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77454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3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电筒,包括主壳体、杯盖状的灯头壳体、固定在所述灯头壳体上的反光杯、圆盘状的凸轮盘、套接在所述凸轮盘外周缘的转动圈、光源组件、限位板、传递杆、弹簧以及圆环状的移动传递板;依靠凸轮盘的旋转带动传递杆的沿手电筒轴线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移动传递板带动光源组件运动,使得光源组件沿手电筒轴线方向运动,而反光杯固定在灯头壳体上保持相对静止,从而使得光源组件和反光杯之间产生相对位移,达到调节手电筒聚光、泛光调节的效果;这种手电筒相对于传统的通过移动反光杯调节配光的手电筒,灯头处密封性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手电筒
本专利技术涉及照明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手电筒。
技术介绍
传统的手电筒调节配光是通过移动反光杯来实现,采用这种配光方式的手电筒由于转动反光杯导致灯头处密封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灯头处密封性较好的手电筒。—种手电筒,包括主壳体、杯盖状的灯头壳体、固定在所述灯头壳体上的反光杯、圆盘状的凸轮盘、套接在所述凸轮盘外周缘的转动圈、光源组件、限位板、传递杆、弹簧以及·圆环状的移动传递板;所述主壳体内部形成设有一开口的空腔;所述灯头壳体与所述主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凸轮盘一侧面为平面结构且与所述主壳体的空腔的底面接触,另一侧面为沿环绕凸轮盘轴心的方向平滑起伏的曲面结构;所述限位板固定在所述主壳体开口处;所述传递杆被限制在所述限位板上,所述传递杆一端与所述曲面结构抵接;所述弹簧分别与所述光源组件和所述限位板抵接,且所述弹簧使得所述光源组件具有向所述凸轮盘方向移动的趋势;所述移动传递板固定在所述光源组件上,所述传递杆另一端与所述移动传递板抵接;所述转动圈转动带动所述凸轮盘转动,推动所述传递杆沿所述曲面结构滑动,由于所述凸轮盘与所述传递杆接触处厚度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所述传递杆带动所述移动传递板沿所述手电筒轴向运动,所述光源组件与所述移动传递板同时运动。优选的,所述光源组件包括柱状的散热主体、固定在所述散热主体一端的光源以及固定在所述散热主体另一端的圆盘状的外结构;所述弹簧套在所述散热主体上,并被所述外结构挂住;所述限位板中间设有通孔,所述散热主体的固定有光源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所述弹簧分别与所述外结构和所述限位板抵接,所述弹簧被压缩使得所述光源组件具有向所述凸轮盘方向移动的趋势。优选的,所述散热主体上设有主体通孔。优选的,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传递杆通孔,所述传递杆穿过所述传递杆通孔从而被限制在所述限位板上。优选的,所述手电筒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传递杆与所述限位板接触处的密封圈。优选的,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限位板通过所述固定孔和螺钉固定在所述主壳体开口处。优选的,所述主壳体的开口处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灯头壳体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主壳体和所述灯头壳体通过所述外螺纹和所述内螺纹固定在一起。优选的,所述移动传递板上设有传递板通孔。这种手电筒依靠凸轮盘的旋转带动传递杆的沿手电筒轴线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移动传递板带动光源组件运动,使得光源组件沿手电筒轴线方向运动,而反光杯固定在灯头壳体上保持相对静止,从而使得光源组件和反光杯之间产生相对位移,达到调节手电筒聚光、泛光调节的效果;这种手电筒相对于传统的通过移动反光杯调节配光的手电筒,灯头处密封性较好。附图说明图I为一实施方式的手电筒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如图I所示的手电筒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如图I所示的手电筒的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如图I所示的手电筒的部分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如图I所示的手电筒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另一实施方式的手电筒的散热主体的示意图;图7为另一实施方式的手电筒的移动传递板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手电筒做进一步的描述。如图I和图2所示的手电筒,包括主壳体10、灯头壳体20、凸轮盘30、转动圈40、光源组件50、限位板60、传递杆70、弹簧80、移动传递板90。灯头壳体20上固定有反光杯22。结合图3、图4和图5,主壳体10内部形成设有一开口 12的空腔,主壳体10的开口 12处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14。灯头壳体20为杯盖状,内壁设置有内螺纹24。主壳体10和灯头壳体20通过外螺纹14和内螺纹24固定在一起。凸轮盘30为圆盘状,一侧面为平面且与主壳体10的空腔的底面接触,另一侧面为沿环绕凸轮盘轴心的方向平滑起伏的曲面结构32,曲面结构32使得凸轮盘30厚度渐增或渐减,转动圈40套接在凸轮盘30外周缘。本实施例中,转动圈40通过螺钉42固定在凸轮盘30外侧,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可以选择其他方式,只要保证转动圈40转动的时候凸轮盘30被带动旋转即可。转动圈40外侧设有螺纹结构42。光源组件50包括柱状的散热主体52、固定在散热主体52 —端的光源54以及固定在散热主体52另一端的圆盘状的外结构56。弹簧80套在散热主体52上,并被外结构56挂住。限位板60中间设有通孔62,边缘设置有传递杆通孔64和固定孔66,限位板60通过固定孔66和螺钉固定在主壳体10的开口 12处。散热主体52固定有光源54的一端穿过通孔62,弹簧80两端分别与限位板60和外结构56抵接,弹簧80被压缩,使得光源组件50具有向凸轮盘30方向移动的趋势。传递杆70穿过传递杆通孔64从而被限制在限位板60上,传递杆70与限位板60接触处设置有提高密封性的密封圈72。传递杆70 —端与曲面结构32抵接,限位板60固定在主壳体10的开口 12处,传递杆70被限制在限位板60上。移动传递板90为圆环状,固定在散热主体52固定有光源54的一端,传递杆70另一端与移动传递板90抵接。如图6所示,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圆柱状的散热主体252的侧壁上设有主体通孔253。这样增加散热主体252与外界的接触面积,从而获得了更好的散热效果。主体通孔253的具体位置不受限制,也可以为穿过散热主体252两端面的主体通孔253,以不影响散热主体252的机械强度为准。如图7所示,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圆环状的移动传递板290上设有设置传递板通孔292,从而更有利于散热。手电筒需要调节聚光、泛光时,转动转动圈40后带动凸轮盘30转动,推动传递杆 70沿曲面结构32滑动,由于凸轮盘30与传递杆70接触处厚度发生改变,从而使得传递杆 70带动移动传递板90沿手电筒轴向运动,光源组件50与移动传递板90同时运动,从而完成手电筒聚光、泛光的调节。这种手电筒依靠凸轮盘30的旋转带动传递杆70的沿手电筒轴线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移动传递板90带动光源组件50运动,使得光源组件50沿手电筒轴线方向运动,而同时反光杯22固定在灯头壳体20上保持相对静止,从而使得光源组件50与反光灯22之间形成相对位移,达到调节手电筒聚光、泛光调节的效果;这种手电筒相对于传统的通过移动反光杯调节配光的手电筒,密封性较好。这种手电筒传递杆70在密封圈72的辅助下,密封性进一步提高,可以适用于潜水的防护。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专利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手电筒,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壳体、杯盖状的灯头壳体、固定在所述灯头壳体上的反光杯、圆盘状的凸轮盘、套接在所述凸轮盘外周缘的转动圈、光源组件、限位板、传递杆、弹簧以及圆环状的移动传递板; 所述主壳体内部形成设有一开口的空腔;所述灯头壳体与所述主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凸轮盘一侧面为平面结构且与所述主壳体的空腔的底面接触,另一侧面为沿环绕凸轮盘轴心的方向平滑起伏的曲面结构;所述限位板固定在所述主壳体开口处;所述传递杆被限制在所述限位板上,所述传递杆一端与所述曲面结构抵接;所述弹簧分别与所述光源组件和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电筒,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壳体、杯盖状的灯头壳体、固定在所述灯头壳体上的反光杯、圆盘状的凸轮盘、套接在所述凸轮盘外周缘的转动圈、光源组件、限位板、传递杆、弹簧以及圆环状的移动传递板;所述主壳体内部形成设有一开口的空腔;所述灯头壳体与所述主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凸轮盘一侧面为平面结构且与所述主壳体的空腔的底面接触,另一侧面为沿环绕凸轮盘轴心的方向平滑起伏的曲面结构;所述限位板固定在所述主壳体开口处;所述传递杆被限制在所述限位板上,所述传递杆一端与所述曲面结构抵接;所述弹簧分别与所述光源组件和所述限位板抵接,且所述弹簧使得所述光源组件具有向所述凸轮盘方向移动的趋势;所述移动传递板固定在所述光源组件上,所述传递杆另一端与所述移动传递板抵接;所述转动圈转动带动所述凸轮盘转动,推动所述传递杆沿所述曲面结构滑动,由于所述凸轮盘与所述传递杆接触处厚度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所述传递杆带动所述移动传递板沿所述手电筒轴向运动,所述光源组件与所述移动传递板同时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明杰徐灏
申请(专利权)人: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洋王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