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018548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9 01:11
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循环环流区、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所述循环环流区为一环形沟体,所述的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顺次并列设置于环形沟体内侧,所述的进水混合区设置有进水管,所述的沉淀区后增设一深度处理区,所述进水混合区与提升区相通,提升区与循环环流区相通,循环环流区与沉淀区相通,沉淀区连通深度处理区,深度处理区上设置有出水管,提高了现有生物倍增装置的处理效果,提升了其出水指标,不仅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标准的要求,也能达到中水回用等特殊用水水质要求,将深度处理区设置于生物倍增池内与传统的做法相比,降低了投资,同时节省了土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的污水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生物倍增工艺的池体一般由厌氧区、空气提升区、循环好氧区及沉淀区构成,主要通过较低的溶解氧,培养活性浓度较高、颗粒细小的活性污泥,在低溶解氧的条件 下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原理去除污水中的N,同时去除COD等其他污染物,同时,通过沉淀区高效沉淀过程降低出水浊度。技术的关键点在较低的溶解氧、较高的氧利用率、大循环稀释及高效沉淀,但在实际的工程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出水中SS等个别指标不能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的要求; 2、对于对出水水质有特殊要求,比如中水回用等要求情况时,BOD,SS等某些指标也难以达到要求; 3、按照现有生物倍增工艺设计,必须在生物倍增装置之后设置深度处理工序,增添构筑物,这样就得增加占地面积、投资等。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提升出水水质、处理效果好、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的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装置。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循环环流区、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所述循环环流区为一环形沟体,所述的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顺次并列设置于环形沟体内侧,所述的进水混合区设置有进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区后增设一深度处理区,所述进水混合区与提升区相通,提升区与循环环流区相通,循环环流区与沉淀区相通,沉淀区连通深度处理区,深度处理区上设置有出水管。所述的提升区内设置有气体提升装置。所述的沉淀区内设置有填料。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深度处理区相邻区域间共用一池壁。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进水混合区与提升区、提升区与循环环流区、循环环流区与沉淀区、沉淀区与深度处理区均设置管道或闸门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深度处理区包括膜分离区、催化氧化区、吸附区的一种或组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进水混合区包括泥水混合区、厌氧释磷区、缺氧脱氮区,顺次并列设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提高了现有生物倍增装置的处理效果,提升了其出水指标,不仅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标准的要求,也能达到中水回用等特殊用水水质要求;2、将深度处理区设置于生物倍增池内与传统的做法相比,降低了投资,同时节省了土地。附图说明图I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循环环流区001、进水混合区002、提 升区003、沉淀区004,所述循环环流区001为一环形沟体,所述的进水混合区002、提升区003、沉淀区004顺次并列设置于环形沟体内侧,所述的进水混合区002设置有进水管024,所述的沉淀区004后增设一深度处理区005,所述进水混合区002与提升区003相通,提升区003与循环环流区001相通,循环环流区001与沉淀区004相通,沉淀区004连通深度处理区005,深度处理区005上设置有出水管054,所述进水混合区002、提升区003、沉淀区004、深度处理区005相邻区域间共用一池壁,进水混合区002与提升区003、提升区003与循环环流区001、循环环流区001与沉淀区004、沉淀区004与深度处理区005均设置管道或闸门连通,提升区003内设置有气体提升装置,沉淀区004内设置有填料,深度处理区005包括膜分离区051、催化氧化区052、吸附区053的一种或组合,进水混合区002包括泥水混合区021、厌氧释磷区022、缺氧脱氮区023,顺次并列设置。以上为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实施方式,以下详细介绍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实施例I :如图I所示,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循环环流区001、进水混合区002、提升区003、沉淀区004,所述循环环流区001为一环形沟体,所述的进水混合区002、提升区003、沉淀区004顺次并列设置于环形沟体内侧,所述的进水混合区002设置有进水管,所述的沉淀区004后增设一深度处理区005,所述进水混合区002与提升区003相通,提升区003与循环环流区001相通,循环环流区001与沉淀区004相通,沉淀区004连通深度处理区005,深度处理区005上设置有出水管,其中沉淀区004与深度处理区005共用沉淀区004的一侧墙体,进水混合区002与沉淀区004共用沉淀区004的一侧墙壁,循环环流区001环形沟体的内壁为进水混合区002、沉淀区004、深度处理区005及提升区003的外壁,深度处理区005由膜分离区051、催化氧化区052、吸附区053顺次并列组成,进水混合区002包括泥水混合区021、厌氧释磷区022、缺氧脱氮区023,顺次并列设置,需要处理的污水通过进水管进入进水混合区002,与沉淀区004回流的污泥及硝化液混合,进入提升区003,经提升区003的提升装置提升后,污水进入循环环流区001,污染物在循环环流区001内充分降解后的污水进入沉淀区004,沉淀区004出水进入深度处理区005,深度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下一级构筑物或外排。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各个功能区配置设备依次为,进水混合区002配置水下推进装置,确保区域内不出现污泥沉降现象;提升区003设置提升装置及阀门,通过微小的能耗达到较大的回流比及工艺运行工况的调节;循环环流区OOl设置曝气装置及水力推动设备,保证污水的流动速度及保持循环环流内足够高的污泥浓度,确保出水水质达标;沉淀区004设置填料、出水装置及污泥收集装置,深度处理区005根据不同需要不同设置相应设备,如作为过滤区时设置有滤料、水帽、反冲洗排水管、反冲洗进水及出水管、人孔(检修孔)等,深度处理区005可以是包含但不仅限于过滤、吸附、催化氧化、膜分离、离子交换、消毒等深度处理方式中的一种或若干种的结合。·权利要求1.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循环环流区、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所述循环环流区为一环形沟体,所述的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顺次并列设置于环形沟体内侧,所述的进水混合区设置有进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区后增设一深度处理区,所述进水混合区与提升区相通,提升区与循环环流区相通,循环环流区与沉淀区相通,沉淀区连通深度处理区,深度处理区上设置有出水管。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深度处理区相邻区域间共用一池壁。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进水混合区与提升区、提升区与循环环流区、循环环流区与沉淀区、沉淀区与深度处理区均设置管道或闸门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提升区内设 置有气体提升装置。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沉淀区内设置有填料。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深度处理区包括膜分离区、催化氧化区、吸附区的一种或组合。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进水混合区包括泥水混合区、厌氧释磷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循环环流区、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所述循环环流区为一环形沟体,所述的进水混合区、提升区、沉淀区顺次并列设置于环形沟体内侧,所述的进水混合区设置有进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区后增设一深度处理区,所述进水混合区与提升区相通,提升区与循环环流区相通,循环环流区与沉淀区相通,沉淀区连通深度处理区,深度处理区上设置有出水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鹏飞汪文丽周玮叶文炳凌美琴张传可刘会平卢原陈涛刘宝华饶政柱谭柳运张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凌志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凌志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凌志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凌志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