述第一导引面1313或第二导引面1323的设置使所述螺旋端子2通过所述第一端口 1312或所述第二端口 1322时不会轻易被刮伤。所述螺旋端子2进入所述收容槽13内时,所述螺旋端子2的弯曲侧面抵接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螺旋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头部及一尾部,以所述头部为起点顺着在同一平面内向外渐开的路线螺旋盘绕至少一卷形成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头部、所述尾部相连,当所述主体部受到径向力时,所述头部、所述尾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弯曲侧面相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凯泽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