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应器的电极更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60415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7 2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反应器的电极更换装置,包括电极护套及固定于所述电极护套内的电极,所述电极护套设有臭氧进出气口,所述电极护套包括位于生物反应器外侧的安装部和压缩设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生物反应器之间的弹性伸缩部,所述电极的后端固定于所述安装部,所述电极的前端活动套有一堵头,所述堵头伸入所述生物反应器内侧且可连通所述生物反应器,所述堵头耦合所述弹性伸缩部,所述堵头通过所述弹性伸缩部的弹性抵推而活动于所述生物反应器的内侧和外侧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生物反应器的电极更换装置可实现无菌安装和更换电极。(*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生物反应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生物反应器的电极更换装置。技术背景随着大规模细胞培养的发展,其单位体积的生产效率已经大幅度提高了。单个工厂相比之前一年的生产量,现在可能一个星期就能够达到。也正是因为大规模细胞培养的高效率,其每个批次所产生的价值也就变得无法忽视了。正是由于大规模细胞培养所带来的这种局面,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也就顺应而生了。一次性生物反应器采用独立辐照灭菌,一次性使用,由于安装和灭菌及运输都是有保证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使用者自己安装和灭菌带来的风险。但一次性袋子通常采用PP等可以安全无溶出物接触细胞的材料,质地柔软不耐高压。而且,因为检测信号获得端和信号发射接收端是可以被无菌隔离的,所以最好配备分离式检测电极,否则只能通过使用者在使用前单独无菌安插普通检测电极,风险较高。然而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上能够使用的一次性分离式PH电极往往会在培养过程中发生严重的漂移,对某些PH值敏感的生产作业带来相当困扰。其他的灭菌消毒方法,无论是紫外线,还是化学熏蒸法,都有不彻底、有死角、工作量大、有残留污染或有异味等缺点,并有可能损害人体健康如用紫外线消毒,在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没有效果,有衰退、穿透力弱、使用寿命不长等缺点;化学熏蒸法对抗药性很强的细菌和病毒,则杀菌效果不明显,存在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快捷简便地实现无菌安装和更换电极的生物反应器的电极更换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生物反应器的电极更换装置,包括电极护套及固定于所述电极护套内的电极,所述电极护套设有臭氧进出气口,所述电极护套包括位于生物反应器外侧的安装部和压缩设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生物反应器之间的弹性伸缩部,所述电极的后端固定于所述安装部,所述电极的前端活动套有一堵头,所述堵头伸入所述生物反应器内侧且可连通所述生物反应器,所述堵头耦合所述弹性伸缩部,所述堵头通过所述弹性伸缩部的弹性抵推而活动于所述生物反应器的内侧和外侧之间。较佳地,所述堵头设有开口,所述电极的前端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生物反应器内侧相通。较佳地,所述生物反应器外侧还设有耦合接口,所述耦合接口位于所述生物反应器和所述弹性伸缩部之间,且套于所述堵头外侧,所述耦合接口耦合所述堵头和所述弹性伸缩部。较佳地,所述堵头为“工”型,所述堵头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生物反应器的内侧和外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生物反应器的电极更换装置由于所述电极通过臭氧杀菌之后可以通过所述弹性伸缩部活动于所述生物反应器内侧和外侧之间,并通过所述堵头与所述生物反应器之间实现连通,从而可以快捷简便地实现无菌安装和更换电极。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技术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说明 图I为本技术生物反应器的电极更换装置的电极更换之前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生物反应器的电极更换装置的电极更换之后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请参考图1-2,所述的生物反应器的电极更换装置安装于生物反应器2上,包括电极护套及固定于所述电极护套内的电极6。所述电极护套设有臭氧进出气口,所述电极护套包括位于生物反应器2外侧的安装部5和压缩设于所述安装部5和所述生物反应器2之间的弹性伸缩部4。所述电极6的后端固定于所述安装部5,所述电极6与所述安装部5之间电极护套O型密封圈7,所述电极护套O型密封圈7使所述电极6的后端与所述安装部5密封连接。所述电极6的前端活动套有一堵头I。所述堵头I为“工”型,所述堵头I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生物反应器2的内侧和外侧,所述堵头I伸入所述生物反应器2内侧且连通所述生物反应器2,具体地,所述堵头I设有开口 11,所述电极6的前端通过所述开口 11与所述生物反应器2内侧相通,所述堵头I的内侧设有电极密封O型圈8,以使所述堵头I与所述电极6之间密封连接,所述堵头I的外侧还设有堵头O型密封圈9,所述堵头O型密封圈9使所述耦合接口 3与所述堵头I之间密封连接。所述生物反应器2外侧设有耦合接口 3,所述耦合接口 3位于所述生物反应器2和所述弹性伸缩部4之间,且套于所述堵头I外侧,所述耦合接口 3耦合所述堵头I和所述弹性伸缩部4,所述耦合接口 3与所述弹性伸缩部4之间具有实现相互耦合的耦合位10,以使所述堵头I间接耦合所述弹性伸缩部4。所述堵头I可通过所述弹性伸缩部4的弹性抵推而活动于所述生物反应器2的内侧和外侧之间。下面对所述电极6的无菌插入所述生物反应器2和更换所述电极6作详细说明首先通过辐照等方式让一次性生物反应器2无菌,辐照时所述堵头I位于附图2中的位置。此时所述生物反应器2是没有与外界相通。此时所述生物反应器2内侧与外侧在反应器耦合接口 “工”型堵头O型圈9的密封作用下无菌隔离,辐照完成后,附图2中的生物反应器2内侧为无菌状态。在附图2中,于所述安装部5插入所述电极6,所述电极6穿过所述安装部5并伸入所述堵头I内腔直至所述开口 11处,所述电极6与所述安装部5之间通过螺口锁死。所述电极护套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加装有臭氧进气口和出气口并分别配有无菌过滤器,首先通以0. 05MPa干燥空气,使所述电极护套内腔的干燥程度理想,避免臭氧接触水分的活性丧失,出气口接至室外。5分钟后通以20ppm臭氧5-15分钟灭菌,然后再通以0.05MPa干燥空气吹走残留臭氧。此时快速关闭进气口和出气口。利用所述弹性伸缩部4的弹性作用推动附图2中堵头I进入附图I中堵头I位置,即进入所述生物反应器2内侧,所述电极6通过所述开口 11与所述生物反应器2内侧相连 通以进行检测。此时,已完成所述电极6的无菌插入操作。如果一旦所述电极6故障需要更换,只需要拉动所述堵头I回到附图2中位置,取下所述电极6即可,所述生物反应器2内侧依然保持无菌状态,安装新的电极6时重复电极插入步骤就可以了。从而可以快捷简便地实现无菌安装和更换电极6,而且臭氧灭菌为溶菌级方法,杀菌彻底,无残留,杀菌广谱,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另外,臭氧对霉菌也有极强的杀灭作用,虽然它稳定性差,很快会自行分解为氧气或单个氧原子,但单个氧原子能自行结合成氧分子,故不存在任何有毒残留物。所以,它是一种无污染的消毒剂,而且作为气体,能迅速弥漫到整个灭菌空间,灭菌无死角。如上所述,由于所述电极6通过臭氧杀菌之后可以通过所述弹性伸缩部4活动于所述生物反应器2内侧和外侧之间,并通过所述堵头I与所述生物反应器2之间实现连通,从而可以快捷简便地实现无菌安装和更换电极6。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技术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权利要求1.一种生物反应器的电极更换装置,包括电极护套及固定于所述电极护套内的电极,所述电极护套设有臭氧进出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护套包括位于生物反应器外侧的安装部和压缩设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生物反应器之间的弹性伸缩部,所述电极的后端固定于所述安装部,所述电极的前端活动套有一堵头,所述堵头伸入所述生物反应器内侧且可连通所述生物反应器,所述堵头耦合所述弹性伸缩部,所述堵头通过所述弹性伸缩部的弹性抵推而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物反应器的电极更换装置,包括电极护套及固定于所述电极护套内的电极,所述电极护套设有臭氧进出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护套包括位于生物反应器外侧的安装部和压缩设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生物反应器之间的弹性伸缩部,所述电极的后端固定于所述安装部,所述电极的前端活动套有一堵头,所述堵头伸入所述生物反应器内侧且可连通所述生物反应器,所述堵头耦合所述弹性伸缩部,所述堵头通过所述弹性伸缩部的弹性抵推而活动于所述生物反应器的内侧和外侧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活镰尹顺义蒋东阳裴舜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齐志生物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