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抛弃式滤水龙头结构,其主要包括一出水管体、一转接套管及一接头单元,其中透过该转接套管及该接头单元的设置,即可简单且方便地令该抛弃式滤水龙头与一水龙头本体连结合成一体,使得该抛弃式滤水龙头形成该水龙头之一出水装置,且能藉由该出水管体内设置一滤材单元来产生滤水效能。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抛弃式滤水龙头结构,不仅具有美观及实用性,且使用上十分简易便捷,用以改善传统滤水设备的缺点,颇具效益。(*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滤水龙头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能与水龙头本体结合,而形成水龙头的出水装置,且具抛弃式功能的滤水龙头结构。
技术介绍
按,工业革命以来,虽然在食、衣、住、行等各方面,确实带给人类更便捷、舒适的生活;但工业制造技术,却也带给人类诸多负面影响,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关乎人类生存环境的缺失。其中,以水污染而言,自来水(或地下水)中通常隐含有诸多对人体无益甚或对人体有害的细菌、细砂、余氯、重金属、农药或氯化物等,若以自来水作为饮水或蔬果洗涤用水的来源,通常会将该自来水作过滤处理;而目前现有的水处理方式相当多样,例如逆渗透过滤器、活性碳多层过滤、离子交换过滤、臭氧杀菌等,虽然各有其杀菌或过滤效果,然而,·该上述的水过滤设备,通常具有造价昂贵、体积庞大、耗电、须更换耗材(滤心)等缺点 ’另夕卜,还有一种传统自来水过滤设备,如图11所示的于传统的水龙头100的出水管101上加装一过滤器102,使自来水流经过滤器102产生过滤功能,惟此结构为加装方式设计,不仅很不美观,而且每隔一段时间需不断也须耗材(滤心)或必须定期清洗,对于消费者来说,确实是一大负担。综上所述,传统滤水设备并非十分理想,实有再改善之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抛弃式滤水龙头结构,可用以解决上述传统滤水设备未能达成的标的。使藉由能与水龙头本体连结合成一体,而形成水龙头的一出水装置,且具抛弃式效能的滤水龙头结构,以改善传统滤水设备的缺点,并达到美观、实用及更换方便的目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抛弃式滤水龙头结构,能与一水龙头本体结合成一体,而形成水龙头的一出水管体,其主要由一出水管体、一转接套管及一接头单元所构成,其中该出水管体,在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一结合部以及一出水部,且内部具有一管道单元,而该管道单元内具有一滤材单元;该转接套管,系设置于该出水管体一端上,该转接套管包括一主管体、及一设于该主管体外的套管体、一设于该主管体与该套管体间的弹性组件、一活动设于该主管体内且受该弹性组件连动的卡掣块,而该主管体呈中空状而形成一组装空间,且在一端具有与第一结合部组接的一第二结合部;该接头单元,为一管体,装设于该组装空间内,在一端具有组接该水龙头本体用的一连接部,另一端具有得以插入该组装空间的一插接端,该插接端具有一对应该卡掣块且供该卡掣块卡扣的一卡掣凹部,如是构成一种抛弃式滤水龙头结构。其中,该出水管体与该转接套管为一体成型所构成。该套管体内部具有一凸缘部,且该凸缘部另侧与该卡掣块相顶抵。该主管体外具有一抵靠部,该弹性组件一端顶抵在该凸缘部,另一端顶抵在该抵靠部。该管道单元包括一第一管道及具有该滤材单元的一第二管道,且该第一管道一侧具有一阀控组件,该阀控组件能够封闭该第一管道,供水流由该第二管道进入,并经由该滤材单元至该出水部流出。该连接部上具有一内螺纹,该水龙头本体具有对应内螺纹的一外螺纹。该滤材单元为活性碳、中空丝膜、亚硫酸钙、棉质材料、木炭、麦饭石及去氯剂其中之一种或其组合的滤水材质。该出水管体为一非渗透性管体。 该连接部上并套掣有一止水垫圈。该第一、二结合部为相互对应的内螺纹接头及外螺纹接头。本技术所提供的抛弃式滤水龙头结构,具有以下优点该抛弃式滤水龙头结构,透过转接套管及该接头单元的设置,可简单且方便地令该抛弃式滤水龙头与一水龙头本体结合成一体,使得该抛弃式滤水龙头而形成该水龙头的一出水装置,且能藉由该管道单元内的滤材单元来产生滤水效能,因此不但具有美观及实用性,且当遇须更换滤材时,能透过该转接套管及该接头单元拆卸后,可立即抛弃滤水龙头直接更换新品,因此使用上十分简易便捷。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第一实施状态之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之管道单元剖面组合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与水龙头本体之剖面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之结合作动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之拆卸作动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之管道单元另一状态实施示意图(一);图7为本技术之管道单元另一状态实施示意图(二);图8为本技术之第二实施状态立体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之第二实施状态剖面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之第二实施状态组合示意图;与图11为传统的水龙头之滤水设备立体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I 抛弃式滤水龙头11出水管体111第一结合部112出水部113管道单元113a第一管道113b第二管道114滤材单元115阀控组件12转接套管121主管体122套管体122a凸缘部123弹性组件124卡掣块125组装空间126第二结合部127抵靠部13接头单元131插接端132连接部132a内螺纹133止水垫圈134卡掣凹部2水龙头本体21外螺纹100传统的水龙头101出水管102过滤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本技术的实施例对该抛弃式滤水龙头结构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技术在此所探讨的方向为一种抛弃式滤水龙头结构。为了能彻底地了解本技术,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尽的结构及其组件。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本技术提供一种抛弃式滤水龙头I结构,请参考图I至图4,图中示出一抛弃式滤水龙头1,主要包括一出水管体11、一转接套管12及一接头单元13,详细而言,该出水管体11为一非渗透性管体,亦即水流无法自管外壁渗透流入管内者(例如可为塑料管体),而出水管体11在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一结合部111以及一出水部112,且内部具有一管道单元113,而该管道单元113内具有一滤材单元114,在本实施例中该滤材单元114可为活性碳、中空丝膜、亚硫酸钙、棉质材料、木炭、麦饭石及去氯剂等具滤水功能材质;而转接套管12设置于该出水管体11 一端上,包括一主管体121、及一设于该主管体121外的套管体122、一设于该主管体121与该套管体122间的弹性组件123、一活动设于该主管体121内且受该弹性组件123连动的卡掣块124,其中该主管体121在一端具有与第一结合部111组接的一第二结合部126,且该主管体121呈中空状而形成一组装空间125,以装设一对应设有插接端131的接头单元13,该接头单元13,为一管体,在一端具有组接该水龙头本体用的一连接部132,该连接部132上并套掣有一止水垫圈133,且具有一内螺纹132a,该水龙头本体2具有对应内螺纹132a的一外螺纹21,此外该插接端131具有一对应该卡掣块124且供该卡掣块124卡扣的一卡掣凹部134,如是构成一种抛弃式滤水龙头结构。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该第一、二结合部(111、126)为相互对应的内螺纹接头及外螺纹接头,将该转接套管12与该出水管体11相互连接在一起。而该套管体122内部具有一凸缘部122a,该凸缘部122a另侧与该卡掣块124相顶抵,该主管体121外具有一抵靠部127,该弹性组件123 —端顶抵在该凸缘部122a,另一端顶抵在该抵靠部127,此夕卜,藉由该套管体122下拉时,使该凸缘部122a无法顶抵该卡掣块124,迫使该卡掣块124后退而无法确实卡扣该卡掣凹部134,而达到快速拆卸的功效。请参阅图3、图4及图5所示,此为本技术的结合及拆卸作动示意图,藉以说明本技术结合及拆卸连续作动的情形,本技术的具体结合实施方式,将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抛弃式滤水龙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与一水龙头本体连结合成一体,形成水龙头出水装置,该抛弃式滤水龙头结构包括有:一出水管体,在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一结合部以及一出水部,且内部具有一管道单元,而该管道单元内具有一滤材单元;一转接套管,设置于该出水管体一端上,该转接套管包括一主管体、及一设于该主管体外的套管体、一设于该主管体与该套管体间的弹性组件、一活动设于该主管体内且受该弹性组件连动的卡掣块,其中该主管体呈中空状而形成一组装空间,且在一端具有与第一结合部组接的一第二结合部;一接头单元,为一管体,装设于该组装空间内,在一端具有组接该水龙头本体用的一连接部,另一端具有得以插入该组装空间的一插接端,该插接端具有一对应该卡掣块且供该卡掣块卡扣的一卡掣凹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耀东,
申请(专利权)人:程耀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