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热式水龙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45882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6 0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即热式水龙头,其加热组件包括上加热管壳体、下加热管壳体、硅胶导流柱及玻璃发热管,所述上加热管壳体与所述下加热管壳体相对应设置于主壳体的容置腔内,所述硅胶导流柱连接于所述上加热管壳体与所述下加热管壳体之间,所述玻璃发热管密封地罩设于所述硅胶导流柱外,且所述玻璃发热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发热涂层。因此,冷水自进水管进入玻璃发热管内后,水流通过硅胶导流柱从玻璃发热管内壁流过,从而实现水电分离并能迅速被加热,而水压开关与水阀配合实现断水即断电,从而使该即热水龙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龙头
,尤其涉及一种可安全性好且加热速度快的即热式水龙头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便捷性。在日常生活照,随时需要使用热水,目前家用热水有多种产生方式,例如包括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或太阳能热水器等,但不管上述哪种方式都不能及时的得到热水,必须要等,这样造成人们使用的不便;同时,通过上述装置来产生热水,需要安装特定的设备,且体积较大,安装和使用均不方便。 为了能方便且快速的得到热水,一种能即时加热的水龙头被设计出来,这种加热式水龙头一般包括加热腔和控制腔,通过隔板将加热腔与控制腔隔开,加热腔的内部安装有加热管和控制阀等部件,加热管连接在加热电路上,当冷水流入加热腔后,加热管进行工作,对加热腔内的水进行不断加热,从而得到热水。但现有的即热水龙头结构中,一般都是使自来水直接流过加热管以对冷水进行加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实现水电分离的即热式水龙头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实现水电分离的即热式水龙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即热式水龙头,其包括主壳体、进水管、出水管、加热组件、水压开关、水阀及手柄,所述主壳体具有呈中空结构的容置腔,所述进水管连接于所述主壳体的下端,所述出水管连接于所述主壳体的上端,且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进水管及所述出水管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加热组件容置于所述主壳体内,所述水压开关及所述水阀均容置于所述主壳体内并连接于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进水管之间,所述手柄设置于所述主壳体外并与所述水阀连接,其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上加热管壳体、下加热管壳体、娃胶导流柱及玻璃发热管,所述上加热管壳体与所述下加热管壳体相对应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硅胶导流柱连接于所述上加热管壳体与所述下加热管壳体之间,所述玻璃发热管密封地罩设于所述硅胶导流柱外,且所述玻璃发热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发热涂层。较佳地,所述硅胶导流柱的外表面呈螺旋状结构,因此,增加水流时间及自来水与玻璃发热管的接触面积以便迅速加热。较佳地,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呈中空结构的密封端头,且所述密封端头的底部开设有连通其中空结构的通孔,所述玻璃发热管的两端分别密封地容置于两所述密封端头的中空结构内,两所述密封端头分别对应密封地连接于所述上加热管壳体及所述下加热管壳体上。较佳地,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固定连接于所述上加热管壳体与所述下加热管壳体之间,所述玻璃发热管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所述连接柱。较佳地,所述上加热管壳体具有一呈中空结构的本体,所述本体外沿其径向向外凸伸出一上连接部,其中一所述密封端头伸入所述本体的下端并与之密封连接,且所述本体的中空结构与所述密封端头的中空结构相连通,所述连接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上连接部,所述本体的上端还设置有温控机构,温控机构能将水温恒定在预设的范围内,防止水温过高而烫伤人。较佳地,所述下加热管壳体包括连接本体、上连接端及下连接端,所述上连接端与所述连接本体之间设置有一下连接部,所述上连接端上开设有容置槽,其中另一所述密封端头伸入所述容置槽内并与之密封连接,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下连接部,所述进水管连接于所述下连接端。较佳地,所述连接本体呈中空的圆筒状,所述连接本体内设置有一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连接本体的中空结构分割成水压开关安装腔及水阀安装腔,且所述隔板上开设有通孔、第一盲孔及第二盲孔,且所述连接本体上还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盲孔及所述容置槽的第一直孔、连通所述第二盲孔及所述进水管的第二直孔,所述水阀装设于所述水阀安装腔内并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压力开关装设于所述压力开关安装腔。较佳地,所述即热式水龙头还包括一连接座,所述连接座连接于所述主壳体上,所述水阀连接于所述连接座上,且所述水阀的一端容置于所述水阀安装腔内,所述水阀的另一端伸出所述连接座外并与所述手柄固定连接。较佳地,所述即热式水龙头,还包括一开关支架,所述开关支架固定于所述连接本体的端部,所述水压开关连接于所述开关支架上并容置于所述水压开关安装腔。较佳地,所述出水管包括水咀上壳、水咀下壳及水咀端盖,所述水咀下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主壳体体的上端并与所述上加热管壳体相连通,所述水咀下壳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水咀端盖连接于所述出水口,所述水咀上壳盖设于所述水咀下壳上。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即热式水龙头,其包括主壳体、进水管、出水管、力口热组件、水压开关、水阀及手柄,所述主壳体具有呈中空结构的容置腔,所述进水管连接于所述主壳体的下端,所述出水管连接于所述主壳体的上端,且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进水管及所述出水管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加热组件容置于所述主壳体内,所述水压开关及所述水阀均容置于所述主壳体内并连接于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进水管之间,所述手柄设置于所述主壳体外并与所述水阀连接,其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上加热管壳体、下加热管壳体、娃胶导流柱及玻璃发热管,所述上加热管壳体与所述下加热管壳体相对 应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硅胶导流柱连接于所述上加热管壳体与所述下加热管壳体之间,所述玻璃发热管密封地罩设于所述硅胶导流柱外,且所述玻璃发热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发热涂层。因此,冷水自进水管进入玻璃发热管内后,水流通过硅胶导流柱从玻璃发热管内壁流过,从而实现水电分离并能迅速被加热,而水压开关与水阀配合实现断水即断电,从而使该即热水龙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即热水龙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沿A-A线的剖视图。图3是图I沿B-B线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即热水龙头的分解图。图5是图4中下加热管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如图I-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即热式水龙头,其包括出水管10、主壳体20、进水管30、手柄40、加热组件50、水阀60及水压开关70,所述主壳体20具有呈中空结构的容置腔21,所述出水管10连接于所述主壳体20的上端,所述进水管30连接于所述主壳体20的下端,所述进水管30及所述出水管10均与所述容置腔21连通,且所述出水管10的一端还设置有出水口 122 ;所述加热组件50容置于所述容置腔21内,所述水阀60及水压开关70均容置于所述容置腔21内并连接于所述加热组件50与所述进水管30之间,所述手柄40设置于所述主壳体20外并与所述水阀60连接。结合图I-图4所示,所述加热组件50包括上加热管壳体51、硅胶导流柱52、玻璃发热管53、下加热管壳体54、连接柱55及密封端头56a、56b,所述上加热管壳体51、下加热管壳体54相对应设置于所述容置腔21内,且上加热管壳体51对应设置于主壳体20的上端,并与出水管10相连通;下加热管壳体54对应设置于主壳体20的下端,并与进水管30相连通;所述硅胶导流柱52设置于所述上加热管壳体51与下加热管壳体54之间,所述玻璃发热管53密封地罩设于硅胶导流柱52外,且所述玻璃发热管53的外壁上设置有发热涂层,玻璃发热管53内形成水流通道;所述硅胶导流柱52及玻璃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即热式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壳体、进水管、出水管、加热组件、水压开关、水阀及手柄,所述主壳体具有呈中空结构的容置腔,所述进水管连接于所述主壳体的下端,所述出水管连接于所述主壳体的上端,且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进水管及所述出水管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加热组件容置于所述主壳体内,所述水压开关及所述水阀均容置于所述主壳体内并连接于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进水管之间,所述手柄设置于所述主壳体外并与所述水阀连接,其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上加热管壳体、下加热管壳体、硅胶导流柱及玻璃发热管,所述上加热管壳体与所述下加热管壳体相对应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硅胶导流柱连接于所述上加热管壳体与所述下加热管壳体之间,所述玻璃发热管密封地罩设于所述硅胶导流柱外,且所述玻璃发热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发热涂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智雄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德方斯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