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来迪民专利>正文

人工插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86 阅读:3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人工插秧器,适用于水田插秧。该人工插秧器有一根上部有扶持部件(2)的直立架(1),立架下方有绞接点,点上铰接有夹秧杆(6)和插秧杆(4)组成的秧夹,两杆上有调节螺丝(7),夹秧杆上连接有控制秧夹起落的操作杆(3)。另一方案是操作杆(3)和插秧杆(4)之间绞接有连杆(5),操作杆(3)铰接于直立架(1)的上铰接点。夹秧杆(6)头部有夹嘴(6-1),插秧杆(4)头部有与夹嘴配合的夹槽(4-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适应性强,能方便地调整立架入田深度、操作高度、苗入土角度、秧夹张开度和滑轨夹紧度,是一种轻巧实用的插秧农具。(*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工插秧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人工插秧器,适用于水田插秧。                         
技术介绍
千百年来,广大农民都是弯腰屈膝,面向水田背朝天来从事水稻的插秧劳作,十分辛苦。现有的各种各样插秧机械,部分地减轻了劳动强度,但在解决伤秧、漏秧、飘秧和匀秧等问题,和面对散小田块时显得无能为力。中国专利CN2236214公开了“一种插秧器”,它以加长臂、活动夹杆和手背靠架组成,试图通过对手臂的机械延长达到人不弯腰而完成插秧目的。它虽然能适应散小田块,也保留了半手工分秧,但该插秧器延长部分有限(超过后左手秧苗无法夹入),插秧时还得弯腰(只是少弯一点),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手工分秧,轻便实用,完全免除弯腰的人工插秧器。本技术的人工插秧器,其特征在于有一根上部有扶持件的直立架,立架下方有绞接点,点上铰接有夹秧杆和插秧杆组成的秧夹,两杆上有调节螺丝(可以调节张开度),夹秧杆上连接有控制秧夹起落的操作杆。所述的夹秧杆与操作杆的连接,可以是铰链的直接连接,以使操作杆和秧夹起落连动,实现完全的手工分秧,提高秧苗的均匀度;也可以是操作杆和插秧杆之间绞接有连杆的连接,但操作杆需要铰接于直立架的上铰接点,使操作杆和秧夹相向而动;该双铰链结构操作相对稳定。所述的秧夹,可以是单夹式——夹秧杆的头部有上下开合的夹嘴,插秧杆的头部有与夹嘴配合的夹槽,分好的秧苗放入即随操作杆连动而被夹嘴夹住,然后一起插入稻田;拉动操作杆秧夹提起,夹嘴先张开将秧苗释放,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带秧问题。也可以-->是排夹式——在夹秧杆头部设有上连片,其上有两个以上间距相等的夹嘴,另在插秧杆头部设有下连片,其上有与夹嘴对应的夹槽,此排式秧夹可以大大提高插秧速度和匀整度。在直立架上设滑轨,在插秧杆上设相配合的缝隙可调的滑孔,是为了稳定秧夹起落。而为了控制操作杆的推拉行程,可以在滑轨上设定位块(两端设两块),也可以在操作杆上设一挡块,同时在滑轨尾端也设一定位块。所述的扶持件可以是以手握的握圈,或是托住小手臂使之更稳定和省力的托(或两者的结合),或依靠挂架靠在身体上。本技术结构简单,适应性强,能方便地调整直立架入田深度、操作高度、苗入土角度、秧夹张开度和滑轨夹紧度,是一种轻巧实用,能完全免除弯腰的插秧农具。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示意图;图2是图1挂架的A向示意图;图3是图1秧夹的B向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2示意图;图5是图4握圈的C向示意图;图6是图4滑轨部件的D向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3排式秧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挂架式。见图1,本例人工插秧器有一根直立架1,上部的扶持件是挂架2,它由叉形2-3,两个弯钩2-4和调节螺丝2-5组成,见图2。立架1下方有绞接点,点上铰接有夹秧杆6和插秧杆4组成的秧夹,两杆上有调节螺丝7,操作杆3有手柄3-1,与夹秧杆的连接通过铰链实现。夹秧杆6头部有夹嘴6-1,夹嘴要求有一定的弹性,本例用钢丝制作成三角形;插秧杆4头部有横截面成“L”形的夹槽4-1,以便于秧苗落入和释放,见图3。为了增加操作杆3的拉力,可以在直立架和夹秧杆之间设拉簧10。插秧杆设计有角度,数值范围视秧苗入田的要求而定。-->实施例2——握圈式。见图4,本例人工插秧器有一根直立架1,上部的扶持件是由横截面为“L”形的手背靠2-1和握带2-2组成的握圈,它可以让左手靠在“L”形底部,在长时间劳作中比较舒适,见图5。秧夹部分同例1,不同的是操作杆3和夹秧杆4之间绞接有连杆5,操作杆3铰接于直立架1的上铰接点。直立架1上滑轨8(两端有定位块8-1和8-2)成弧形,穿过插秧杆4和夹板4-2组成的滑缝;插秧杆4有调节螺丝4-3穿过夹板,可以调节缝隙的紧张度,见图6。在直立架下附设一段高度可以调节的短杆9,即可以调整插秧器入田泥深度。使用前,根据田泥、秧苗情况、操作者身高,对总高、秧夹张开度和滑轨夹紧度进行调节。操作者先右手握住手柄控制拉杆3,左手拿秧并将器具固定在手臂上。动作时,右手手指到左手中分取秧苗,即时放入打开的秧夹中,随即向后拉动操作杆3,此刻插秧杆4与夹秧杆6将秧苗夹住,同时以下点为圆心向下做插秧动作;当秧苗被插入水田后,右手推操作杆3,秧夹松开并上升,回到初始位置等待下一个循环。只要适当转动插秧架角度,第二把秧苗就会按要求排列在合适的位置上。第一排秧苗完成,即后退插第二排。操作手熟练后,插秧速度会略快于传统手法。实施例3——排秧夹。见图7,本例的夹秧杆6头部设有上连片6-2,其上有三个间距相等的夹嘴6-1;在插秧杆4头部设有下连片4-4,其上有三个与夹嘴6-1对应的夹槽4-1。其余同例2。对于习惯用左手的操作者,本技术的相关部件设计成相反即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工插秧器,其特征在于有一根上部有扶持件(2)的直立架(1),立架下方有绞接点,点上铰接有夹秧杆(6)和插秧杆(4)组成的秧夹,两杆上有调节螺丝(7),夹秧杆上连接有控制秧夹起落的操作杆(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插秧器,其特征在于有一根上部有扶持件(2)的直立架(1),立架下方有绞接点,点上铰接有夹秧杆(6)和插秧杆(4)组成的秧夹,两杆上有调节螺丝(7),夹秧杆上连接有控制秧夹起落的操作杆(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插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操作杆(3)和插秧杆(4)之间绞接有连杆(5),操作杆(3)铰接于直立架(1)的上铰接点。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插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秧杆(6)头部有夹嘴(6-1),插秧杆(4)头部有与夹嘴(6-1)配合的夹槽(4-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插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立架(1)上有滑轨(8),滑轨(8)上有定位块,夹秧杆(6)上有相配合的缝隙可调的滑缝(6-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插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立架(1)上有滑轨(8),滑轨(8)上有定位块,夹秧杆(6)上有相配合的缝隙可调的滑缝(6-2)。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来迪民
申请(专利权)人:来迪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