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调整亮度的节电照明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25108 阅读:2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9 06: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调整亮度的节电照明器,包括微处理器、照度检测模块和执行模块;其中,所述照度检测模块,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用于对周围环境的光线照度进行检测,并将照度信息发送至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接收所述照度检测模块的照度信息,并根据该照度信息对执行模块进行控制;所述执行模块,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用于在微处理器控制下对光源亮度进行调节。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光电二极管等照度检测模块检测环境照度信息,并由微处理器根据环境照度的变化,自动调节光源的亮度,在实现最佳照明效果的前提下实现了节电的目地;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保证照明效果的情况下,能比传统节电器节省大约15%的电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照明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光线照度自动调节亮度的自动调整亮度的节电照明器
技术介绍
在照度检测模块电路设计中,照度是反映周围亮度强弱的一种单位,其物理意义是照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其数学表达式为E= (O / A,O是光通量,A是面积),照度的单位是每平方米的流明数(Lm),也叫勒克斯(Lux)。 通常,房间的照度是由两部分决定,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按照国际标准办公室的最佳照度为400Lux (不是越高越好)。但是目前的房间照明中,电灯都是由人工控制的,即根据人的感觉,去开启或者关闭电灯,这样一方面既可能该开灯的时候没有开,而导致照度不够,影响视觉,另一方面也可能在自然光照能够达到要求时,电灯仍一直开着,从而造成电力浪费,同时也影响视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照度的变化,自动调整亮度的节电照明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调整亮度的节电照明器,包括微处理器、照度检测模块和执行模块;其中,所述照度检测模块,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用于对周围环境的光线照度进行检测,并将照度信息发送至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接收所述照度检测模块的照度信息,并根据该照度信息对执行模块进行控制;所述执行模块,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用于在微处理器控制下对光源亮度进行调节。进一步地,所述照度检测模块为光电传感器。进一步地,所述光电传感器为光电二极管或光电三极管。进一步地,所述照度检测模块为光频转换器,包括光电二极管及连接光电二极管的电流/频率转换器。进一步地,所述执行模块包括分别连接微处理器的开关控制电路和调光控制电路。进一步地,所述开关控制电路包括有三极管,所述三极管发射极接地,基极通过电阻与微处理器连接,集电极通过电阻与电路电源连接,所述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并接有二极管和继电器开关,所述继电器开关的两端分别通过工作电源和调光控制电路连接光源。进一步地,所述调光控制电路包括隔离强弱电的光电耦合器和双向可控硅电路;所述光电耦合器一端通过电阻连接电路电源,另一端连接微处理器;所述双向可控硅电路包括双向可控硅,以及连接光电耦合器和开关控制电路的外围电路;所述双向可控硅的阳极和阴极之间还连接有电容和电阻组成的串联电路。进一步地,所述微处理器为单片机。本专利技术通过光电二极管等照度检测模块检测环境照度信息,并由微处理器根据环境照度的变化,自动调节光源的亮度,在实现最佳照明效果的前提下实现了节电的目地;本专利技术在保证照明效果的情况下,能比传统节电器节省大约15%的电量。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照度检测模块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照度检测模块一种实施方式内部结构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开关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调光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自动调整亮度的节电照明器,包括微处理器20、照度检测模块10和执行模块30 ;其中,照度检测模块10连接微处理器20,用于对周围环境的光线照度进行检测,并将照度信息发送至微处理器20 ;微处理器20用于接收照度检测模块10的照度信息,并根据该照度信息对执行模块30进行控制;执行模块30连接微处理器20,用于在微处理器20控制下对光源亮度进行调节。照度信息可为强弱不同的电流信号,也可为不同的频率信号,微处理器20预设有既定程序,可辨识电流信号和频率信号,并根据电流的强弱和频率的不同,控制光源产生不同的亮度,微处理器20可选用单片机。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照度检测模块10为光电传感器;更优地,该光电传感器为光电二极管;最优地,该光电传感器为光电三极管。光电二极管和光电三极管具有低功耗、响应速度快、抗干扰性能强等特点。光电二极管上不加电压,利用PN结受光照射时产生正向电压的原理,可看作微型光电池,当光电二极管受光线照射时,管子的反向电流将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同一个光敏电阻,光照强度越大电阻越小,反向电流越大。微处理器20接收到光电二极管传送的电流信号时,根据电流强度的大小和预定程序设置控制光源产生不同的亮度,从而实现对光源亮度调节。光电三极管可以等效为一个光电二极管与一只晶体三极管的组合,它具有电流放大作用,使得电流信号变化更为明显,也使得微处理器20的调节灵敏度更高。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照度检测模块10为光频转换器,包括光电二极管及连接光电二极管的电流/频率转换器。电流/频率转换器将光电二极管产生的电流转换为不同的频率信号发送给微处理器20,微处理器20根据不同的频率信号,按预置程序对光源的亮度进行调节。特别优选地,所述光频转换器为TSL230可编程光频转换器。TSL230采用标准的8脚F1DIP (Plastic Dual In-Line Package,塑料双列直插式封装)进行封装,其顶部开有感光窗口,在灵敏度设为最高时,其内部的光电二极管感光面积典型值为136平方毫米。其引脚排列见图2所示,标记广8分别对应不同的端子,其中SO端和SI端为灵敏度控制端,改变灵敏度实际上就是改变二极管上方的感光面积,S2端和S3端为满量程选择端,OE端和GND端接地,VCC端上接有电源,OUT为频率信号输出端。TSL230的内部结构框图见图3,它的内部集成了一个可配置的硅光电二极管和一个电流/频率转换器,其输出频率正比例于光照度的脉冲串或方波(占空比为5 0% ) 转换器使用电子虹膜技术控制其有效的通光口径,以达到控制灵敏度的目的。转换器的灵敏度有3种级别1\、10\和100父,靠两个逻辑输入端SO和SI来控制,当SO和SI均为低电平时,转换器进入掉电状态;SO和SI均为高电平时灵敏度最高。TSL230的灵敏度可编程调整使得在满量程输出频率范围内(满量程输出频率是转换器在没有饱和时的最大输出频率),对于任意给定的光照度级别,转换器的响应都能达到最优化。改变灵敏度实际上是按照同样的比例改变光电二极管的有效感光面积,例如灵敏度为100X时的感光面积是为IX时的100倍。满量程输出频率为I / 4量程时最稳定,输入、输出电平与TTL电平兼容。OUT端的输出信号进入微处理器时被捕获,程序中可选择上升沿捕获有效,通过计算两次捕获时间内计数器的数值差,便可以计算出输出频率值。微处理器正是根据不同的频率对光源的亮度进行调节。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执行模块30包括分别连接微处理器20的开关控制电路31和调光控制电路32。开关控制电路31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包括有三极管Q1, 三极管Ql发射极接地,基极通过电阻Rl与微处理器20连接,集电极通过电阻R2与电路电源VCC连接,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并接有二极管Dl和继电器开关K1,继电器开关Kl的两端分别通过调光控制电路32和220V工作电源连接光源DS1。其中,继电器开关Kl是由固态元件组成的无触点电子开关,四端有源器件,其中二个端子为输入控制端,另外二个端子为受控端。为实现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电气隔离,器件采用了耐高压的专用光电耦合器。当施加输入信号后,其输出回路呈现导通状态,无信号时呈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调整亮度的节电照明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处理器、照度检测模块和执行模块;其中,所述照度检测模块,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用于对周围环境的光线照度进行检测,并将照度信息发送至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接收所述照度检测模块的照度信息,并根据该照度信息对执行模块进行控制;所述执行模块,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用于在微处理器控制下对光源亮度进行调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传伟黄大涛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创想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