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建筑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35766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3 0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太阳能建筑构件,包括安装架以及设置在安装架上的光伏组件,所述的安装架包括设置在建筑立面上的第一安装面,与第一安装面上端连接的第二安装面以及与第一安装面下端连接的第三安装面,所述的第二安装面的另一端设置在与所述的第三安装面的另一端上,所述的光伏组件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安装面上。主要用于在建筑立面上安装,由于其中式古典屋檐的造型风格,可广泛运用于建筑立面如窗户上下、大门上方或任意空白墙面。能够有效利用建筑立面上的太阳资源。具有加工简便、安装快捷、装饰性强、容差性能好,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具有太阳能接收功能的建筑构件,涉及太阳能设备的安装结构及装饰效果的改进。
技术介绍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太阳能的利用已成为最为热门的能源技术。而与建筑的结合已成为太阳能利用的重要形式,其多为在建筑坡屋顶上进行安装或在平屋顶上以向阳倾角安装。而对于建筑立面,尤其是已建成建筑的的立面缺乏良好应用方案。虽然有一些基于玻璃幕墙技术的安装解决方案,但其多适用于新建建筑中预设安装位置的情况,且其缺乏实现最佳倾角安装的解决方案。对于已建成建筑,由于建筑风格限制,传统的幕墙方式难以与已有建筑风格融合;且已建成建筑立面可利用空间零散,传统幕墙安装方式因其 模块化特征不明显,使其难以在建筑立面上进行自由组合,难以适应尺寸和形态变化丰富的应用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安装在建筑立面上的模块化的太阳能建筑构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太阳能建筑构件,包括安装架以及设置在安装架上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架包括设置在建筑立面上的第一安装面,与第一安装面上端连接的第二安装面以及与第一安装面下端连接的第三安装面,所述的第二安装面的另一端设置在与所述的第三安装面的另一端上,所述的光伏组件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安装面上。在所述的第三安装面上还设置有一第四安装面,所述的第二安装面设置在第四安装面上。所述的第一安装面包括两个纵向设置的安装基板,所述的第二安装面包括两个檩条,在所述的檩条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的光伏组件固定在卡槽内。在所述的檩条的端部设置有堵头。所述的第三安装面包括两个T形撑,在两个T形撑支架连接有横连杆。所述的檩条为C形卷边槽钢,一具有上下两块翼板的型材的下翼板卡入所述的C形卷边槽钢内,在所述的C形卷边槽钢与上翼板之间形成所述的卡槽。其中安装基板用于在墙体上固接生根,其与和檩条、横撑在垂直方向上分别铰接。T形撑由具有不同截面的横撑和竖撑固接而成,其使用状态为躺倒的T形,其竖撑的一端有铰接点,中段与横撑固接,另一端有一定长度的挑出,横撑的开放端有铰接点。T形撑中的两个铰接点和安装基板、檩条分别铰接。安装基板、檩条和T形撑形成具有三个铰接点的支撑结构。檩条为C形卷边槽钢,安装时C形开口面向上。卡槽断面为工字形或H形或类似的具有上下两块翼板的形状,其上下两翼分别扣在C形卷边槽钢的卷边内侧及太阳能组件的上边框,使太阳能组件卡在上下两翼板及檩条的中间,限制其沿组件法线方向及水平方向的自由度。堵头用于封堵C形檩条的下端开口,并与安装底板上端共同作用限制太阳能组件沿檩条长边方向的自由度。堵头为L形,其中一端有插口,所述插口外尺寸等于檩条开口内壁尺寸或檩条插入卡槽后剩余空间内壁尺寸,或插口内尺度等于檩条外尺寸。插口插接面上设有楔形齿、紧固件安装孔、粘合面、捆扎槽等紧固结构的一种或多种。其固定方式可以是楔入、紧固件紧固、粘合、焊接、弹性卡扣、捆扎等。堵头除插口外的另一端可设计为装饰性结构,其长度应能在设计工作时间内不对太阳能组件产生遮挡。太阳能组件可以为晶硅光伏组件、非晶硅光伏组件、薄膜光伏电池组件、低倍聚光光伏组件、低倍聚光光热组件或普通光热组件等。太阳能组件卡在相邻两组檩条、卡槽形成的凹槽中,并由安装底板和堵头限制其沿凹槽滑动。本技术所述太阳能建筑构件主要用于在建筑立面上进行安装。结构形态上模拟古典建筑构件,并兼顾使用于现代环境中需考虑的安装、防护、装饰等效果。安装简便、结构简洁、装饰性强、适用范围广。模块化可扩展的设计使其便于进行不同形态的安装组合,以应用于不同使用环境,或实现更丰富的装饰效果。附图说明图I :本技术构件结构示意图一。图2 :本技术构件结构示意图二。图3 :组件安装及堵头插结构接示意图。图4 :单体使用状态参考图。图5 :横向连续拼接示意图。图6:竖向连续拼接示意图。图7 :空间自由组合安装示意图。图中1_安装基板,2-檩条,3- T形撑,4-横连杆,5-堵头,6-卡槽,7-光伏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如图I、图3所示,太阳能建筑构件,包括由两个安装基板I构成的第一安装面,由两个檩条2构成的第二安装面,由T形撑3构成的第三安装面和第四安装面,在第檩条2上设置有卡槽6,光伏组件7安装在第二安装面的卡槽内。本技术的构件其结构呈中式古典屋檐造型。安装基板与和檩条、横撑在垂直方向上分别铰接;T形撑上的两个端点与安装基板、檩条分别铰接;安装基板、檩条和T形撑形成具有三个铰接点的支撑结构。T形撑由横撑和竖撑固接而成,横撑和竖撑具有不同的截面;其使用状态为躺倒的T形,竖撑的一端有铰接点,中段与横撑固接,另一端有一定长度的挑出;横撑的开放端有铰接点。檩条为C形卷边槽钢,安装时C形开口面向上,卡槽的断面为工字形或H形或类似的具有上下两块翼板的形状。堵头为L形,其中一端有插口,另一端设计为装饰性结构。插口外尺寸等于檩条开口内壁尺寸或檩条插入卡槽后剩余空间内壁尺寸,或插口内尺度等于檩条外尺寸。插口插接面上设有楔形齿、紧固件安装孔、粘合面、捆扎槽等紧固结构的一种或多种。太阳能组件为晶硅光伏组件、非晶硅光伏组件、薄膜光伏电池组件、低倍聚光光伏组件、低倍聚光光热组件或普通光热组件等呈扁平状的太阳能接收设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横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组支撑结构中的对称位置连接。本技术构件可以横向连续拼接;拼接时卡槽的两边凹槽分别卡住相邻两块组件的相对边;横连杆连接相邻支撑结构。如图5所示,所述建筑构件可以横向连续拼接,拼接时卡槽的两边凹槽分别卡住相邻两块组件的相对边。如图6所示,构件可以沿建筑立面竖向排列,形成如宝塔般的层叠形态,其间距应使其在设计工作时间内不会出现相互遮挡。如图7所示,构件可以在建筑立面进行组合式安装,其上下行间距应使其在设计工作时间内不会出现相互遮挡。 安装前应根据所用太阳能组件的长宽计算檩条、横连杆的长度并下料,并根据拟形成的角度计算T形撑的横杆长度并下料。然后将安装基板、檩条、T形撑依次铰接,形成一个支撑结构。然后将横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组前述支撑结构中的对称位置连接。然后将安装基板通过膨胀螺丝、高强度胶、卡扣等方式固定在建筑立面上设定的位置,使坡面向上,两组如前述的支撑结构平行。形成一组构件的框架。如果设计为横向连续安装,可将横连杆安装在前述形成的一组构件的框架的外侦U,并继续安装新的前述支撑结构,并将新的支撑结构的安装基板采用前述同样方式安装在建筑立面。如此反复直到达到设计的安装数量。然后将组件的两个边缘搭在相邻两根檩条上,插入卡槽,使卡槽上下两翼分别扣在C形卷边槽钢的卷边内侧及太阳能组件的上边框,使太阳能组件卡在上下两翼板及檩条形成的凹槽中,限制其沿组件法线方向及水平方向的自由度。如图3。然后将堵头的插口与檩条下开口插接并固定。固定方式可根据插口的不同而选择楔入、紧固件紧固、粘合、焊接、弹性卡扣、捆扎等。如设计为横向连续安装,则按前述组件安装方法及插口插接方法依次将组件安装好并将所有堵头插接、固定。如设计为沿建筑立面竖向排列多排,则按前述方法依次安装多排。如太阳能组件为光伏组件,则根据预设的电气结构,将光伏组件正负极进行串、并联连接,形成完整回路。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阳能建筑构件,包括安装架以及设置在安装架上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架包括设置在建筑立面上的第一安装面,与第一安装面上端连接的第二安装面以及与第一安装面下端连接的第三安装面,所述的第二安装面的另一端设置在与所述的第三安装面的另一端上,所述的光伏组件固定在所述的第二安装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新代苒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国源电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